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世界中,英語是全球通用的官方語言,但是隨著中國在多領域上急速發(fā)展,了解世界是越來越多國人所向往的。因此在各領域中,對英語漢譯方法的需求越來越大,在語言中,語態(tài)是不可缺少的,如何將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進行翻譯是漢譯過程中很多人關注的,本文就根據(jù)這種情況的存在,淺層的探析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漢譯方法。
關鍵詞:英語;被動語態(tài);漢譯方法
引言:
英語表達與漢語表達共同之處中,都可以見到主動與被動的“身影”。英語與漢語在表達上既存在類似的,也在一些方面有差異。表示主語與謂語之間的狀態(tài)在英語中有更多的形態(tài)表示,但是在漢語中卻缺乏一些。在被動語態(tài)中,在運用范圍上漢語不及英語來得大。因此,在對英語與漢語進行互譯時,就要考慮到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但是又要參考到兩者共同之處。接下來我們要淺談的則是英語在被動語態(tài)上的漢譯方法。
一、什么是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
語態(tài)是動詞表達的一種形式,取決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存在的關系。因為主語主觀上等問題的存在,因此在語態(tài)上也就有主動與被動的存在。當一個事件中,人物的動作是人物自身主觀意愿上進行和發(fā)生的,這個動作下主語與謂語的語態(tài)就稱之為主動;顯而易見,被動就是人物進行和操作的動作并不是自身自愿的,而這種情況下主語與謂語之間的語態(tài)就是被動語態(tài)。而被動語態(tài)里,英語常用的格式就是“be+done”。
二、英語與中文構成被動語態(tài)異同點
結構上存在被動與意義上存在被動,這兩種形式組成了英語被動語態(tài)。那么什么才能分為結構長存在被動,就是通過構成be與動詞過去分詞的形式,來表示主語非主觀意愿下進行的動作,這時候,主語就叫做這個動作的被動承受者。例如:She was scolded by her mother,because she broke the bowl,因為打碎了飯碗,她被她媽媽責罵。
而意義上存在被動,則是在運用過程中來表達句子是被動的。例如:This dress looks good,這件衣服看起來不錯;Dinner's ready,晚餐已經(jīng)做好了。在這兩個句子中,look與is都是動詞,而且字面上的看也是主動的,但是在實際中應該是“衣服被看起來不錯”和“晚飯被做好了”。
顯性被動式與隱形被動式,則是存在于漢語被動語態(tài)中的兩種形式。如果一個句子是由被、讓等再加上一些及物動詞,那么這個句子就是一個顯性被動式;比如,不管這個飯菜有多么難吃,都被小紅吃完了;不管前路有多么艱辛,都被我們征服了。這兩句都是顯性被動結構,是被加上吃、征服等及物動詞構成。而另外一種隱形被動式,在表面看來還是主動形式,但是意義上卻是被動,比如,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
因此,在現(xiàn)實的使用中,被動語態(tài)的結構被動在漢譯后,成了漢語中的顯性被動式,相對應的,意義被動就成了漢語中的隱性被動式。由于東西方的文化、風俗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中西方在語言表達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中方人在言語上會更加的委婉,西方就會比較直接,因此英文中的被動語態(tài)多為結構被動,而漢語中則多為隱性被動。
三、對漢譯方法的探析
要想真正對漢譯方法進行熟練,以國家文化與生活習俗等方面作為研究對象就非常重要。在中西方的生活方式比較中就會發(fā)現(xiàn),漢語的使用習慣是在站在事件主動進行方進行敘述,而英語則是會在事件被受方進行闡述。所以,在對英語翻譯的時候,要多方參考語境與言語者本人的真實想法,追求翻譯的功能對等性,才能把翻譯出具有原文語言特色和真情實感的譯文,從而引起讀者在心靈情感有相似之處。
(一)處理成漢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
翻譯要結合中西方的表達差異,一般在英語中存在由be和及物動詞的分詞構成的形式都需要翻譯成漢語中顯性被動式,也就是比如“被...”,“讓...”的句式。比如原文:Bob was scolded by his mother because he made trouble and broke the flowerpot in the garden.
譯文:因為鮑勃搗蛋導致花園的花盆摔碎了,所以被媽媽罵了。
(二)處理成漢語中的主動語態(tài)
漢譯者要學會靈活的轉換英語的被動句與漢語的被動句,如果不參考實際的語境,翻譯后的英文在漢語的意思就會顯得非常得突兀。同時在英語翻譯成漢語時,要遵守漢語中的意合特征,如果在英語中,存在事件或者動作的主動操作者,則在漢語中,要把這個主動的人翻譯成主語。比如,原文:This unique landmark was built? by? many famous architects。譯文:許多知名建筑師建造了這座獨一無二的標志物。
(三)注意翻譯后漢語存在無主語狀態(tài)
英語在形合比漢語更加的注重,在每一個句子中都有主謂結構完整地組成,但是漢語更講究意思上的合理,在句子的結構上沒有英語嚴格,甚至在有些地方,為了在表達上簡單和地道,在英語翻譯成漢語的句子中,直接省去主語。例如:原文Dont drop litter everywhere。譯文:不要隨處扔垃圾。
在英語中,為了讓被動句讀起來更加得委婉,很少把施動者當作成主語,因此,在翻譯后,漢語中可以添加上類似“據(jù)說、眾所周知”等泛指詞來代替缺失的主語,從而能讓句子讀起來更加得通順。而英語中存在無主語的一般都是固定句式的,比如:“it + be 過去分詞+that從句”。例如“It were condemned”已經(jīng)被譴責。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文中簡單介紹了英語被動語態(tài)漢譯時需要講究的原則,以及列舉幾種英語被動語態(tài)漢譯的情況。顯而易見,在英語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熟悉并掌握被動語態(tài)對翻譯是有很大的幫助的。當然無論是從學習角度,還是站在翻譯工作的角度,都要關注全局的整體性,在前后關系上要進行對比,還要了解知識延展之外的情況,被動語態(tài)英語翻譯成漢語的情況只是寥寥介紹了幾種,當然還有更多的格式需要我們去學習、參考與借鑒。在翻譯工作中,一定要根據(jù)實際,根據(jù)事實,本著尊重原文,靈活翻譯,不斷吸收新方法的心態(tài)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為英語翻譯成漢語做貢獻,才能把更好的作品、更好的資料提供給國內需要的人們,能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盡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李丹陽.淺談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漢譯[J]《海外英語》,2019 (06);23
[2]謝佳賓.淺析英漢被動語態(tài)的互譯方法[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03);137
作者簡介:李璐娜(1980-),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