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公益信托 近似原則 適用
作者簡介:朱璐艷,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2.2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275
所謂近似原則,是指當公益信托目的無法實現(xiàn)或目的已實現(xiàn)而信托財產(chǎn)有剩余時,基于其公益目的的特殊性,將信托財產(chǎn)用于盡可能相似的另一公益目的,從而有利于社會公益事業(yè)發(fā)展的制度。該原則起源于基督教的“贖罪”理論,后被英美信托法運用于賑濟財物的公益信托中,其實質是對公益信托存續(xù)的拯救 。
我國《信托法》第69條、第72條體現(xiàn)了該原則,使得公益信托不因原定目的已實現(xiàn)或不能實現(xiàn)而受影響,可依“類似目的”繼續(xù)下去。結合條文,近似原則在我國的適用情形主要為:(1)公益信托成立后,發(fā)生設立信托時不能預見的情形的;(2)公益信托終止,沒有信托財產(chǎn)權利歸屬人或者信托財產(chǎn)權利歸屬人是不特定的社會公眾的。
(一)英國近似原則的適用
在英國慈善信托中(注釋:英美法中,公益信托又稱慈善信托),近似原則是否被適用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看不能實現(xiàn)慈善目的是在信托創(chuàng)立時(最初失?。┻€是信托生效時(嗣后失?。?。
所謂最初失敗,是指實現(xiàn)慈善信托的目的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比如:(l)信托資金不足;(2)想達到的目的不存在或不合法;(3)信托目的不現(xiàn)實或不可能執(zhí)行;(4)慈善組織在贈與生效前已不存在等。此時需要探求委托人普遍的慈善意圖。以Biscoe v. Jackson(1887)案為例,立遺囑人的后代請求返還因未購到土地,而使當初立遺囑人建施食處和診所的慈善目的無法實現(xiàn)的10000英鎊,法院判決贈與有效,理由是當初立遺囑人的意圖是將10000英鎊用于教區(qū)的窮人和病人,盡管他指出購地而建的特定方式已行不通,但他施善行惠這樣一個很好的慈善目的應當有效,從而適用近似原則 。與此相反,若委托人僅打算該贈與用于由他指定的目的而非其他目的,即沒有普遍的慈善意圖,此時近似原則就不得適用。在Whites Trust 案(1886)中,一項為貧窮的馬口鐵工人建立救濟院的贈與,因為沒有獲得合適的地點而失敗,由于委托人不打算將贈與用于其他目的,近似原則就不能實施,委托人的遺產(chǎn)將產(chǎn)生歸復信托 。
所謂嗣后失敗,是指一個慈善目的開始是可能實現(xiàn)的,后因某些情況發(fā)生變化導致不可能實現(xiàn)。如財產(chǎn)按照原有目的使用后仍有剩余;或受托人接受信托后主體消滅等。此情形下可直接適用近似原則的前提,是贈與生效在慈善組織停止存在之前,以此表明它應當用于慈善目的。以Re Slevin(1891)為例,立遺囑人意圖捐贈遺產(chǎn)用以經(jīng)營孤兒院,但在去世后遺產(chǎn)未贈出前,孤兒院就解散了,法院適用近似原則,理由是立遺囑人去世時孤兒院還在,當時贈與已生效,則立遺囑人既已死,該項贈與既有效 。
(二)美國近似原則的適用
在美國,近似原則已被司法采納,且絕大多數(shù)州已通過立法采納了近似原則。與英國有所區(qū)別,美國的慈善信托中規(guī)定無論慈善信托創(chuàng)立時失敗還是生效時失敗,適用近似原則都需探尋委托人的普遍慈善意圖。具體規(guī)定為,將信托財產(chǎn)用于設立一個特殊的公益目的時,如果該目的無法實現(xiàn),若委托人有一個將信托財產(chǎn)用于公益目的這樣一個相一致的意圖,則該信托仍有效。這種強調普遍慈善意圖的要求,可以在著名的The Buck Trust (1975)一案中找到依據(jù)。
此外,《信托法重述》還解釋,作為一種公共政策在嗣后不能的情況下,應該總是適用近似原則,信托財產(chǎn)并不返還給委托人或其權益繼承人。即作為一種公共政策,在嗣后失敗的情況下不需要展現(xiàn)普遍慈善意圖,也可適用近似原則。
在闡明委托人是否具有普遍的慈善意圖問題上,美國法官這樣認為:以信托文件中設立的相關條款優(yōu)先,若有規(guī)定信托失敗后如何處理財產(chǎn),則遵之;若無,則基于更廣闊的社會分類將委托人視為該某類人以探究通常會做的一般意圖。除此之外,也有推定反證的做法,如馬薩諸塞州通過創(chuàng)立法定的推定,即存在著普遍慈善意圖,除非贈與的書面文書中有特別規(guī)定 。
