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龍
摘 要:在中國推出“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全球。廣西高校一直致力于在學術(shù)和教學上的對外交流和合作。而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自然成為國外學子了解中國高校的途徑。本文對廣西高校外宣翻譯的現(xiàn)狀分析、語境的構(gòu)建對于廣西高校外宣具有一定的幫助,并期望對全國高校外宣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校外宣;語境研究;廣西
一、引言
翻譯本身就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同時也是語境重建的過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構(gòu)建語境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馬林諾夫斯基在1932年就指出,“語言環(huán)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深入研究了“文化語境”和“場景語境”。語境,簡而言之,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
弗斯在馬林諾夫斯基的基礎之上,繼承并發(fā)展了“語境”的概念,認識到語境對語言研究的重要意義,并擴大了概念的范疇,將語言活動參與者的身份和角色,及當時的情景、言語行為的效果等社會層面因素納入進來,認為語言活動是一種社會行為。弗斯的學生韓禮德進一步挖掘語言深層的構(gòu)成原因,認識到語境變量和語言結(jié)構(gòu)的關系,一種是與語言使用者相關的變量,稱之為“方言”,另一種與使用者的地理環(huán)境、年代、個人喜好和社會環(huán)境相關的,稱之為“語域”。在此基礎上,美國社會語言學家費什曼提出語境是受到社會規(guī)范的社會情境。列文森補充前人的觀點,認為語境不但要研究交際的客觀因素,也要對主體的結(jié)構(gòu)和信仰等主觀因素進行關注。
在1965年,卡特福德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提到語境,并區(qū)分了情景語境和上下文;柰達和塔伯在1982年,提出“語境一致”,即在譯者理解原文的階段,要根據(jù)語境來確定文本的意義,在表達階段也要根據(jù)語境來重現(xiàn)原文的意義。哈特姆和梅森在《話語與譯者》中也探討了語境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格特在《翻譯與關聯(lián)——認知與語境》中,將動態(tài)語境觀和最佳關聯(lián)理論應用在了翻譯研究之上。另外,柯坦在2004年的《文化翻譯——筆譯、口譯及中介入門》提到高低語境文化的概念,他分析了霍爾的高低語境理論,并做出了高低語境的實踐,分析了英語與其他語言轉(zhuǎn)換的差異,繼而得出英語相對于德語、意大利語等而言,屬于低語境交際語言,表達更為顯明的結(jié)論。
本文受柯坦先生的研究啟發(fā),將較為言簡意賅、意味豐富的高校簡介翻譯為語料,將語境化作為指導,探究譯者在高校簡介外宣中語境化的應用。本文針對語境構(gòu)建,通過對語料的全面分析,說明高校簡介在語言凝練性和文化內(nèi)涵所體現(xiàn)的豐富性,以及在譯文的語境構(gòu)建上,英譯文應屬于低語境的必然性;同時,歸納語境化在高校外宣英譯中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從而闡釋語境化構(gòu)建在高校外宣中的重要性。
二、廣西高校網(wǎng)站外宣的現(xiàn)狀
高校網(wǎng)站的學校概況屬于外宣翻譯范疇,不但影響著高校自身的對外宣傳,國外的專家、留學生和教學團隊也是依靠高校英語網(wǎng)站來了解高校。本文選取廣西高校簡介的英譯本為材料,篩選廣西本科層次的35所高校,其中包含8所獨立院校。高校中有英語高校簡介的有效樣本共計10所高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校對于外宣工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為了更好的向其他各國的高校宣傳介紹廣西高校,外宣翻譯切實有效地開展勢在必行。
首先,廣西10所高校的外宣翻譯都出現(xiàn)措辭問題、數(shù)字表達差異問題、不正確語法以及錯誤拼寫等共性問題。外宣工作中,譯者不應低估漢譯英的難度,單從高校簡介這一共有資料入手,英譯本出現(xiàn)的問題就可見一斑。
其次,對于廣西高校外宣工作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對于外宣工作不夠重視、專業(yè)人才的匱乏以及校對工作的忽視等造成的。
最后,在考查廣西所有本科層次高校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其中大部分高校仍沒有將高校對外宣工作傳納入議事日程,更不要說大學英語網(wǎng)站的建設,可惜之至。筆者將觀察視角擴展到全中國,發(fā)現(xiàn)越是和國外高校聯(lián)系密切的高校,他們的辦學和發(fā)展的速度就越快,海內(nèi)外知名度就越高。僅以此文引起相關方面的重視。
三、語境化在高校外宣中的應用
語境對翻譯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因為每一個詞脫離了具體的語境,就變成了純粹的符號,失去了語用的價值。此外,同一個單詞在不同的語境中也具有不同的意思。在高校的外宣翻譯中,英譯本少不了將譯文中的中國特色文化詞翻譯成英語,然而語境所導致的英漢詞義的差異,卻為譯者的翻譯過程帶來不小的困難,學者對于詞的含義范圍問題也是各執(zhí)一詞。筆者統(tǒng)計廣西高校簡介外宣英譯時發(fā)現(xiàn),廣西高校通常把自己的政府背景列在首位,中國文化的特色詞的翻譯也是特別需要注意的。
例1.Statue of Confucian.
