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莊 琪
(江蘇大學附屬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江蘇 昆山 215300)
失血性休克是臨床上常見的急危重癥。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皮膚蒼白、冰冷、心動過速或過緩、呼吸急促、神志不清及血壓下降等。限制性液體復蘇又被稱為低血壓性液體復蘇,是指在患者大量出血得到控制前,通過限制液體的輸注速度和輸注量,使其血壓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即允許性低血壓),直至其徹底止血。有學者認為,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療法對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改善其凝血功能[1-2]。本文主要是探討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療法對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將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間江蘇大學附屬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在受傷后1 h內(nèi)就診,其病情符合失血性休克的診斷標準。2)患者及其家屬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2)患者合并有腦組織挫裂傷。3)患者合并有精神疾病。4)患者合并有免疫功能障礙。5)患者在接受本次治療前已接受過500 ml以上的液體復蘇治療。6)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將這90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45例患者。在A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齡為23~44歲,平均年齡為(30.9±4.1)歲;其中輕度休克的患者有13例,中度休克的患者有26例,重度休克的患者有6例;其中創(chuàng)傷性失血患者有35例,產(chǎn)后出血患者有10例。在B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齡為21~39歲,平均年齡為(29.2±3.6)歲;其中輕度休克的患者有15例,中度休克的患者有25例,重度休克的患者有5例;其中創(chuàng)傷性失血患者有34例,產(chǎn)后出血患者有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獲得了江蘇大學附屬昆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jiān)測,對其凝血功能及肝腎功能進行檢測,為其建立靜脈通道,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的通暢,并對其進行吸氧、保暖、止血等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在此基礎上,對A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液體復蘇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1)使用1500 ml的林格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滴注速度為15 ml/min。2)使用濃度為7.5%的羥乙基淀粉40氯化鈉溶液(生產(chǎn)廠家: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8887)對患者進行不限量的靜脈滴注。將患者的平均動脈壓水平維持在70~80 mmHg的水平。3)直到對患者進行止血治療成功后,停止對其使用該復蘇療法進行治療。對B組患者使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1)按照4 ml/kg的標準在10~15 min內(nèi)使用濃度為7.5%的羥乙基淀粉40氯化鈉溶液對患者進行快速靜脈滴注后,為其輸注血漿。將患者的平均動脈壓維持在60~70 mmHg的水平。2)在取得理想的止血效果后,停止為患者使用該復蘇療法進行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各項血清電解質(zhì)的指標及其各項凝血功能的指標。血清電解質(zhì)的指標包括K+的水平、Mg2+的水平、Cl-的水平及Na+的水平。凝血功能的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凝血酶時間(TT)。
對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前及接受治療后2 h,兩組患者各項血清電解質(zhì)的指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2 h其K+的水平、Mg2+的水平均更低,其Na+的水平更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血清電解質(zhì)指標的對比(mmol/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血清電解質(zhì)指標的對比(mmol/L,)
注:*與治療前同組患者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例數(shù) K+ Na+Cl-Mg2+治療前A 組 45 4.09±0.56 137.05±21.05 105.21±17.54 0.95±0.08 B 組 45 4.11±0.58 138.66±22.12 106.03±18.11 0.96±0.07 t值 0.166 0.353 0.218 0.631 P值 >0.05 >0.05 >0.05 >0.05 A 組 45 3.69±0.42* 143.25±22.74* 105.84±18.42 0.83±0.05*B 組 45 3.67±0.39* 143.98±23.17* 106.38±18.69 0.82±0.04*t值 0.234 0.15 0.138 1.047 P值 >0.05 >0.05 >0.05 >0.05治療后 2 h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凝血功能指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2 h,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的PT、APTT及TT均更長,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凝血功能指標的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凝血功能指標的對比(s,)
注:*與治療前同組患者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例數(shù) PT APTT TT治療前A 組 45 9.38±0.96 28.35±3.18 11.02±1.31 B組 45 9.31±0.92 28.12±3.22 10.89±1.25 t值 0.353 0.340 0.481 P值 >0.05 >0.05 >0.05 A 組 45 10.52±1.42* 33.15±3.43* 14.27±1.94*B 組 45 11.49±1.75* 36.98±4.2* 16.87±2.28*t值 2.887 4.738 5.826 P值 <0.05 <0.05 <0.05治療后 2 h
患者發(fā)生失血性休克后,易出現(xiàn)呼吸窘迫、腎衰竭等并發(fā)癥,嚴重時可導致其死亡[3]。相關(guān)的調(diào)查研究顯示,對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非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可導致其因血液被過度稀釋而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4]。使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療法對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治療時,因其輸注的液體量得到控制,其血液不會被過度稀釋,進而可改善其凝血功能[5]。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療法對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其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