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梅
2019年國慶前,新華社連發(fā)三篇社論《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激勵國民以夢想為岸、以團結作帆、以奮斗劃槳,在浩蕩的時代東風中,向著下一個光輝的70年啟航。這三篇文章給廣大師生很多議論文寫作方面的啟示。
一、感情充沛誠摯,正大莊嚴,莫之能御
三篇社論目的是激發(fā)人們的愛國之情,激勵人們奮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么文章就要以飽滿昂揚的精神風貌帶動讀者,感染讀者。這與時下中學生正在學習的“任務驅動型”作文不謀而合。
三篇文章中,《雄關漫道真如鐵》回顧70年前的中國,基礎弱,底子薄。薄到什么程度?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但是不能造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人均鋼鐵產量只夠打一把鐮刀?!眽咽慷笸笾橐缬谘员怼6缃裰袊?,在世界上制造業(yè)第一,國際貿易額第一,外匯儲備第一,高鐵軌道鋪設量第一……一個個對比讓人揚眉吐氣。
《人間正道是滄桑》更強調今日中國人要自信,要守望相助。 “如果沒有強大的黨領導的強大國家,如果沒有融為一體的中華民族,中國不知會被肢解成多少隨風飄零的碎片。當今中國用事實作出回答,她以一個悠久文明的自信和包容,以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了各民族一視同仁、一律平等?!?/p>
《長風破浪會有時》展望未來——承載著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又一個70年。文章引用習總書記的話:“新征程上,不管亂云飛渡、風吹浪打,我們都要緊緊依靠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把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币粴夂浅?,氣韻流暢,感情如水天上來,奔流成中國發(fā)展的碧波萬頃。
三篇文章雖然論述的角度不同,列舉的事例也不同,但是對人民的贊美,對祖國發(fā)展的殷切期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字里行間傾瀉而出。豐沛的感情有時候是潺潺的流水,急速而又活潑;有時候是平靜的湖泊,蘊含事理與深情;有時候是瀑布,飛濺著晶瑩的水花。無論哪種形式,讀者的心被激蕩、被搖曳,被輕輕撫摸,對祖國的熱愛和期待漸漸同作者融合在一起。
二、結構端正平穩(wěn),風歸麗則,不蔓不枝
新華社社論代表國家,結構宜穩(wěn)健不宜偏欹古怪,守正方為佳。三篇文章開頭多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語錄,行文中用數字進行四到五個部分的分隔,增加文章的節(jié)奏感。但是這種分隔并不割裂文脈。如《雄關漫道真如鐵》一文中,三、四、五部分各有一段話表達分論點。雖然他們在本部分里是獨立的,但是連在一起卻組成了排比段:
1.“雄關漫道真如鐵,跨越雄關,正是因為我們有比鐵還硬的精神?!?/p>
2.“雄關漫道真如鐵,跨越雄關,正是因為我們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
3.“雄關漫道真如鐵,跨越雄關,正是因為我們有大公無私、堅強勇毅的領路人?!?/p>
排比段就是由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者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段落排在一起構成的寫作手法。排比段在文中起到了增強語勢的作用,形式整齊,內容上使讀者一目了然。
再如《長風破浪會有時》一文中的幾段。
1.1900年,面對老朽不堪的舊中國,梁啟超寫出了急迫而激昂的《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p>
2.1957年,毛澤東在莫斯科向中國留學生說:“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p>
3.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大學的青年學生說:“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未來是屬于年青人的。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你們生逢其時、何其幸也?!薄敖裉斓哪昵嗳耸菍崿F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骨干和棟梁?!?/p>
前三部分,用一代又一代偉人對青年人的期待與鼓勵,展現了中國未來不能被阻擋的磅礴力量孕育于朝氣蓬勃、奮發(fā)有為、肩負民族未來的青年一代。讀來鏗鏘悅耳。氣勢、力度更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逐層遞進。
三、內容言之有據,擲地有聲,令人信服
社論代表國家聲音,不能出現不實之詞。作者用了一系列手法,總結繼往開來的新時代變化。手法如下:
1.用具體數字增強論證說服力
“短短一分鐘,上海的“魔方—2”超級計算機可完成24000萬億次浮點運算,廣東生產5臺民用無人機,復興號高鐵前進5833米,移動支付金額近4億元,2370.7萬元的商品進入中國……”(《雄關漫道真如鐵》)
70年,我國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發(fā)生率降至1.7%;70年,我國人口文盲率從80%大幅降至4.9%;70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歲……(《長風破浪會有時》)
在數字面前,是不是感到事實勝于雄辯的無可反駁?
