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
袁先生在去年底的一天,突然感到一側手腳不靈活,握拳無力,后來講話口齒不清到醫(yī)院檢查,頭顱CT和磁共振檢查都提示腦梗塞,經治療情況有些好轉??珊镁安婚L,袁先生近日又出現精神異常,白天胡言亂語,晚上不睡。子女趕快又帶他去醫(yī)院就診,醫(yī)生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后,診斷是腦梗塞所致的精神障礙。
腦梗塞,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因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腦梗塞除了表現為猝倒、偏癱、言語障礙、智力障礙,部分患者還會存在精神障礙。有臨床統(tǒng)計數據顯示,老年人腦梗塞繼發(fā)精神障礙的發(fā)生率為32.6%;表現梗塞后抑郁癥者占90.1%,梗塞后躁狂癥者占9.9%。
腦梗塞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多數伴有冠心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有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發(fā)作史,約半數患者起病緩慢,多數病程呈階梯性、波動性變化,有的因腦卒中而惡化,僅少數患者病情可緩解,病程短者約2個月,長者達20余年。
腦梗塞引起的精神改變,在疾病進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早期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勞,以及情感脆弱(表現為情感控制能力減弱、易傷感、易激惹,或無故煩躁、苦悶、悔恨、憂慮等),很容易使家屬誤以為“人老脾氣怪”“退休了,有失落感”而忽視。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有記憶、智力障礙,尤以人名及數字的記憶缺損為主,對最近發(fā)生的事情記不住,而對幾十年前的事情記憶猶新;有些患者會出現失語癥(原先叫得出某物品的名稱,現在叫不出了)或失用癥(不會使用原來一直在使用的東西,例如不會用鑰匙開門等)。晚期則表現為強制性哭笑(是指沒有外界誘因而突然爆發(fā)的、不能自行控制哭笑,患者面部表情呆滯、奇特,缺乏內心體驗)、情感淡漠及癡呆等。急性缺血發(fā)作或數次短暫缺血發(fā)作之后可出現意識模糊、行為紊亂,以及疑病、被害、嫉妒、夸大或被竊等妄想,偶伴有幻覺。在卒中發(fā)作后或疾病晚期,可出現人格改變,患者變得自私、揮霍、幼稚、懶散、性欲亢進,甚至出現違反道德和法規(guī)的行為。
另外,腦梗塞后軀體功能恢復的快慢也與精神障礙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腦梗塞之初,由于軀體功能突然喪失,不能參與正常的社會、家庭生活,需要由他人照顧,而且擔心軀體功能是否能恢復,這種擔心、期望、焦急的心理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腦梗塞后期,由于軀體功能恢復緩慢,產生悲觀失望心理,繼而產生被憎惡惑、無價值、無助感以及絕望感。因此,必要的心理治療和護理對患者大有裨益。
但臨床上,對腦梗塞患者的精抻障礙做出診斷并非易事。腦梗塞患者由于軀體功能、家庭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喪失,出現的食欲減退、性功能減退、睡眠障礙和體重減輕等癥狀,常易與情感障礙的臨床特征相混淆,加上有的患者處于絕望狀態(tài),對內心沖突加以掩飾,從而影響診斷。因此,細心觀察、耐心詢問的重點是患者的無愉快感、被憎惡感、哭泣、抑郁心境、自悲感、無價值感、無用感、無助感和絕望感以及坐臥不安、易煩躁等癥狀,因為這些癥狀對于診斷很重要。近些年,各種標準化量表的臨床應用,為檢查、確定有無情緒障礙和嚴重程度提供了較客觀的指標。
腦梗塞患者一旦確診患有精神障礙,就要按內科對癥處理。有急性缺血發(fā)作者,可注射丹參、川芎等注射液;符合指征對象者可接受手術治療;為改善認知功能可服用腦復康、腦復新及核糖核酸等;精神癥狀較明顯時,可合用少量抗精神病藥如甲硫達嗪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