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瀟含
1999年生人,就讀于山東大學世界史專業(yè),現(xiàn)于法國里爾政治學院交流一年。曾出版《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書。
到老m家去,很長時間以來,都是我在濟南平淡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畢竟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時間之后,難免有難以打發(fā)的孤獨,這里就成了我的一塊自留地。其實我是去老m家上課的,但是感覺卻像是小學的我借口寫作業(yè),躲到同學家打了一個下午游戲一樣。
去老m家的那條路,我來來回回走了上百遍,嘈雜、擁擠、味道復雜。實在很適合一個既不想回家也不想上學的小孩晃蕩。路上有騎著板車賣饃的大媽,路邊一溜醬貨店、糧油店,還有定制羽絨服的裁縫鋪,有一家店我每次經(jīng)過都要多看兩眼,因為門框上到店里全掛著臘肉,簡直要撩開臘腸簾子才能進去。
我在路上的點心店買了幾塊蛋糕,一邊晃蕩一邊吃,最后仔細思考如何在公共場所不失優(yōu)雅地舔塑料袋底的蛋糕屑。路上有拿著一兜子雞蛋的白大褂大媽,有提籠架鳥的大爺,還有一次,我遇見一個穿著軍大衣的老大爺,窩在一輛三輪車的斗里,仰面讀書,在一群用酒肉殺死時間的人中挺格格不入的。
大多數(shù)時候,我在去的路上看到什么就順手捎上,到家把米飯煮上,把黃瓜拍上,這頓飯就算妥當了。我們都有空的時候,就花上一個下午或者上午,慢慢做一頓飯。老m的做飯風格,是典型北方年輕人的大刀闊斧與青澀生疏。刀法驚人地不拘一格,掐時間全憑感覺,最后直接舉起鍋,連湯帶水倒進碟子里,但是每次卻都讓我吃得挺帶勁兒。
我最喜歡和老m一起喝羊湯,雖然北方人對湯的理解很多時候有偏差,往往是清湯寡水一大鍋地在飯后端出來。但是好在全國人民對羊湯是有共識的,羊肉軟爛,分量扎實,骨頭都酥了,奶湯讓味道更加醇厚,滋味有些像流水,羊肉像是昏鴉,我小橋流水人家地在桌前喝湯,和老m揮斥方遒地吹牛。
老m在法國待過幾年,因此在不經(jīng)意間染上了很多法式的矯揉造作。我總能吃到吞拿魚吐司和烤面包,還有配流心蛋的意粉。老m炒的雞蛋蓬松柔軟,吸足了醬汁,就像一朵云,是味道的儲蓄罐,是所有食物的小胡子。我愛這盤炒雞蛋,就像我愛老m一樣。
除此之外,我最喜歡和老m一起買菜。家門口有一個小市場,一個小小的門口鉆進去,里面別有洞天。分菜檔和肉檔,還有北方人必不可缺的面食檔口,棉布下是一筐筐的大白面饅頭。在這里我第一次見到了北方人賴以過冬的白菜,比臉還大,比頭還大,比夢想還大。水箱里泡著牛肚,箱子里堆著鵪鶉蛋,墻角的麻袋里裝著香菇,好像突然闖入了說濟南話的大爺大媽的寶庫。
遠一點還有一條青龍街市場,沿著護城河長長的一條,東邊賣魚,西邊賣蔬菜水果,中間還混雜著賣煎餅的大娘。越往深處走越能看到坦誠霸道的晾衣桿,從兩邊住戶的窗前支楞出來,盆子里養(yǎng)著蔥,狹窄道路兩旁破舊的小商戶看起來永遠不會有人走進去。
從老m家出來,轉(zhuǎn)到崇明寺旁邊,晃蕩一圈,拐進縣東巷,再去青龍街市場看兩眼,慢慢溜達回來。反正閑人一個,無所謂消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