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民事調解機制 制度缺陷 改革
作者簡介:王張蕾,上海市青浦區(qū)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法學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250
調解制度被譽為“東方經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謂是一項中國特色。調解在我國古已有之,中國歷來受著儒家以和為貴等思想的熏陶,封建時期統(tǒng)治者多推崇“非訟”,長期有著“和合”“無訟”等的文化傳統(tǒng),故民事調解機制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科學性。我國法院民事調解機制的產生和發(fā)展是歷史淵源、基本國情、政策方針等綜合因素影響下的結果,并且也因其特有的優(yōu)勢,在解決民事糾紛上發(fā)揮著其他糾紛解決機制難以替代的作用。
所謂法院調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審判組織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自愿平等協(xié)商,達成協(xié)議,經人民法院認可后,終結司法程序的活動 。法院民事調解是在訴前或訴訟中進行的,一般是雙方當事人經由法官作為第三方進行調解,在自愿合法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xié)議,經當事人簽署后生效,形成的調解書具有同判決書一樣的法律效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xié)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調解協(xié)議實質上是各個主體之間博弈的結果,是相互間對自身利益有所取舍之后所做的妥協(xié)。民事糾紛解決機制是多樣化的,當事人選擇法院調解這一途徑自有基于自身利益的一種考量,基于各自的立場和出發(fā)點的不同,調解能否最終達成合意仍需要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例如,翟某通過某快遞公司,郵寄了一臺蘋果平板電腦、一部三星手機及一張身份證。翟某在快遞面單上的快遞物品信息欄僅填寫了身份證一張,并未選擇保價。該快遞公司面單背面有加粗標注“……未保價快件丟失、損毀或損少,物品最高賠償不超過300元/票,文件最高不超過100元/票,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辦理……,貴重物品請選擇保價?!钡阅吃诼淇钐幒炞郑⒅Ц犊爝f費12元。結果快遞在派送過程中遺失,翟某遭受了一萬余元的財產損失。翟某和快遞公司就郵寄的物品與價值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只能訴至法院。
對雙方當事人而言,訴訟均存在風險,翟某需要舉證證明其實際存在一萬余元的損失,但是快遞面單上填寫的信息不全,加大了其舉證的難度;快遞公司在本次派送過程中導致快遞遺失,亦存在重大過失,在未保價的情況下是否適用面單上格式條款的規(guī)定作為賠償標準,有待法官依法裁量。如若堅持尋求判決結案,效果并不一定理想。此時,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經過平等協(xié)商,若能達成一個雙方均能接受的賠償金額,既能盡快彌補快遞公司因工作過失產生的不利后果,也能盡可能的填補翟某所遭受的損失。這一較為溫和的糾紛解決機制,避免了雙方當事人深陷漫長的審理周期,能盡快得到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果,極大的節(jié)約了司法成本,提高了司法效率,也實現(xiàn)了司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雙贏。
民事糾紛的矛盾根源多較為復雜,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過于依賴判決并不一定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民事調解機制是法院審判制度的重要補充,既能減輕法院的審判壓力;也成為解決“執(zhí)行難”問題的重要途徑,極大的緩解了當事人對結果的抵觸情緒。當然,“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司法工作者在適用民事調解機制時必須要尊重當事人的意愿,充分考慮不同主體的利益需求,以保證糾紛的解決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雖然我國的民事調解機制具備著靈活、快捷、經濟等優(yōu)點,但也不能否認其在適用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引發(fā)了社會群體之間的爭議,由此所暴露的不足也值得我們進行探討。
(一)與“公平正義”原則之間的衡平問題
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民事糾紛由于當事人眾多、矛盾復雜、糾紛已久,使得案件若是以審判方式處理會導致案件的辦理難度很大,而采取調解方式結案不僅得以避開一些難以厘清的爭議點,也保證了當事人能自愿配合后續(xù)的具體執(zhí)行,展現(xiàn)出審判難以超越的優(yōu)勢。不過采取調解方式固然解決了審判難、執(zhí)行難等一系列問題,但通過這種中庸和緩的糾紛解決方式所達成的協(xié)議是立足于當事人喪失自身部分合法權益的基礎上的,這導致一方當事人本應依法所享有的財產權等權益打了折扣,使得案件的處理結果沒有真正的貫徹公平正義原則。
法律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其中的一個根本追求就是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調解雖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xiàn)了糾紛的解決,但是調解協(xié)議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是雙方當事人做出一定妥協(xié)的結果,這本質上使當事人放棄了其一部分的合法權益,這種結果和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義原則相悖。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衡平問題,在調解中最大限度的維護好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需要司法工作者謹慎的取舍和不斷的探索。
