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地方民族高校 抵御 宗教滲透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2018年度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校級思政課題“地方民族高校防范宗教滲透路徑探究”(課題編號:sz2018 y03)結項論文。
作者簡介:司紅十,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333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國家總體安全觀,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堅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tǒng)一……提高防范抵御國家安全風險能力,高度警惕、堅決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 ,因此地方民族高校防范抵御宗教滲透是落實構建國家總體安全觀的重要一環(huán),尤其是地方民族高校本身民族學生眾多,使得抵御防范宗教滲透的任務艱巨。當前我國當前各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出現(xiàn)的各種傳教活動,多數(shù)是境外團體、組織、個人對高校的宗教滲透活動,這種宗教滲透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以及利用宗教分化滲透我國的各民族,進而分裂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政權,因此地方民族高校開展防范和抵御宗教滲透意義重大。
(一)地方民族高校面臨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挑戰(zhàn)依舊嚴峻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國家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博弈日趨激烈,西方各種敵對勢力加緊利用手段,尤其是宗教滲透的方式向中國的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的青年學生傳到西方的價值觀念,詆毀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希望在中國培養(yǎng)一批信奉西方價值觀念的青年人,通過他們來分化、西化中國。除此之外,地方民族高校由于其生源是以民族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學生為主,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文化本身和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地方民族高校抵御防范宗教滲透的任務復雜艱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地方民族高校在日益加強開放辦學、人員對外交流日趨頻繁的情況下,所面臨來自西方的各種宗教滲透的挑戰(zhàn)在提升??傮w來說,地方民族高校內外部辦學條件的變化,使其成為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宗教輸出意識形態(tài),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爭奪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的重要戰(zhàn)場。當前,由于國際國內各種復雜的形勢,使得地方民族高校防范和抵御宗教滲透工作形式嚴峻,作為爭奪青年學生與知識分子的重要戰(zhàn)場,地方民族高校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工作面臨挑戰(zhàn)。
(二)地方民族高校面臨西方宗教滲透方式多樣化的挑戰(zhàn)
在互聯(lián)網技術為普及應用以前,我國地方民族高校面臨的西方宗教滲透方式主要是在校內散發(fā)各種宗教傳單、雜志、報紙等宣傳物,或者利用研討會和論壇以及非法宗教聚會的方式宣傳其教義,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各種應用軟件、新媒體平臺、網絡空間、微博成為了西方進行宗教滲透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多媒體工具廣泛性以及互動性的特點,豐富針對民族高校學生和教師的滲透方式,增強滲透能力,例如,利用微博、微信向師生定期發(fā)送宗教教義的信息,以及設計宗教內容的應用程序吸引學生和教師使用,通過這些方式潛移默化的對民族高校的師生進行宗教滲透。
(三)地方民族高校學情的特殊性使預防宗教滲透的工作難度加大
地方民族高校學生少數(shù)民族學生占生源比例較高,這些少數(shù)民族就其特點而言,除了具備青年人共有的人生、世界、價值觀不成熟,人生閱歷淺薄、對新生以及不了解的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外,少數(shù)民族學生由于獨特民族文化的影響,對于宗教有著較為“親近”的情感。青年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不成熟以及閱歷的淺薄,導致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極易被誘惑、說服、鼓動,尤其宗教文化又具有神秘色彩,極易喚起青年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宗教的“親近”情感,導致他們對宗教存在一定的曖昧現(xiàn)象,例如,對宗教產生極大興趣后,很容易陷入盲目追捧宗教的泥潭無法自拔。總之地方民族高校由于學情的特殊性,導致抵御防范宗教滲透的難度加大。
(一)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馬列主義經典作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宗教進行深入研究,同時繼承和發(fā)展歷史上各種優(yōu)秀無神論思想成果基礎上,對宗教問題的科學認識和處理原則。在國家總體安全觀視域下,地方民族高校在抵御防范宗教滲透方面,就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教育。
首先,地方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重要思想陣地,結合學校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對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主要是側重關于宗教起源、宗教本質、宗教與哲學的關系、我黨的宗教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利用課堂外教學渠道,開展相關實踐活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學生分辨和抵制各種偽科學,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開展宗教問題的講座,解讀我國宗教政策,抵制防御宗教在學校的滲透,學生通過相關學習和活動樹立“四個自信”。
