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粳米100克,洗凈入鍋,加水1000毫升,米煮開花后加入玉米粉50克(提前用水調(diào)勻),煮沸10分鐘后即可食用,每日1劑。粳米、玉米粉中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和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本方為已故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周貽謀的自擬方)
方藥:熟地、生何首烏各150克,黑芝麻(炒)50克,桑葉100克,萬年青(霜葉)2片,桔梗15克,白果30個。將上藥用非鐵器器皿研為細末混勻,每日早、晚飯后服50克。
主治:對青年人白發(fā),一般連用幾劑便能生效。若白發(fā)寥寥可數(shù),可將白發(fā)拔掉,用豬膽汁涂發(fā)孔,即可再生黑發(fā)。
方藥:大黃炭100克,冰片10克。將上藥共研為細末,裝瓶內(nèi)密閉備用。用時,取此藥粉適量刷牙漱口,每日早、晚各1次。治療口臭患者121例,經(jīng)用藥3~7天后,口臭癥狀均消失。
方藥:黨參15克,炒白術、法半夏、白芍、炒枳殼各10克,高良姜5克,木香、陳皮各6克,桂枝、炙甘草各3克。主治虛寒型胃脘痛(淺表性胃炎的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炎)。使用對癥,療效頗佳。
指征:胃脘痛見有胃痛綿綿、按之能舒,或惡寒喜暖、得食痛緩,每因受寒而發(fā)病。需注意的是,胃脘痛屬胃陰不足或有嘔吐、隱血試驗陽性者不宜使用。
方藥:麻黃、甘草各4克,杏仁8克,當歸、法半夏各9克,陳皮6克,茯苓10克,熟地12克。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本虛標實或有繼發(fā)感染等均有效。
禁忌:如單純外感咳而喘,而無腎虛之象者不宜使用,用之有戀邪之弊。
方藥:紅參、參三七、水蛭各等份,共研細末裝膠囊,每粒0.5克。每次服4粒,每日3次,開水送服,2個月為1療程,連續(xù)服3療程。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陳舊性心肌梗死、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術后等。
禁忌:陰虛火旺者忌用。
方藥:蒼術、制香附、木香各9克,青黛、甘草各3克,神曲10克。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竇炎出現(xiàn)脘部脹痛、噯氣、吐水、消化不良、脈軟無力、舌苔膩等用之多有效。
加減:反酸加瓦楞子、牡蠣;脘部嘈雜甚加黃連;胃酸缺乏加烏梅;胃滯留有震水音加白術、枳實;脘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伴嘔吐加藿香、佩蘭、半夏;無熱象加良姜;呃逆加刀豆、代赭石。
禁忌:本方一般無不良副反應。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期不宜用,胃癌患者無效。
(以上除具體注明出處,其他均摘自《方藥心悟》《當代妙方》)
編后:偏方驗方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癥、安全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