原文當中是孔夫子像的翻譯。這個中國特有的文化詞,儒家學派的代表,其正確的英語翻譯是Confucius,而Confucian的解釋應該是儒生,用維基百科的解釋是“A Confucian is a person who believes in the teachings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er Confucius.”故而,本文認為,這個孔夫子像的英文翻譯應該是Statue of Confucius。這樣的詞匯誤用,譯者應該謹慎下筆,字斟句酌。
例2.The Motto of the University is“忠誠執(zhí)著、剛毅厚重、樸實無華、至善和諧”(zhongcheng zhizhuo, gangyi houzhong, pushi wuhua,zhishan hexie) in Chinese. Its English version is Loyalty and Dedication, Perseverance and Honesty, Simplicity and Modesty, Goodness and Harmony.
語境化的建構(gòu),筆者認為,就是傳達語義,讓目的語讀者讀懂,理解,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例2中,在英譯本中摻雜漢語和漢語拼音,讓人莫衷一是。筆者建議,直接刪去漢語和漢語拼音,因為這些都是妨礙英語讀者理解的障礙。讀者若能讀懂其中所示的漢語,筆者認為,他應該也具備能力直接訪問高校的漢語網(wǎng)站,不必以英語為橋梁。
例3.The Party and country have shown great concerns o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大寫的Party在這里指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大陸的語境下,黨自然是指中國共產(chǎn)黨,大寫Party雖有特指的意味,但也很難讓英語讀者從“當事人”“聚會”和“政黨”這三個名詞意思中,得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恰當聯(lián)想。在“黨”這個專有名詞的語境建構(gòu)上,筆者認為選擇模糊化的方式似乎并不恰當,應重視原文,準確表達翻譯目的,把這個詞準確地翻譯出全稱,即Chinese Communist Party。因此,譯者的責任在于對語境的準確把握,將譯語讀者的思維考慮進來,設身處地為讀者著想,重在對源語全局和上下義的準確把握。
例4.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direct jurisdic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university.
這個例子中突出部分,翻過來就是直屬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管轄。值得分析這句的語用層面的觀點在于高校的管轄權(quán)在國內(nèi)是不言而喻的,對比于西方大學,許多高水平的大學都是私立為主,獨立于政府之外。筆者更傾向于把這個語義盡量模糊化處理,直接使用Public University。國外學生希望能從網(wǎng)站了解對于自己留學學習具體的信息,譯者在原文基礎上修改,調(diào)整,以便更清楚呈現(xiàn)給國外讀者。
四、結(jié)語
語境化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是建立在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者的相互關系之上的。一個詞語,若脫離了語境,它的意義勢必模糊不清,尤其在廣西高校的對外宣傳的高校簡介中,一些關鍵詞和充滿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若不能準確忠實地轉(zhuǎn)化成譯語讀者能夠清楚理解的信息,譯者不能關照讀者的語境,不能傳遞應傳遞的文化與價值觀念,那么翻譯的目的并沒有達到。因此,構(gòu)建語境化的高校外宣翻譯是十分有必要的,筆者認為也從根本上提高了高校外宣的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鄧飛.傳播視域下高校外宣翻譯策略探微——以《四川文理學院外宣手冊》英譯為例[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7(6):91-95.
[2]陶李春,李安妮.淺談中國高校網(wǎng)頁外宣英譯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92-95.
[3]謝立團.譯者主體性在高校外宣翻譯中的作用——以河北省高校官方網(wǎng)站的“學校概況”英譯為例[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106-108.
[4]袁洪.翻譯語境化中的三元關系研究[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9(1):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