(二)“自愿與合法”原則的貫徹落實問題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只有真正貫徹落實好“自愿與合法”原則,才能保證調解結果盡可能的滿足當事人的需求。實踐中,由于當事人維權意識薄弱、律師逐利的導向以及司法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態(tài)度等原因,調解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脫離這一原則的情況。
只有加強對調解合法性的審查,尊重當事人的意愿,同時注重法官和律師等法律工作者在職業(yè)道德上的修養(yǎng),培育正確的職業(yè)觀,立足于案情實際,采取有效的糾紛解決機制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紛爭才能真正的維護社會秩序的正常運作,所以“自愿與合法”原則需要在調解過程中嚴格貫徹落實。
(三)調解隊伍的專業(yè)能力問題
為了緩解司法壓力,擔任法院民事調解工作的人員,除了專業(yè)的司法工作人員以外,還有生活閱歷豐富的人民陪審員等成員,他們憑借自身的經驗優(yōu)勢,往往能有效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但因其缺乏專業(yè)的法律知識儲備,其在處理糾紛時會出現(xiàn)脫離法律規(guī)定、要件不完備、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從而引起人們對調解隊伍專業(yè)能力的擔憂。
只有定期對負責調解的人員進行法律培訓,建立一支專業(yè)化的調解隊伍;加強對調解協(xié)議的審查,確保調解協(xié)議合理、合法,才能切實有效的解決民事糾紛,故調解隊伍的專業(yè)化建設問題值得重視。
法院調解機制的改革與完善開始成為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熱點之一。只有通過科學的改革,對民事調解機制進行合理的完善,才能充分發(fā)揮調解的作用,深入落實司法為民的要求。立足于實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xiàn)對其的改革與完善:
一是要深入推行“調審分立論”。調解與判決本質上是性質不同的兩種程序,在具體適用中各有利弊?,F(xiàn)今法院推行訴前調解程序,設立訴調對接中心等舉措,有利于減輕法院的審判壓力,節(jié)約司法資源。但并不是所有民事糾紛都適宜訴前調解,在具體適用中應落實具體政策,做到繁簡分流,避免一些無法調解的民事糾紛在訴前調解程序擱置,反而降低司法效率。
二是要注重培養(yǎng)法官群體形成良好的職業(yè)習慣。民事調解機制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制度優(yōu)勢,但過度重視調解,會在選擇糾紛解決機制時帶有盲目性。若法官群體在處理案件時一味的推崇調解,可能會使案件的處理背離初衷。法官在處理案件時應處于中立的地位,立足于案情,援引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客觀理性的做出糾紛解決方式的選擇。只有培養(yǎng)法官塑造正確的職業(yè)主義精神,改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的維護好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三是要完善訴訟調解與非訴訟調解對接機制,形成良性互補,共同促成民事糾紛的合理解決。我國除了人民法院以外,還有眾多的基層調解組織和人民調解員,是解決民事糾紛的一支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做好訴訟調解與非訴訟調解機制間的對接工作,有利于提升調解效率,維護社會和諧。在具體落實上可以通過推動對接機制的法制化、科學化建設,引入社會資源參與調解等方式全方位的規(guī)范好對接機制,豐富相應的資源,從而更好的推動民事糾紛的有效解決。
四是要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有關訴訟調解機制的先進經驗,博采眾長的完善我國的民事調解機制。就如我國臺灣地區(qū)和日本在相關的立法中特別設定了對調解信息的保密規(guī)定和問責條款,而在美國的法院附設機制和德國的起訴前調解制度中有意的將調解者選為法官以外的人來維護法官的中立地位等等均是其在長期的實踐中所總結出的成果。調解雖然被稱之為“東方經驗”,但是我國的訴訟調解機制依然還不夠成熟,適當的借鑒他國與本國國情相符的優(yōu)秀經驗也是一種良性的嘗試。
民事糾紛實質上是一種利益的沖突,解決糾紛的目的在于維護權益者的合法利益。通過判決固然斷清了是非,卻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社會效果。解決糾紛的機制是多樣的,各種糾紛解決機制都利用其優(yōu)勢為糾紛的解決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但在當今民事案件劇增的社會現(xiàn)狀下,民事調解機制的適用和完善是不可或缺的。
注釋:
范愉主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參考文獻:
[1]范愉.糾紛解決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武紅羽.司法調解的生產過程——以司法調解與司法場域的關系為視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澳]娜嘉·亞歷山大著.全球調解趨勢[M].王福華,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4]閆慶霞.法院調解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5]章武生.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發(fā)展與規(guī)范[J].公民與法,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