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 渠淑云
在我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仍是導(dǎo)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長期抗HBV治療能夠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fā)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清除體內(nèi)的HBV,因此減少HBV傳播是重要的預(yù)防手段[1]。母嬰傳播是導(dǎo)致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因素,HBeAg陽性的孕婦如未進行抗HBV治療,母嬰傳播率可達80%~90%,而新生兒如進行有效的HBV疫苗和乙型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聯(lián)合免疫,母嬰傳播率可減少至5%~10%,但是孕婦HBV DNA載量>106拷貝/毫升,就算新生兒進行了有效的聯(lián)合免疫預(yù)防,仍有10%~30%的新生兒感染HBV,研究顯示高病毒載量孕婦進行核苷(酸)類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治療后可明顯降低其血清中HBV DNA載量,減少母嬰傳播風(fēng)險,保證孕婦和胎兒安全[2]。2017年歐洲肝病協(xié)會(EASL)和2018年美國肝病協(xié)會(AASLD)均只推薦TDF為孕婦孕中晚期的抗病毒治療藥物,本研究通過觀察HBV感染孕婦口服TDF觀察臨床療效和母嬰阻斷效果,為臨床干預(yù)提供理論依據(jù)[3-4]。
選擇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到我院和核工業(yè)二一五醫(yī)院就診、查體及分娩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共23例,診斷均符合2015年版的《慢性乙肝診斷標(biāo)準(zhǔn)》[5],納入標(biāo)準(zhǔn):①、年齡在20~40歲;②、HBsAg和HBeAg陽性;③、HBV DNA載量>106拷貝/毫升;④、同意服用TDF直至分娩。排除標(biāo)準(zhǔn):①、HAV、HCV、HDV、HEV或HIV感染;②、ALT≤4×ULN(正常值上限);③、有明顯泌尿系、心血管、呼吸系統(tǒng)或神經(jīng)系統(tǒng)基礎(chǔ)疾病;④、合并肝衰竭;⑤服用免疫調(diào)節(jié)、細胞毒及類固醇等藥物;⑥、三維超聲提示胎兒畸形;⑦、合并惡性腫瘤;用藥前已向孕婦及家屬說明TDF用藥標(biāo)準(zhǔn)和風(fēng)險,并簽署用藥同意書,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后方進行試驗。
23例孕婦在孕27周~28周給予TDF 300 mg/d治療(葛蘭素史克有限公司)。嬰兒出生后立即給予乙肝疫苗10 μg(華蘭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及HBIG 100~200 U(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zé)任公司)聯(lián)合免疫,1個月和6個月時再次注射10ug乙肝疫苗。
在治療前、分娩前分別采集孕婦外周血4 mL,用羅氏Light Cycler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檢測HBV DNA載量,試劑盒購自瑞士羅氏制藥公司,評價治療前后HBV DNA載量變化情況。在治療前和分娩前采集孕婦外周血,取血清Aeroset 生化分析儀檢測ALT和血Cr值,其中ALT采用速率法、Cr采用苦味酸法,試劑均購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評價ALT和血Cr值變化情況。嬰兒在9~12月時采集其外周血4 mL,用酶免疫吸附法測定HBsAg,如為陰性則表示阻斷成功。并觀察嬰兒出生時的性別、體質(zhì)量、Apgar評分、分娩方式、是否母乳喂養(yǎng)。觀察孕婦服藥期間的藥物不良反應(yīng),有無胃腸道反應(yīng)、腎功能損害等。
23例孕婦的基線情況:平均年齡為(28±5.54)歲,平均孕周為(31±3.45)周, HBsAg、HBeAg均為陽性,平均服用TDF時間為(48±23.24)d,基線HBV DNA載量為(8.54±0.69) lg 拷貝/毫升,ALT為(38.5±14)U/L,血Cr為(64±25)μmol/L。
