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鈞 李建國
(陜西省榆林神木市醫(yī)院,陜西 榆林 719300)
椎動脈型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發(fā)病后患者多可見頭暈、頭痛等癥狀,對患者正常生活的影響極大[1-2]。本文探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應用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推拿手法治療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1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均經(jīng)頸椎X線檢查確診;(3)患者知情同意;(4)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1)排除伴有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不能配合研究者;(2)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3)排除伴有頸椎腫瘤、脫位及骨折者。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27~58歲,平均(41.9±5.0)歲;病程12~32個月,平均(18.9±3.0)個月;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5~55歲,平均(40.8±5.4)歲;病程10~30個月,平均(19.4±3.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單純中醫(yī)針灸治療,區(qū)穴:主穴取風池穴、足三里穴、風府穴、頸夾脊穴、太沖穴、三陰交穴、太溪穴等;配穴取印堂穴、大椎穴、太陽穴、合谷穴等。操作方法:每次取5個穴位,1 d/次;其中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太溪穴等一補法治療,其他穴位以中等刺激及強刺激處理;鳳池穴在對側眼睛方向斜刺0.5寸,以出現(xiàn)酸脹感為宜;風府穴自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寸,以局部出現(xiàn)脹感為度;頸夾脊穴于椎體方向斜刺0.5寸;1 d/次,30 min/次;連續(xù)治療3周。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進行推拿手法治療。(1)放松手法;指導患者放松身體,予以患者頸部推揉處理,3~5 min/次,并緩叩患者肩背部,左右各30次;然后自患者耳屏前向鎖骨近端推拿,之后沿胸鎖乳突肌向耳后提拉,2~3 min/次。(2)治療性手法。以一指禪方式推患者頸項部,5 min/次;然后給予患者彈撥項韌帶、雙滾肩背、提拿頸肩等治療,各項操作時間分別為1 min、5 min、1 min;同時予以患者搖頸板肩左右各1次;對于嚴重的部位行理筋、點按、彈捏等處理;連續(xù)治療3周。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愈:治療后癥狀均消失,頸椎功能恢復,對正常生活無影響;顯效:癥狀顯著改善,頸椎功能有所好轉,對正常生活無明顯影響;無效:癥狀無改善,時??梢娧灠Y狀,影響正常生活[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眩暈、頭痛、惡心嘔吐、肩頸痛等癥狀評分變化情況,各癥狀按照從無到嚴重均記錄為0~6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5];比較兩組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變化情況,包括右椎動脈(RVA)、左椎動脈(LVA)、基底動脈(BA)等;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12例(38.7%),有效17例(54.8%),無效2例(6.5%),總有效率93.6%;對照組治愈7例(23.3%),有效13例(43.3%),無效10例(33.3%),總有效率66.7%%。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7,P<0.05)。
2.2兩組患者各癥狀評分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組間對比眩暈、頭痛、惡心嘔吐、肩頸痛等癥狀評分均無較多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癥狀評分變化情況比較分]
注:治療后,兩組比較,*P<0.05。
2.3兩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經(jīng)治療后,觀察組患者RVA、LVA、BA血流速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注:治療后,兩組比較,*P<0.05。
2.4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2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其中血壓升高1例,心悸1例,發(fā)生率為6.5%;對照組7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其中惡心2例,血壓升高3例,心悸2例,發(fā)生率為26.7%。觀察組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5,P=0.033)。
椎動脈型頸椎病則為臨床上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頸椎類疾病,其多是因各種機械性或動力性因素導致主動脈受到壓迫或刺激,從而造成血管曲折、狹窄,進而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所致[6-7]。發(fā)病后患者多可見成都不同的眩暈、惡心、頭頸部疼痛、視物旋轉、耳鳴、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等癥狀,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的影響極大,及時開展治療非常必要[8]。臨床上治療主動脈頸椎病的方式多以手術為主,但手術本身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傷性,不僅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痛苦,同時還可能會增加治療風險。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逐漸將中醫(yī)治療應用于該病的治療中[9]。中醫(yī)上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生多是因頸椎椎間盤退變、上關節(jié)突增生肥大、骨質增生等對椎動脈造成壓迫,致使病患腦部供血不足、頸椎節(jié)段性不穩(wěn)所致。而中醫(yī)針灸治療則可通過針刺相關穴位的方式對病痛部位產(chǎn)生直接刺激,從而可達到疏通患者穴位、促進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增加腦流量的效果;進而可達到改善腦組織缺氧缺血癥狀,減輕因腦組織缺氧缺血所引發(fā)的各種不良反應,緩解患者頭痛、眩暈等癥狀[10-11]。而推拿手法治療則可通過多種手法的干預達到放松患者頸部及頭部神經(jīng)的效果;同時予以患者點按、推拿等治療還可調節(jié)患者機體功能,促進患者頸部癥狀改善、加速頭頸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可達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效果[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各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RVA、LVA、BA血流速度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將其與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應用于主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中可發(fā)揮協(xié)同功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病情。
綜上所述,予以椎動脈頸椎病患者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推拿手法治療效果理想,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