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輝,伍琳,蔡佩麗,王雅斌,彭方,莊劍彬,陳森福,林悅靜
(廣東省汕尾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汕尾逸揮基金醫(yī)院) 內(nèi)二科,廣東 汕尾)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以持續(xù)性血小板減少為特征,其發(fā)病機理是自身抗體與血小板抗原結(jié)合導致它們在未成熟時即被破壞而導致血小板減少[1]。自1998 年Gasbarrini 等[2]首次提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感染與ITP 發(fā)病有關(guān)以來,國內(nèi)外已有較多報道稱Hp 感染與ITP 存在一定的相關(guān)性。本研究應(yīng)用13C 尿素呼氣試驗(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檢測25 例成人ITP 患者的Hp 感染情況,探討Hp 感染與ITP 患者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效果間的關(guān)系。
選擇2013 年1 月至2016 年3 月就診于汕尾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血液科的ITP 患者共25 例,其中女性17 例,平均33.63±11.78 歲,年齡24-60 歲;男性8 例,平均年齡45 歲,年齡30-49 歲。所有病例平均血小板水平為9.5×109/L,(6×109/L~33×109/L)。對照組25 例,男10 例,女15 例,平均35.89±8.71 歲,年齡25-67 歲,平均血小板為173×109/L(158×109/L~253×109/L)。兩組在身高、年齡、性別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納入標準:
ITP 組納入患者符合以下診斷標準[3]:(1)年齡≥16 歲;(2)有明顯的出血癥狀和體征;(3)血常規(guī)血小板均<30×109/L,白細胞和紅細胞正常;(4)骨髓細胞學檢測提示巨核細胞成熟障礙。
對照組選擇無疾病史、無飲酒史、無服藥史、無長期和近期胃部不適癥狀的健康成人體檢人群,并且血小板>150×109/L。
排除標準
(1)排除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癥;(2)排除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其他原因。
使用ELISA 方法檢測血小板相關(guān)免疫球蛋白PAIgG,用13C-UBT 檢測Hp 感染。診斷標準符合Hp 專家討論制定的臨床診斷標準[4]。
1.3.1 治療措施
所有患者初始的治療措施均相同(血小板輸注、甲強龍500mg每日1 次靜脈滴注、大劑量人丙種球蛋白0.4g/kg,每日1 次靜脈輸注,連續(xù)3-5d),2 周后連續(xù)2-3 次檢測血小板計數(shù)正常,逐漸將糖皮質(zhì)激素減量。在HP 檢測呈陽性的所有患者均予抗HP 治療2 周(使用標準三聯(lián)療法:泮托拉唑片20mg Bid、克拉霉素片500mg Bid、左氧氟沙星片0.2 Bid)。
1.3.2 療效評估
將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后第28d 的血小板計數(shù)作為短期療效的評估標準。完全反應(yīng)(CR):血小板計數(shù)≥120×109/L;部分反應(yīng)(PR):出血停止、血小板計數(shù)≥30×109/L;失?。貉“逵嫈?shù)<30×109/L。判定CR 和PR 為有效,其他為無效。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5 例ITP 患者中13 例HP 陽性,陽性率為52%;對照組25 例中5 例陽性,陽性率為20%。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Hp 感染率比較
治療前 2 組PLT 和PAIgG 無顯著差異(P>0.05),而治療4周后Hp 陽性組患者的PLT 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PAIgG 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1)。
圖1 治療前后PLT 和PAIgG 分析
Hp 陽性組13 例ITP 患者中12 例(92.3%)對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有效,Hp 陰性組12 例中只有4 例(33.3%)有效,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在出血控制時間方面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血小板恢復時間、血小板上升時間的比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 兩組出血控制及血小板恢復時間比較
表3 兩組出血控制及血小板恢復時間比較
組別 n 血小板恢復時間 出血控制時間 血小板上升時間 Hp 陽性組 13 1.02±0.26 2.62±1.57* 2.08±0.86 Hp 陰性組 12 1.18±0.24 4.53±2.72 2.54±0.75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自身抗體能夠識別血小板表面相應(yīng)的糖蛋白并與之結(jié)合,導致血小板被巨噬細胞吞噬清除。而多種感染可導致ITP 患者病情加重或反復,其中以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與該病關(guān)系密切。有研究表明Hp 感染后產(chǎn)生的抗Hp 抗體可能將血小板作為攻擊的靶點,進而導致ITP 患者病情加重[5];作為Hp的主要致病因子,CagA 蛋白可能與血小板表面抗原決定簇相同或相似,機體感染Hp 后,免疫應(yīng)答通過分子模擬產(chǎn)生抗體攻擊血小板,從而導致ITP 病情加重[5-7];此外,Hp 表達Lewis 抗原可以吸附在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成為抗Le 抗體攻擊的靶點,進而導致ITP 病情加重[8];另有研究表明Hp 感染可刺激B 淋巴細胞增殖并產(chǎn)生抗血小板自身抗體[9]。本研究顯示,重癥ITP 患者Hp 的感染率也明顯增高,清除Hp 感染可能也適用于重癥ITP 患者。糖皮質(zhì)激素可作為ITP 的推薦治療藥物,以前報道的清除Hp 感染治療ITP 的研究中,患者往往同時接受了糖皮質(zhì)激素的治療并收到良好的療效,但也有可能被誤認為是清除Hp 感染的作用,因此,有待于更大規(guī)模的臨床試驗加以證實。
Hp 感染與ITP 存在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臨床上對ITP 成年患者治療的同時輔以抗Hp 感染治療,能夠有效提高ITP 患者獲益,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