(一)比較分析我國近似原則的適用現(xiàn)狀
我國的公益信托作為一個舶來品,其近似原則的適用與英美法相比,還是存在著不小差距。
1.運用理念
近似原則的一個理論基礎是對委托人真意的尊重,同時也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修正,其目的是考慮到公益信托受益人的不特定性和社會性,本質上是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因此要盡量傾斜適用。我國《信托法》第72條規(guī)定,公益信托終止后,僅在沒有信托財產(chǎn)權利歸屬人或歸屬人是不特定社會公眾情形下,才有適用近似原則的可能。而英美國家在信托目的失敗后,一般都適用近似原則來讓信托財產(chǎn)繼續(xù)用于慈善目的。此外,我國至今未引入“普遍慈善意圖”這一法律擬制,不利于平衡個人財產(chǎn)權和社會公共利益,易形成對公益信托存續(xù)的威脅。也就是說,我國的公益信托還停留在尊重私人財產(chǎn)權的層面,與英美盡可能讓信托財產(chǎn)保留在慈善渠道而造福社會的理念還有相當差距。
2.適用范圍
在英美法中,近似原則的適用范圍更加廣泛,除了公益信托終止以外,當原信托的公益目的不可能、不實際或非法時也可以適用,甚至在最初目的不能充分發(fā)揮信托財產(chǎn)價值或信托財產(chǎn)有剩余時也可適用,以便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需求。近似原則的宗旨在于挽救公益信托,其適用情形越廣泛,該原則的價值也就越大。因此,針對我國近似原則有限的適用范圍,我們是否需要緊隨潮流與國際接軌,值得思考。
3.適用效果
英美法中近似原則的適用效果是,信托財產(chǎn)轉移給其他慈善事業(yè),原有信托關系消滅。關于是對原有信托的存續(xù)還是新信托的設立,我國是持“繼續(xù)”態(tài)度的,這一點可從公益信托終止的條件推定:在有利于促進公益,與委托人協(xié)商同意等前提下,公益事業(yè)管理機構可以批準受托人對信托目的按近似原則作修改,于此情形下公益信托即不終止 。實際上近似原則的適用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信托目的變更,它導致的是整個信托關系的變化,新受益人必定與原受益人不一致。但我國這種“繼續(xù)”的規(guī)定極易使人誤解,也給實際上開展近似目的的新信托工作造成了一定困擾,減損了近似原則的適用效果。
4.權力主體
在英美法中,法院是公益信托領域內適用近似原則的權力擁有者,是否符合條件由法院判斷。在我國,適用近似原則的決定者是公益事業(yè)管理機構。這樣做,存在兩種弊端:一是該原則適用的公正性及合法性值得懷疑。近似目的判定應不受任何權利干擾、并要求專業(yè)的法律、金融等跨領域的知識體系,這對現(xiàn)階段我國公益事業(yè)管理機構的能力提出了不小挑戰(zhàn)。二是管理者標準差異化導致權責不清、管理混亂。我國目前公益事業(yè)的管理者多為行政機關,且依據(jù)不同的公益目的劃分歸不同行政機關管轄。那么如果適用近似原則時,前后涉及到多家管理者共同批準,則難免由于標準不統(tǒng)一,造成辦理手續(xù)繁雜、銜接不暢。而如果指定其中一家管理者審批,在利益誘因下極易產(chǎn)生搶奪式?jīng)_突或在無利可圖時怠于行使管理職責。三是公益信托多軌制下的監(jiān)管,難以有效抑制監(jiān)者自裁的局面,不利于后續(xù)對近似原則適用的監(jiān)督管理。
(二)完善近似原則適用的法律思考
1.完善近似原則的立法規(guī)制
首先,厘清近似原則的適用不是原公益信托關系的“繼續(xù)”。如前所述,從相關條文及內容的理解來看,我國對近似原則的適用效果是持“繼續(xù)”立場,這勢必會給適用近似原則后開展近似目的的新信托造成不必要的困擾?;诖耍ㄗh在我國《信托法》中增設一提示性條款,表明近似原則的適用是使原有信托關系消滅,以此明晰近似原則的性質,消除人們的誤解,同時也與第72條“公益信托終止”的表述相契合,促進近似原則在實務中的開展進行。
