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圓偉
【摘 ? 要】學生的學習起點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起點,合宜的學習起點應該以合宜的教學內容呈現(xiàn)?;陬A學情況設定學習內容,可以幫助教師關注具體的學習個體,探尋真實的學情起點,進行精準的教學預設,從而為課堂教學提供正確的方向,讓深度學習的發(fā)生成為可能。
【關鍵詞】預學;學習內容;深度學習
學情是課堂教學的關鍵要素。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生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先探明這一點,然后再進行相應的教學?!比欢?,教師要在課堂中真正做到“順學而教”并不容易,因為這依賴于教師對現(xiàn)場學情的把握,而課堂的學情是隨著學習的難易、師生的交互、時空的變換而動態(tài)變化的。教師難以預測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也就難以提供反饋并確保學生走在努力應對挑戰(zhàn)的學習之路上。那么,教師要怎么做才能找準真實的學情起點,為課堂教學提供正確的方向,讓深度學習的發(fā)生成為可能呢?
一、立足教學訴求,審視預學的可行性
(一)為確定學情起點提供切實可行的支架
學情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課前學情,二是課中學情。課前學情是課中學情的前提和背景。雖然課堂是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但課前學情是相對靜態(tài)的、穩(wěn)定的。教師在梳理課前學情時,擁有充裕的應對時間,通過解讀具體的和學生相關的學習信息,能探尋到更為真實也更為準確的學情起點,在相對精準的教學預設下,進行“教學支架”的搭設,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地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
(二)質量與公平是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
語文課堂深度學習強調個體在學習中的意義感和效能感。關注每一個學生生命形態(tài)的呈現(xiàn),是課堂教學的應然訴求。好的教學應該體現(xiàn)高度的個性化,應該面對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這一類學生”甚至是“這一個學生”。要實現(xiàn)這樣的“面對”,首先需要立足于教學現(xiàn)場和具體的學生,對“這一類”和“這一個”的學情起點進行實證解讀,不斷地深入和追溯學生學習情態(tài)的真相。[1]
二、把握設計原則,編制合適的預學單
預學單的編制是為了讓學生的課前學情顯性可見,確保教師能夠相對精確地辨析出對學生學習產(chǎn)生顯著作用的因素,以便據(jù)此對課中學情進行相對準確的預判。
(一)預學單的設計應立足合宜的教學內容
學生的學習起點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起點,合宜的學習起點應該以合宜的教學內容呈現(xiàn)。[2]
在全面實施統(tǒng)編教材的背景下,課文所在單元要求落實的語文要素以及相關練習都集中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基本要求。這些資源明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為“教什么”提供了可參考和借鑒的具體思路。
以筆者執(zhí)教的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略讀課文《珍珠鳥》為例。單元閱讀要素為“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課前學習提示為“默讀課文,想想‘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的信賴的。課文中有很多地方寫出了珍珠鳥的可愛,找出這樣的語句,體會‘我和珍珠鳥之間的情意”。利用這些資源,可以給《珍珠鳥》的課堂教學內容即“教什么”定位。預學單需要根據(jù)“教什么”進行設計。
(二)預學單的設計需追求少而精
預學單最終指向學生的學。若設計內容過多,除了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之外,還會肢解課文。教師在反饋的過程中,或為此傾注過多的精力,或干脆浮光掠影,匆匆而過。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教師都難以對學生課前的學習成果進行纖細而柔和的回應。這是極大的資源浪費。
教學內容少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準則。[3]只有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師生才有可能建立起與文本、與他者、與自身的深度對話。[4]學生的學也才能變得相對透徹。
因而,與教學內容相對應的預學單也應追求少而精。通常設計一份預學單,應把握以下幾點。
