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郭風法
[摘 要] 從農科類專業(yè)教師提高科研能力、改進教學方法等入手,探討教、研、學對培養(yǎng)農科類專業(yè)大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方法;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
在教師的成長過程中,從教學相長到教研相長再到研學相長,需要經(jīng)歷長期的修煉方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專業(yè)教師。過去,我們強調教學相長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隨著我國經(jīng)濟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國家對高校教師的科研投入越來越多,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使教學與科研同步成長,在教學中進行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導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實現(xiàn)教研相長,逐漸成為高校教師專業(yè)化成長中一個新的命題[1]。把科研與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結合起來,把科研與學校的學科建設和長遠發(fā)展結合起來,實現(xiàn)研學相長,真正做到以科研促進教學,是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的根本途徑。
一、何為教學相長、教研相長、研學相長
教學相長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為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在教學領域中,教師應該保持繼續(xù)教育發(fā)展狀態(tài),就是“學不可以已”。當“學”是主體的時候,“教”為客體;學是為了教,是為了有所用。當“教”為主體時,學的作用顯現(xiàn)。學,要勤,是對己;教,要嚴,是對人。無論于人于己、于此于彼的施向都是集一人的兩方面而產生一個結果,此所謂教學相長。
所謂教研相長含義有三。一是教師教然后知困,針對教學中的問題,從事研究,在自己的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彼此相互促進,是為教研相長;二是研究者研究然后知不足,走進學校親自將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運用于教育實踐,這樣既實證了理論研究假設,又改進了教育實踐,故稱為教研相長;三是教師與研究者聯(lián)系,在教育實踐中進行合作性研究,研究者在研究技術方面影響教師,教師在教育實踐等方面為研究者提供方便,雙方相資互補,是為另一種教研相長。但無論哪一種都離不開教與研的相互促進、相互提高[2,3]。
相對于教學相長、教研相長,研學相長我們提之甚少。研學相長就是以“研”促“學”,以“學”導“研”,研究與實踐相結合,使得研學相長,研有所用。然而,當代的研學相長更多的是強調教師的科研與學生的學習相結合,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通過實踐驗證理論知識,是對傳統(tǒng)研學相長的升華。
二、教、學、研與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建設特色名校
隨著大眾化教育的發(fā)展,校際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制約高校發(fā)展的主要是人的問題,是建設高校文化的問題,是突出特色,培養(yǎng)高素質、強能力新型人才的問題。
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通過學習和教學這兩條途徑來提高教師的素質肇始于教師職業(yè)產生的初期,教師以教為學,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最早見于《商書》,曰“斅學半”。之后,《學記》對這種思想做了進一步闡發(fā),“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文字很明確地說明了學習和教學是教師發(fā)展的根本途徑。為了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教師不僅要會教育教學、會學習,還必須會研究,即實現(xiàn)教學相長、教研相長和研學相長。在教師職業(yè)活動的行為上表現(xiàn)為教、學、研的融會貫通,最終達到三位一體,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人才,建設特色名校,在競爭中永立不敗之地。
三、如何實現(xiàn)教學相長、教研相長、研學相長
1.“勤學”“善教”。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當今社會,科學知識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fā)展,在教育領域內,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學科設置、課程體系等也必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知識的更新變化而變化。因此作為傳授知識、培養(yǎng)人才的教師不應局限于以往學過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不能囿于以往所受過的教育,必須不斷學習、勤奮學習才能勝任和搞好教學工作。
要拓展學與做的技能。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小學教育,教師不僅要具有教課的技能,還要教、學、研結合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開闊學生的視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不能只有一桶水,而是要給學生準備一眼泉,因為桶里的水是有限的,只有這眼泉才能為學生提供源源不竭的知識,這種知識儲備的過程來自于自覺、持續(xù)、深入地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探索與研究。
要形成學與教的品性。教師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斷的學習新知識,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凈化心靈,升華人格,以保證持續(xù)發(fā)展的知識增長量的需求,成為智慧型教師。
2.“謹教”“尚研”。教師除了對學科內容的掌握,具有必要的教學技能技巧之外,還必須擁有一種擴展專業(yè)的特性,即通過系統(tǒng)的研究別的教師在課堂中對有關理論的檢驗,實現(xiàn)專業(yè)上的自我發(fā)展,然后再通過實踐研究進行理論驗證,實現(xiàn)實踐與理論的結合。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國家對高校教師的科研投入越來越多。在教師的科研成果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人們在茶余飯后經(jīng)常討論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科研活動是否會對教學造成傷害。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對350位終身教授和50位非終身教授5年的學生追蹤問卷調查報告顯示,教師研究水平與教學效果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研究成果多的教師比研究成果少的教師得到的學生教學評價更高,所以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教學是立校之本,提高教學質量才能促進辦學水平的提高。而科研是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可以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4]。因此,“謹教”“尚研”堪稱現(xiàn)代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3.“好研”“樂學”?!昂醚小薄皹穼W”就是把教師的科研與學生的學習相結合,實現(xiàn)研學相長。山東農業(yè)大學首任校長王景禧先生在辦學之初就提出了“學用結合,學以實為貴”的辦學理念。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圍繞自己從事的科研課題,自主的查閱相關資料,思索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個過程無疑使他們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理論,而是與實踐結合起來,可以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通過助研得到進一步的拓展,使自身素質和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達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獨立思維的能力的目的。對于指導教師而言,這樣的研與學,教師與學生組成學習研究團隊,讓教師有機會與學生密切接觸,能夠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的放矢的教學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老師身上能學到更加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潛移默化中深受影響。比如學生在助研過程中能看到老師身上嚴謹?shù)目蒲袘B(tài)度,良好的工作作風,為人處事的方式,等等,這些更能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深遠影響。
四、成效
多年來,山東農業(yè)大學農學院堅持“教學是立院之本,科研是強院之路”的辦學理念,堅持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學水平。每年為學生提供科研訓練項目(包括國家級、省級、校級、學院SRT)120余項,經(jīng)費20余萬元。另外,學生還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進行科學研究,學生的實踐技能、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每年有120余名同學被中科院、中國農大、浙江大學、南京農大、華南農大、西北農大等大學錄取,考研率一直保持在52.3%左右,一次性就業(yè)率達96%以上。
參考文獻
[1]羅華陶,蔡勇強等.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內涵、結構及培養(yǎng)機制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4,(12):160-164.
[2]曾曉進,魏飛躍,等.論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J].教育教學論壇,2019,(3):74-75.
[3]江東能,鄧思平,等.依托科研項目培養(yǎng)農科類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3):162-165.
[4]李慶豐,等.大學新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核心概念與基本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4,(3)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