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娟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基本的理念,也是當下義務教育的主要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性和綜合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教學中,將核心素養(yǎng)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此來逐漸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產生的原因
1.學生之間不同的學習態(tài)度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一般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比較癡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很多學生對數學比較感興趣的,就會對數學的學習有很大的積極性,這一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就會比較好;而另一部分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沒有足夠的興趣,也沒有用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去學習,這樣就導致了這部分學生數學成績相對較差,逐漸對數學學習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對數學感興趣的學生數學成績越來越好,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數學成績就會越來越差,出現(xiàn)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所以,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對一門課程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
2.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
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著過高的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 “成龍、成鳳”。給孩子的要求已經超過了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還有的家長對孩子不管不顧,或者進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就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學生會認為學習太難了,太累了,不能達到自己父母所要求的目標;還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沒有用,自己的父母也不管。因此,學生就會對學生逐漸的失去了興趣,也就逐漸讓學生喪失了學習的動力,進而就不會好好地學習。
二、核心素養(yǎng)下縮小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的策略
1.構建團結的師生關系
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把控好自己的情緒,要照顧好小學生,和小學生交朋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讓學生及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應該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不應該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在課堂中,盡最大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回答問題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鍛煉。
2.合理提出猜想,逐漸地滲透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合理提出數學問題的猜想,是一種簡單的數學想象,也是學生的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猜想,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猜想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有創(chuàng)新性的學習。例如,教師在講解《用9的口訣求商》時,首先,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復習“9的乘法口訣”,然后,讓學生利用“9的乘法口訣”進行編寫除法運算,鼓勵學生遇到問題勇于提問。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編出了以下的運算試題:9÷1、18÷2、45÷9、3÷9,有的學生在看到這幾個試題時,可以立刻說出第四個不對,緊接著其他學生也在喊:“老師,這道題不對?!本帉戇@道題的學生害羞地低下了頭,這時,筆者走到這位學生面前,摸著這位學生的頭,對全班學生說:“同學們,其實這道題沒有編錯,只是現(xiàn)在學不到,以后六年級會學到這樣的習題!”學生們聽到筆者的話,都感到非常吃驚,很快就對這位學生投去崇拜的目光,為這位學生鼓掌,這個學生也在熱烈的掌聲中慢慢地抬起了頭。然后,筆者問學生將錯誤的算式中“3”換成什么數,就可以成為一道當下所學的除法算式?這時,學生們紛紛給出合理的猜想,有的學生說把3換成27;有的說把3換成72;還有的學生說把3換成81。此時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漲,教師借助這個機會,又問:如果3不動,增加一個數,讓其成為一個除法算式?這時,學生給出這樣的合理猜想,有的學生說在3前邊加一個6,變成63÷9 = 7;還有的學生說,在3的后邊加一個6,變成36÷9 = 4。利用這樣的教學形式,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合理的猜想,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3.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師應該靈活運用教材,不斷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進一步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例如,教師在講解《長方形的周長》時,如果開始大家都不知道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測量起來會比較費事。這時,教師將學生帶入到提前設計好的教學情境中,首先,為學生準備一個長方形的模型,一根繩子和一把直尺,若能夠學生利用這兩項工具測量長方形的周長。學生順利進入這個情境后,就開始動手拿著工具進行測量,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并結合以前的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這個問題。幾分鐘后,有的學習好的學生已經找到了簡單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測量出一個長和一個寬,然后再乘以2,學習相對較差一點的學生就會把四個邊都測量出來,然后再計算總和。利用這樣的情境教學,有利于學生開動自己的腦筋,轉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讓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動手操作能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有利于縮小班級中的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