◎題量以3~5道為宜(10分鐘內可完成)。
◎把握文體,設計由淺入深。
◎形式多樣,理趣兼顧。
◎開放多元,思維至上。
如針對上文提到的略讀課文《珍珠鳥》,筆者這樣設計預學單——
這份預學單涉及關鍵句把握、內容分析、問題探究三項內容:第1題屬于簡單信息的提煉;第2題指向本課重要的教學內容,理趣兼顧;第3題“你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有哪些疑惑或困難”相對開放。第2、3題都指向學生的“學習需要”。
再如,同樣是教學馮驥才的作品《刷子李》,紹興市上虞區(qū)小越街道中心小學林志明老師是這樣設計預習單的——
學生的作品如下。
這樣的預學單打破了文字表述帶來的思維定式。圖文并茂的形式也更受學生歡迎??梢姡A學單應該“視體而設”“因文而異”。
三、分析預學情況,明確核心學習內容
教師需要對預學單上的每一項資源進行提取、梳理、分析,從而找到與學生實際需要契合的教學內容。
仍以筆者執(zhí)教的《珍珠鳥》為例?!墩渲轼B》是馮驥才寫的一篇敘事散文。作者借助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主題的手法運用嫻熟,抓住小鳥的每個細微舉動,運用“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蹦來蹦去”“趴”等精確生動的詞匯,生動地再現(xiàn)了人與鳥相處的溫馨場面,最后水到渠成地呈現(xiàn)“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主題。通過動作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的心態(tài)與情感的寫法,是這篇課文最值得教的內容。
筆者對嵊州市逸夫小學五年級某班36個學生的預學單進行了整理。第1題的回答中,97.2%的學生提取正確。這表明,自讀課文之后,絕大部分學生基本能夠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這部分內容不應該成為教學內容的核心。在第2題的回答中,36個學生無一例外地認為“小珍珠鳥信賴‘我”,沒有一個學生關注到細節(jié)背后大珍珠鳥的情感變化。這與文章布局上的疏密安排有關,是學生理解上的盲區(qū)。學生認定小珍珠鳥信賴“我”,也只是從“文章刻畫小珍珠鳥的語段多”等層面泛泛而談,但有67%的學生選擇“小珍珠鳥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作為支持自己觀點的關鍵理由。顯然,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歷,對動詞“趴”傳遞的情感有著自己的認知。第3題的回答中,學生對于“閱讀中的疑惑”,主要集中于以下兩類。
從學情角度看,教師在確定核心學習內容時,應該將落腳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動詞變化背后所傳遞的細膩情感”上。
四、根據(jù)預學反饋,精準設定教學流程
設定了合宜的學習內容之后,教師可以“逆推”,從最基本的條件性內容(即學生對動詞“趴”的情感認知)出發(fā),進行教學設計。
上文的《珍珠鳥》一課可以這樣操作——
【第一板塊】初步感知文章的個性化語言:交流為什么覺得小珍珠鳥信賴“我”
課始,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文章的“中心句”后,引入思辨性話題:“你覺得大小珍珠鳥誰信賴‘我?”選取三個學生代表上臺交流各自的理由和關鍵詞句,借機喚醒學生對“趴”字的生活經(jīng)驗,交流“趴”字背后的情感。
【第二板塊】理解個性化語言傳遞的情感變化:交流大珍珠鳥是否信賴“我”
教師通過引發(fā)認知沖突——交流“大珍珠鳥是否信賴‘我”,引導學生關注大鳥“生氣地叫”和“再三的呼喚聲”背后傳遞的情感變化,感受作者一明一暗兩條寫作線索相輔相成的精妙。
【第三板塊】感知連續(xù)動詞傳遞的細膩情感:探究作者表達珍珠鳥信賴“我”的過程
教師出示梳理好的兩大“疑惑”問題,讓兩類學生借助同伴資源,利用問題的碰撞,感悟“作者是如何贏得珍珠鳥信賴的”,接著借助“信賴圖”,進一步探究作者是如何運用連續(xù)動詞來傳遞細膩情感的。
基于預學情況設定學習內容,是為語文課堂深度學習的發(fā)生做好鋪墊。事實上,班級中所有學生不可能以同樣的速度學習,也不可能從同一起點出發(fā)。如何更好地呈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還需要從“重造學習流程”“重塑學習生態(tài)”等方面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莫國夫.讓教學朝向精準[R].紹興:紹興市教育教學研究院,2015.
[2]陳隆升.語文課堂“學情視角”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王榮生,等.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佐藤學.教師花傳書:專家型教師的成長[M].陳靜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暨陽街道暨陽小學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