其次,地方民族高校應通過開展民族宗教的特色課程和相關的選修課程,普及宗教知識,提升學生辨別以及防范邪教的能力。
(二)樹立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文化認知理性思維
民族院校宗教滲透問題相對嚴重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內因源于學生缺乏文化自信,且學生自身文化思想素養(yǎng)不足,因此要向民族高校要抵制宗教滲透就需要樹立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學生的理性思維。世界的文化是多元性的,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民族高校的學生之所以認可宗教文化倡導的價值觀念,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對比過程中,失去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要想培育學生的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首先,就要培育學生文化認知的理性思維,即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比較中,能夠認知中華民族文化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文化認知理性思維就要培養(yǎng)學生用宏觀、全面的視角評價文化。
其次,要開拓學生的文化認知視角,學生對文化的認知能從簡單的文化、民族角度拓展向社會、人生等方面,使學生對文化的意義認知更加客觀。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樣需要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優(yōu)勢有所了解,因此,這就要求高校開設相關的課程,對于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進行講解,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理論水平,同時通過實踐展示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優(yōu)勢。
總之,民族高校開展抵御防范宗教滲透工作的過程中要針對學校學生的特點,開設相關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課程,在提升學生文化理論水平等同時,培養(yǎng)學生文化認知理性思維,學生能樹立中華文化自信。
(三)建立健全,校園防范抵御宗教滲透的機制
地方民族高校要建立防范抵御宗教滲透的機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完善校園內的宗教預警機制,即地方民族高校要時時掌握校園最新非法宗教信息,從根本上抵御各種宗教活動的滲透。這就要求學校保衛(wèi)、宣傳、學生部門要時刻關注宗教滲透動態(tài),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預防宗教滲透預案。除此之外,民族高校的學工部和各院系的學生管理部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tài)。
其二,構建校內外聯(lián)動機制,宗教在向高校滲透的過程中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因此民族高校的需要建立校內外的聯(lián)動機制,抵御預防宗教滲透。為此,民族高校要建立黨委領導下的以宣傳、保衛(wèi)、團委、學生、外事為主體的校內外聯(lián)動機制,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接,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動態(tài),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防范聯(lián)動機制。
其三,強化對相關特殊人員以及與宗教相關的論壇講座的管理。針對校內的信仰宗教的學生,民族院校的相關管理部門要強化對他們的監(jiān)管,教育信教學生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針對涉及宗教的講座、論壇、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學校的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強審批監(jiān)管力度。同時在學校日常教學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強化針對學生的輿論引導方向。
其四,以社會主義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民族高校抵御宗教滲透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獨具特色的民族高校文化,提升學生文化鑒賞素養(yǎng),抵御宗教滲透。
首先,將社會主義核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將民族高校所在地區(qū)的紅色文化資源,充分開發(fā)和利用,運用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再次,凈化高校網絡空間為學生成長提供積極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高校要有針對性的對宗教網站的網絡傳媒與網絡行為加強監(jiān)管,有效打擊境內外借助網絡平臺對民族高校的宗教滲透活動。
總之,地方民族高校抵御防范宗教滲透到的局面依舊嚴峻,需要國家、高校、教師、學生共同的協(xié)作來解決這一問題。
注釋: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參考文獻:
[1]秦義.構建文化自信:民族院校防范境外宗教滲透的上游思維[J].貴州民族研究,2018(4).
[2]何之君.新形勢下高校防范宗教滲透的對策[J].南都學刊,2018(5).
[3]許青云.高校黨團組織在抵御和防范校園宗教滲透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9(1).
[4]江頡.民族地區(qū)高校防御宗教滲透有效途徑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1).
[5]張肖.構建防范和抵御宗教滲透體系,做好新時代高校宗教工作[J].法制博覽,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