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軍
近年來,由于人們對中藥的毒性缺乏正確的認識,經(jīng)常會有誤服有毒中藥導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情發(fā)生。在就診時,醫(yī)生難免也會在處方中開具“有毒性”的中藥材。既然有毒為什么還要用呢?事實上,藥性即毒性,用對了的話這些藥對許多疾病的治療都有卓越效果,特別是惡性腫瘤、白血病、類風濕、糖尿病并發(fā)癥等疑難病。
而且,部分毒性大的中草藥經(jīng)過特殊炮制或配伍之后,會大大降低毒性,增強治療作用。
多數(shù)中藥本身或是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時就會出現(xiàn)毒性,如朱砂、雄黃、蟾酥、附子、川烏、草烏、北豆根等,過量服用即可中毒。要想降低中藥毒性,久煎是最常用的方法,隨著煎煮時間的延長,毒性成分會轉(zhuǎn)化或隨蒸汽逸出。如川烏、草烏為中醫(yī)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常用中草藥,常因煎煮方法不當或時間過短而服用后致急性烏頭堿中毒。烏頭類藥物宜先煎、久煎,煎煮1小時以上,可降低其毒性。烏頭類藥物含有毒性大的雙酯型生物堿,烏頭堿化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經(jīng)加熱水煮后,易水解成毒性較小的單酯性烏頭原堿,烏頭原堿毒性為烏頭堿的二千分之一,而強心作用增強。
需注意的是,在久煎的過程中,煎煮時間的長短受到毒性中藥味數(shù)、用量及與其他中藥配伍的影響。如果方劑中毒性中藥味數(shù)多或用量大,而且在該方劑中沒有能解毒或能抑制其毒性的中藥,則需要煎煮的時間就長,煎藥時加水量就大;相反,方劑中有毒性的藥物味數(shù)少或用量小,或在該方劑中配伍了能解毒或能抑制其毒性的藥物,煎煮時間可相對較短,加水量也相對較少。
對于毒性中藥除了久煎,用輔料煎煮藥物也是常用的減毒手段。如名醫(yī)張仲景使用蜂蜜煎煮烏頭,減輕其毒性。最典型的方劑為治療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的大烏頭煎,方中大劑量地使用烏頭,采用“烏頭大者五枚”。為了減輕毒性,張仲景采用比較特殊的煎煮方法,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再用蜜二升煎煮,煎令水氣盡,取二升”。烏頭桂枝湯也是用蜜來煎煮。這一方法至今也為許多喜愛用附子、烏頭的所謂“火神派”醫(yī)家所采用。又如甘遂半夏湯、己椒藶黃丸、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均為逐水峻劑,可以用白蜜制其烈性。
先煎:指先將此味藥煎煮30分鐘后,再加入其他藥中一起煎煮。一般是質(zhì)地堅硬,或者毒性較大的藥需要先煎,比如磁石、龍骨、附子等。
后下:指在其他藥煎煮完畢后,再將其投入其中,煎煮5~10分鐘即可。一般是有效成分易揮發(fā),易被破壞的藥物,如薄荷、大黃等。
包煎:指需要將此味藥放入紗布袋中,再進行煎煮。一般是細小的,或者有絨毛,會對咽喉產(chǎn)生刺激的藥,比如車前子、枇杷葉等。
另煎:指一些名貴中藥需要分開煎煮,以免造成浪費,如人參、鹿茸等。
烊化:指一些膠質(zhì)類藥物,需要另用容器進行隔水燉化,或者以少量的水煮化后,再兌入其他藥物中同服。最常見的就是阿膠。
沖服:指一些難溶于水的藥物,如牛黃、三七粉等,宜研極細粉后用湯劑沖服,或指一些鮮藥,按醫(yī)囑取汁沖服,如鮮竹瀝、鮮蘆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