吳曉波
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在高校運營制度上有很大的區(qū)別,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幾乎所有的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比如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等等,都屬于公立性質。而在美國,絕大多數(shù)的著名高校都是私立大學,比如由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及康奈爾大學組成的常春藤聯(lián)盟,全部是私立大學。
公立大學的運營資金,幾乎全部來自政府的撥款和投資,而私立大學就沒那么幸運了,它們的學術科研經(jīng)費必須靠校友的慷慨捐贈。根據(jù)歷史數(shù)據(jù),美國高校的校友捐贈率平均達到30~40%,其中哈佛大學可以達到48%,普林斯頓大學更是高達68%。像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和邁克爾·布隆伯格這樣的捐款大戶,金額可以達到上億美元。而中國高校收到的捐贈金額則要少得多,校友捐贈率只有5%左右。根據(jù)《2018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在1980年到2017年期間,我國高校累計收到的社會捐贈773億元,其中校友捐贈251億元,只是美國高校校友捐贈的零頭。
為了管理好基金,各個高校都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它們會聘請專業(yè)的人員來操作,有一整套保值、增值的方案,并慢慢顯現(xiàn)出了華爾街的投資風格。1985年,耶魯大學基金聘請了大衛(wèi)·斯文森作為基金經(jīng)理,并結合了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馬科維茲的現(xiàn)代投資組合理論,把資金分別配置到了8個資產(chǎn)類別中。在2019年,耶魯大學基金的3%投了美國股票,15.5%投了海外股票,9.5%投了房地產(chǎn),6.5%投了自然資源,6.5%投了債券和現(xiàn)金,加在一起達到了41%。另外的59%,杠桿收購占了15%,風險投資占了18%,機動套利資金占了26%。
我們會發(fā)現(xiàn)耶魯大學基金越來越接近于風險投資基金了。在大衛(wèi)·斯文森掌管耶魯大學基金的33年里,年回報率達到了12%左右,是其他高校的2倍,所以大衛(wèi)·斯文森有一個綽號,叫作“耶魯財神爺”。
哈佛大學成立的時間比美國建國還要早100多年,所以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堅”的說法。此外,它的基金規(guī)模是全球最大的,比近100個國家的GDP還要高,采用的也是多元化的投資方式,收益也非??捎^,在過去40多年里年回報率大約為10%。此外,哈佛大學還曾聘請前美國財政部部長薩默斯來擔任校長,關鍵就在于他既能提高學校聲譽,又能吸引和募集各種捐贈。對于一所美國高校來說,校長有多高的學術地位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夠募集更多的資金以及管理好這筆資金。
我認為,在未來中國高校制度的改革中,市場化會成為一個大趨勢,即使是公立大學也不可能完全依賴國家財政,而私立大學的比例會大幅度提高。
比如在我的家鄉(xiāng)杭州出現(xiàn)了兩所代表性大學:一所是施一公創(chuàng)辦的西湖大學,一所是阿里巴巴的湖畔大學。它們未來的成長,除了地方財政的撥款和母公司的注資,更大的部分需要來自社會的募資。所以在未來,健全的社會捐贈制度和高效的基金管理能力,是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而在這一方面,美國高校幾百年來的經(jīng)驗,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