其次,引入英美法中委托人“普遍慈善意圖”的概念。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依靠民間捐贈的公益力量來補足政府福利不足的部分,對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世界各國發(fā)展公益事業(yè)的潮流趨勢。因此,我們不妨大膽引入“普遍慈善意圖”的概念,以此平衡委托人意愿和公共利益。結合我國國情,“普遍慈善意圖”照搬不可取,可修正為“普遍公益意圖”的表述,并增設在第72條第二款。
再者,明晰“近似目的”詞義范圍。為擴大適用,宜對“近似目的”解釋為反映該公益信托宗旨的一般性公益目的,而非指定細化為某具體的公益目的。
2.拓展近似原則的適用范圍
結合我國的公益信托發(fā)展現(xiàn)狀和司法實務,可以擴大至如下適用范圍:(1)原信托目的已實現(xiàn):一是財產(chǎn)有剩余;二是與其他可用于近似目的的財產(chǎn)合并運用更加有效;(2)原信托目的無法實現(xiàn):一是不能依照委托人的指示實現(xiàn);二是信托財產(chǎn)不足以實現(xiàn);三是目的本身不存在、不可能、不合法,或因情勢變更而致上述情形;(3)委托人主動申請適用,從而在不違背公益信托宗旨的前提下,調動發(fā)起人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公益信托的社會服務職能。
3.改革近似原則適用的權力主體
如上述,將近似原則的適用交由公益事業(yè)管理機構判斷存在著諸多弊端,因此需要改革近似原則的適用的權力主體——方案一:在現(xiàn)有公益事業(yè)管理機構體系下劃分權責、明確規(guī)則;方案二:新增專門機構統(tǒng)一管理,該機構性質仍為行政機關;方案三:交由法院來適用。
方案一和方案二固然能夠統(tǒng)一近似原則適用的標準和管理辦法,避免監(jiān)管混亂,能夠在客觀上帶動其他公益機構對公益財產(chǎn)的有效使用。但是,該兩種方案最大的弊端在于增設機構的冗余性,在增加人、財、物的同時,并不能有效地保障該原則適用的專業(yè)性、公正性,也不能形成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因此,筆者認為,方案三,學習英美國家將近似原則的適用交給法院來進行最合適。一方面能夠保證適用該原則的準確性及公正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證適用該原則的效力,使其與其他信托行為一樣受到法院的有效監(jiān)督。要更好的促進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更加合理地適用近似原則,從行政管理走向司法專業(yè)化管理,應當是一種必然趨勢。
注釋:
徐孟洲.信托法[M].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頁.
何寶玉.英國信托法原理與判例[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9頁,第220頁.
信托法(大不列顛法律袖珍讀本)[M].文杰,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頁,第351-353頁.
Frances Howell Rudko, The Cy Pres Doctrine in the United Ststes: From Extreme Reluctance to Affirmative Action , 46 Clew. St. L. Rev.471.
參考文獻:
[1]周小明.信托法制度比較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頁.
[2]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論與實務[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356頁.
[3]李敏軒.公益信托中近似原則適用的判斷[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0(8).
[4]王忠欽.中國公益信托制度若干規(guī)定評析[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1(31).
[5]Todd and Watts,Cases and Materials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428-P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