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延麗
作者單位:116033 遼寧 大連,大連市兒童醫(yī)院九病房呼吸三科
手足口病是一種好發(fā)于學齡前兒童特別是<3歲兒童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夏季和秋季為該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致病菌為腸道病毒,目前已證實EV71、CoxA16等20多種腸道病毒可導致本病的發(fā)生[1-2]。手足口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口、手、足、臀等部位出現(xiàn)皮疹、皰疹,患兒多伴有發(fā)熱、食欲不振等,嚴重時可能導致肺水腫、心肌炎、腦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患兒生命。手足口病如能及時確診并治療預后較好,但由于幼兒的生理及心理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因此如何提高患兒的治療配合度,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依據(jù)減少再次感染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2016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實施預見性護理,獲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5例手足口病患兒,所有患兒均經(jīng)臨床查體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為手足口病,診斷依據(jù)2018版手足口病診斷治療指南:手、足、口腔、臀部、肛周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皮疹或皰疹,伴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嘔吐、精神差等癥狀[3]。排除標準:危重期及恢復期患兒;合并嚴重內科疾病及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器質性疾病患兒;有遺傳性代謝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免疫功能缺陷患兒;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患兒;腦損傷患兒;不能配合完成研究患兒。隨機將所有患兒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年齡9個月~5歲,病程9~48 h。觀察組年齡11個月~5歲,病程12~48 h。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及護理方法 治療方法:所有患兒入院后均遵醫(yī)囑進行抗病毒、控制繼發(fā)感染、防止交叉感染和對癥治療,必要時給予氧療、營養(yǎng)支持、糖皮質激素及人血丙種球蛋白短期治療。兩組在相同治療方案基礎上實施不同的護理方法,具體如下。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患兒入院后為其提供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做好消毒隔離及用藥、飲食指導工作,告知患兒家屬患兒需臥床休息,做好皮膚和口腔護理工作,密切關注患兒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yī)師。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具體如下。
1.2.2.1 成立預見性護理小組 由我科護士長擔任組長,所有組員經(jīng)理論與實踐培訓考核合格后入組。通過查閱文獻結合我院手足口病臨床護理經(jīng)驗,總結手足口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危險因素,以及疾病護理中的注意事項,改變以往的“出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思路;在患兒入院后通過檢查以及與患兒家屬交流,了解患兒及家屬具體情況,并對患兒病情進行評估,填寫病情評估表并制定護理方案。
1.2.2.2 入院指導 患兒入院后做好患兒及家屬的安撫工作,護理人員應態(tài)度和藹,面帶微笑;了解患兒家屬擔心和關注的問題并及時解答;病房布置應溫馨,告知患兒及家屬保持病房環(huán)境衛(wèi)生的重要性。
1.2.2.3 消毒隔離 患兒一經(jīng)確診應按傳染病隔離辦法對其隔離治療;病房每日通風換氣2~3次,≥30 min/次;病房物體表面(患兒床單位、門把手、地面等)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2次;護理人員及家屬在接觸患兒及患兒用品時需戴口罩,肥皂洗手,不做親吻等親密動作;患兒的玩具、杯具、餐具等在使用后進行煮沸消毒20 min,或使用250 mL/L含氯消毒劑浸泡30 min,再用清水徹底沖洗干凈。
1.2.2.4 高熱護理 手足口病的常見癥狀為發(fā)熱,因此患兒入院后需每小時測量1次體溫,體溫低于38.5 ℃采用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法;38.5 ℃以上需遵醫(yī)囑使用退熱藥,服用退熱藥后可結合物理降溫,密切監(jiān)測患兒體溫,同時應注意退熱藥的禁忌,指導患兒家屬正確使用退熱藥,避免濫用;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需做好防范措施;減少患兒活動量;畏寒患兒進行保暖;發(fā)汗的患兒及時擦干汗液,多喝水。
1.2.2.5 口腔護理 如患兒伴有口腔潰瘍、皰疹等,需使用生理鹽水漱口,同時局部噴灑開喉劍;伴有口腔潰瘍、皰疹的患兒進食會有痛感,因此飲食應以清淡、高營養(yǎng)的溫涼流質或半流質為主;嘔吐嚴重患兒做好口腔清理,避免誤吸及呼吸道堵塞;預防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
1.2.2.6 皮疹、皰疹護理 皮疹、皰疹破裂后皰漿可能引起病毒傳播,因此應告知家屬及患兒避免抓撓皮疹、皰疹;未破潰的皮疹、皰疹使用抗病毒軟膏局部涂抹,已破潰的皮疹、皰疹可局部使用抗生素軟膏;及時清理排泄物,避免接觸皮膚引起感染。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一般資料比較
1.2.2.7 出院指導 出院前對患兒及家屬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告知手足口病的危險因素、好發(fā)季節(jié)、防范措施、感染及傳播途徑等,做好疾病的預防。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住院時間及退熱時間,同時在患兒出院前1 d對患者家屬進行護理滿意度評價。
1.4 評價標準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經(jīng)治療后患兒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口腔潰瘍愈合,體溫恢復正常為顯效;經(jīng)治療后患兒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潰瘍面積、深度有所好轉,體溫控制良好為有效;患兒病情無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家屬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量表進行評價,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總護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與滿意率之和。
1.5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31例、有效14例,總有效率100.00%;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7.5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32,P<0.05)。
2.2 住院和退熱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及退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和觀察組住院和退熱時間比較(d)
2.3 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非常滿意33例、滿意11例、不滿意1例,總護理滿意度97.78%;對照組非常滿意11例、滿意21例、不滿意8例,總護理滿意度80.00%;觀察組家屬總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16,P<0.05)。
手足口病是一種好發(fā)于學齡前兒童的傳染病,在發(fā)病初期容易被忽視,但該病病情發(fā)展較快、傳染性較強,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病情加重,進而可能引起循環(huán)、呼吸、神經(jīng)等系統(tǒng)并發(fā)癥,嚴重時可能導致患兒死亡,我國于2008年已將手足口病正式列為丙類法定傳染病[4-5]。目前,我國已有手足口病疫苗,可以預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重癥手足口病,但導致手足口病的病毒種類較多,注射手足口病疫苗并不能保證不患病,而臨床上對手足口病主要采取對癥和預防感染的治療方案。預見性護理是在護理工作中引進預見性理念,提倡預防大于治療,更符合實際[6]。由于在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護理過程中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因此,需要護理人員從整體出發(fā),結合自身經(jīng)驗,主觀發(fā)現(xiàn)問題、準確認識問題、認真解決問題,進行“超前護理”[7]。本研究將預見性護理應用于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護理過程中,結果顯示,采用預見性護理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住院及退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上述指標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上所述,手足口病患兒采取預見性護理,可縮短患兒退熱和住院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和家屬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