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漓 李子豪 許禎岱 袁甜 蔣章順
摘 要:死亡焦慮是由死亡這一人生之終極問題直接引發(fā)的,在心理學與諸多領(lǐng)域,死亡焦慮始終是一個備受關(guān)注的話題。文章立足于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與道兩家之學,初步嘗試以中國文化的視角來對心理資本與死亡焦慮的關(guān)系與自尊對死亡焦慮的緩沖作用做一個基礎(chǔ)性的探討。
關(guān)鍵詞:死亡焦慮;心理資本;儒道;自尊
一、死亡焦慮及其研究意義
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將死亡看作是一切狀態(tài)的終結(jié),認為人如果一旦死亡,與活著時候的所有狀態(tài)都將分離。人們相信死亡就是所有一切的停止與消亡,這其中包括痛苦的消失,但更多的是美好事物的不再。死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死后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死亡是否真的是一切的終結(jié)?這一系列的疑問代表了我們每一個人對死亡問題的迷惑,而對死后世界的未知性則應(yīng)該可以說是產(chǎn)生死亡焦慮的主要原因,這也正好印證了洛夫克拉夫特的名言“恐懼源于未知”。
那么什么是死亡焦慮?張向葵先生定義為:指當死亡必然性被提醒時,個體內(nèi)心深處受到死亡威脅而產(chǎn)生的一種帶有懼怕或恐懼的情緒狀態(tài)(張向葵,郭娟 2005)。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容易體會到死亡的威脅,但是當有關(guān)死亡的情境出現(xiàn)時,便會喚醒我們對死亡的思考,同時也可能引發(fā)我們的死亡焦慮。據(jù)研究表明,現(xiàn)代人的死亡焦慮已呈現(xiàn)出高發(fā)態(tài)勢,這對人們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因此,進行死亡焦慮的研究,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文化進行思考,這不僅對開拓死亡焦慮研究的新領(lǐng)域大有裨益,對于緩解當下人們的生死之困也將大有幫助。
二、儒道的死亡觀
(一)儒家之精神不朽
儒家理論體系的核心是“仁”、“義”與“德”,這三大范疇塑造中華民族整體性格的文化根基。,儒家同樣以“仁”、“義”、“德”來樹立積極是生活態(tài)度以克服死亡焦慮。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這種以“仁”為核心的心靈品格的建立,使中國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有了無比巨大的力量支持,死亡不再是一種吞噬一切的恐懼。于是中國歷史上一大批“殺身成仁”的仁人志士涌現(xiàn),他們不僅通過“仁”來克服了自己對死亡的恐懼,更為后世樹立起了一個若為踐行仁道而死,則死得其所,雖死猶生的榜樣?!吧?,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在面對是活下去還是踐行道義的時候,中國人有了很清晰的判斷準則,寧可獻出生命,也要追求道義,后人將之總結(jié)為:舍生取義。德,是中國人的精神符號之一?!抖Y記·中庸》謂其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于學”[3]。鄭玄注曰:“德性,謂性至誠者也”。儒家將德也用在了對抗死亡恐懼上,“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在真正面對死亡威脅的時候,德可以給我們的心理以莫大的慰藉,若以具備了德的品質(zhì),那死后定不會孤單。儒家通過對“仁”、“義”、“德”的提倡與推崇,在中國人的心中建立起了強大的力量儲備,人身雖死,但只要具備了或是踐行了“仁”、“義”、“德”的君子品質(zhì),那么精神將必定不朽,個人的生命也將得到無限的延展。
(二)道家之道法自然,逍遙物外
道家在對待死亡時最基本的態(tài)度都是自然和逍遙。老子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jīng)·四十二章》)” ,天地和宇宙萬物運行的最高法則是“道”,而“道”取法自然,故而在老子看來,死亡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道家沒有生命輪回,因為生和死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現(xiàn)象上的不可或缺的兩個過程。“道”衍生化育出天地宇宙自然萬物,故道無盡而生亦無窮也。道家將我們每個人可以思索的領(lǐng)域范圍由儒家的人倫社會擴展到天地宇宙,這樣的心境是中國人在對抗死亡焦慮時強大的思想基礎(chǔ)。有了“道法自然”的前提,莊子在面對死亡時也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見解。以莊子看來,“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莊子·大宗師》),那也就是一種逍遙的天人境界,生死均已齊一。故而莊子能在妻子死后仍然鼓盆而歌,非是莊周無情義,實乃因其“知生死之不二,達哀樂之為一也”。
三、儒道視角下的心理資本及自尊對死亡焦慮的緩沖
心理資本,指的是個體在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是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心理資本與死亡焦慮亦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確切的說,具備良好的心理資本素質(zhì)對于緩解乃至消除死亡焦慮至關(guān)重要。
一般而言,心理資本主要由四個維度構(gòu)成:一是希望,堅定不移的指向目標;二是自我效能,指對自己成功完成某一項特定工作的信心或信念;三是樂觀,是一種積極的解釋風格和歸因方式;四是韌性,即能夠從困難或逆境中快速回彈或恢復過來。此四項內(nèi)容具備與否是衡量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參考,也是能否具備對抗死亡焦慮的主要因素。在儒道背景下中國人的心理資本的構(gòu)成,總體上可概括為:儒家重希望,道家則更多的強調(diào)樂觀。
儒家在認識到每個人生命有限的基礎(chǔ)上,將最后的希望寄托到了世俗人倫社會上面,企圖讓每個人在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過程中達到精神之不朽,以此作為自己延續(xù)生命同時對抗死亡焦慮與恐懼的方式?!案杆雷永^”的觀念在中國社會很是流行?!兑讉鳌は缔o》言:有親則可久。藉由這種血脈傳承的方式,一個人的生命將得以永續(xù)的延長,這對于每一個明曉生命有限的人而言,莫不是最終的希望。崇尚精神之不朽是儒家永生的途徑。
道家在深刻理解與剖析了社會人性之后,將思考的視角轉(zhuǎn)向了自然和宇宙,并且提出了宇宙和萬物運行演變的最高法則和規(guī)律為“道”,個人或者人類的生滅只不過是整個宇宙自然中及其微小的一個瞬間,人只要遵循自然之法則,依“道”而行,則自然能夠保全自己的身心性命 。人的生與死有如一個首尾相連的圓,生和死都不再是絕對的開始和結(jié)束,是起點也是終點。道家的樂觀之處在于能將生死“齊一”,非常深刻的認識到了生死的如影隨形,一體兩面,“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保ā肚f子·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