2.個例如一團火,群例如滿天星
《雄關漫道真如鐵》一文中談到科研工作者在新中國初期對祖國國防事業(yè)的奉獻,舉過這樣幾個例子。第一個是“著名力學家郭永懷在飛機失事的最后時刻,為了保護裝有核武器研究文件的公文包,他與警衛(wèi)員緊緊抱在一起。救援人員趕到時,看到兩人的遺體都被燒焦,但夾在兩人中間的文件依然完好無損”。第二個是“兩彈”元勛鄧稼先,“隱姓埋名二十余年,多次核試驗給他的身體帶來嚴重核輻射損害,只能在病床上接受生前最后一枚獎章。”如果說,個例是一團火,那么群例就是滿天星。改革開放是如何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智慧和勇氣開拓前行,“殺出一條血路來”的?作者給出新中國的業(yè)績: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qū),推進沿海沿邊沿江對外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母親懷抱,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港珠澳大橋等建設項目震撼世界,高鐵、天宮、蛟龍、嫦娥、天眼、大飛機等大國重器不斷涌現,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首屆進博會成功舉辦……不必展開,每一項都是一顆星星,在文章中閃著說服力的光。
四、語言情采芬芳,典雅純正,素以為絢
《文心雕龍》的《情采》有這樣一段話:“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意在強調文采的重要性。許多人以為社論的語言一定是嚴肅的、不茍言笑的。其實社論也可以像散文一樣搖曳,像詩歌一樣嫵媚。試看下面這些文段。
1.詩歌結尾,搖曳生姿
這條路,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最初的追求和夙愿,凝結著中國人民不懈的追尋和期盼。
這條路,浸染著無數英烈的鮮血和汗水,浸透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拼搏和奉獻。
這條路,接續(xù)著五千年文明的不屈和倔強,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和希望。
……
70年彈指一揮間,70年出發(fā)再向前,中國和中國人民正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
我們走在大路上,身后是前人寄望的目光。
我們走在大路上,滿懷豪情朝著太陽的方向。
我們走在大路上,腳踏人間正道、何懼世事滄桑。 (《人間正道是滄?!罚?/p>
比詩歌還詩歌,比鏗鏘有力還鏗鏘有力,比滿懷深情還滿懷深情。而且合轍押韻,朗朗上口,以此結尾既是對祖國的深情表白,又令人回味無窮。
2.借助問句,增加語言的沖擊力
特殊疑問句:(我們的政黨)靠什么始終保持先進和銳氣?靠什么團結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靠什么壓倒一切敵人而一往無前?
答:“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L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段話變成陳述句是:我們靠著偉大的理想保持先進和銳氣,團結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壓倒一切敵人而一往無前。大家看看,句式一轉換是不是表達效果相去甚遠了呢?
反問句:“一帶一路”建設風生水起,首屆中國進博會各國客商云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這,不正是李大釗所向往的“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的“青春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我們建成了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總體上一去不復返。這,不正是方志敏所渴求的“歡歌代替了悲嘆,笑臉代替了哭臉,富裕代替了貧窮,健康代替了疾苦”的“可愛的中國”?
這段話里面有兩個反問,都是對當今中國建設成績的肯定?!斑@,不正是……?”讀起來多么蕩氣回腸,揚眉吐氣。對于革命先烈來說,他們聽到這樣的不問之問,在九泉下也會含笑,為新中國驕傲!
3.借助引用,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和情趣
引用是指寫文章時,有意引用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現成的語言材料,以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
引用詩句: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薄盀橛袪奚鄩阎?,敢教日月?lián)Q新天?!薄靶新冯y,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薄疤烊粲星樘煲嗬?,人間正道是滄桑?!薄翱此茖こW钇驷?,成如容易卻艱辛?!?/p>
引用民諺: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L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薄按驍喙穷^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p>
引用古代典籍:
管子提出“國富兵強”,商鞅力行“農戰(zhàn)強國”,司馬遷主張“上則富國,下則富家”……從“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tǒng)基因,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追求,再到“親仁善鄰、協(xié)和萬邦”的處世之道,這是一種文明傳統(tǒng),也是一種制度模式,還是一種國家的生存和發(fā)展狀態(tài)。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未能事人,焉能事鬼?!?/p>
引用領袖語錄:
1.列寧:“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被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集團來主持的?!?/p>
2.習近平總書記:“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p>
3.毛澤東:“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加要大變。中國將變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國……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p>
引用他人評論:
1.日本著名學者池田大作曾經問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如果再生為人,您愿意生在哪個國家?年邁而睿智的湯因比毫不猶豫地回答——中國。
2.1940年,愛國華僑陳嘉庚率團先后訪問重慶和延安。在重慶,國民黨專門列支了8萬元盛情款待,當時這些錢可以買800頭牛,他感到如鯁在喉。后來陳嘉庚到了延安,毛澤東請他吃飯。窯洞前一張坑坑洼洼的小方桌上,擺的是毛澤東自己種的大白菜和豆角?!薄爸袊南M谘影?。”陳嘉庚感嘆。
3.英國著名媒體人克拉克森在做《中國的公路網》電視節(jié)目的現場報道。一位外國人,他一邊行駛一邊念叨,“這令人難以置信!無論多高的山峰,還是多深的峽谷,都擋不住他們!”
4.美國著名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他的作品《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這樣寫探訪長征路線的經歷:“1984年4月、5月和6月……在那邊遠地區(qū)漫長的旅程中,我們主要乘坐吉普車、小型汽車和指揮車,行進在當年紅軍男女戰(zhàn)士們完全徒步走過的地方。只有親身走過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繪出長征中的戰(zhàn)斗和艱難困苦?!?/p>
這些引用對說理、表情達意都很有幫助,為觀點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論據,增強說服力。
5.運用其他多種表現手法增加文采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為表達技巧、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幾個方面。同學們熟悉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都屬于表現手法,可在平時閱讀中深入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