23例孕婦經(jīng)抗病毒治療后,HBV DNA載量下降為(5.39±1.22)lg拷貝/毫升,較基線下降明顯,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01))。治療后ALT為 (34.5±16)U/L,較基線無明顯改變(P>0.05)。治療后Cr為(60±23) μmol/L, 較基線無明顯改變(P>0.05)。
23例新生兒體質(zhì)量為(3 405±352)g,失隨訪3例,余20例新生兒Apagar為8~10分,無出生畸形,并在12個月隨訪時測HBsAg為陰性,測HBV DNA載量均低于檢測下限。
只有1例孕婦在TDF治療期間出現(xiàn)惡心、嘔吐不適,治療1周后停用TDF(編號2),HBV DNA載量下降1lg 拷貝/毫升,其余孕婦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并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yīng)。停藥時間選擇:母乳喂養(yǎng)孕婦建議產(chǎn)后立即停藥,在妊娠前開始服用NAs類藥物或在孕期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產(chǎn)后不能立即停藥者,遵照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方案管理。
表1 隨訪新生兒情況
盡管新生兒出生后立即進行聯(lián)合免疫預(yù)防,對HBeAg陽性孕婦的母嬰阻斷,有效率可達90%,但孕婦HBV DNA高載量仍是HBV母嬰傳播的獨立危險因素[6]。Wen等[7]研究表明,HBV DNA高載量孕婦的HBV母嬰傳播風(fēng)險較低載量孕婦高3倍(OR3.49;95%CI1.63~7.48),孕婦HBV DNA載量為8 log拷貝/毫升和5 log拷貝/毫升母嬰傳播率分別為14.6%(95%CI5.6%~23.6%)和0.9%(95%CI0.9%~2.7%)。YIN等[8]對1 355例HBV感染孕婦研究表明,母嬰阻斷失敗與HBeAg陽性(RR=31.74,95%CI3.88~259.38)和HBV DNA載量>7lg 拷貝/毫升(RR=22.58;95%CI4.751~107.40)顯著相關(guān)他們認為母嬰傳播風(fēng)險與HBV DNA水平有關(guān)。Zou等[9]研究發(fā)現(xiàn)HBV DNA>8 lg拷貝/毫升,7~12個月時新生兒母嬰傳播率為7.6%,因此,降低HBV DNA載量是阻斷HBV母嬰傳播的重要措施之一。雖然NAs類藥物在孕婦抗HBV治療過程中存在HBV耐藥、胎兒安全性、停藥時間等問題,但2017年歐洲肝病協(xié)會(EASL;HBV DNA>6log10拷貝/mL或HBsAg定量>4 log10 IU/mL)和2018年美國肝病協(xié)會(AASLD;HBV DNA>6log10拷貝/mL)均建議孕婦HBV感染后在孕24周~28周唯一能用于抗HBV治療的NAs類藥為TDF。盡管在動物實驗和HIV感染的小兒中有報道TDF治療會導(dǎo)致骨質(zhì)疏松和生長發(fā)育障礙,但TDF在治療HBV或HIV感染的孕婦中是安全的,孕婦所生的新生兒無論在死亡率、先天畸形、生長發(fā)育情況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10,11]。TDF治療的主要副作用為ALT升高和腎毒性,腎毒性多見于HIV感染的患者應(yīng)用TDF抗HIV治療,在本研究中均未發(fā)現(xiàn)ALT升高和腎功能異常,但仍需監(jiān)測產(chǎn)后繼續(xù)口服TDF抗HBV治療患者的肝腎功能[12]。本研究23例新生兒均未發(fā)現(xiàn)先天畸形,生長發(fā)育情況方面也良好,無新生兒感染HBV。經(jīng)TDF治療后孕婦HBV DNA水平顯著降低,且僅1例因胃腸道癥狀停藥。3例新生兒失隨訪,余20例新生兒12個月隨訪復(fù)查HBsAg為陰性,HBV DNA載量均低于檢測下限。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TDF在HBV感染孕婦能明顯降低孕婦HBV DNA載量,阻斷HBV母嬰傳播,安全性較高,高HBV DNA載量孕婦可根據(jù)自身情況在孕中晚期應(yīng)用TDF抗HBV治療,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要大規(guī)模臨床研究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