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莉,楊維霞,付欣,石叢艷
1.通用環(huán)球西航醫(yī)院病理科,陜西 西安 710021;
2.空軍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病理科,陜西 西安 710032;
3.西北工業(yè)大學醫(yī)院病理科,陜西 西安 710072
胃癌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在癌癥導致的死亡中,胃癌居第二位,胃癌患者早期臨床癥狀多不明顯,且癥狀與胃炎等其他胃部疾病難以區(qū)別,多數(shù)確診時癌癥已進展至晚期[1]。在晚期胃癌患者,腫瘤從原發(fā)病灶發(fā)生侵襲和轉移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因此,尋找可能預測胃癌侵襲、轉移的指標對于監(jiān)測病程進展及預后判斷具有重要價值。作為一種組織特異性的核基質(zhì)結合蛋白,AT 富集序列特異結合蛋白1(special AT-rich sequence-binding protein 1,SATB1)在多數(shù)腫瘤細胞中均有異常表達,能調(diào)控涉及腫瘤發(fā)生的1 000多種基因的表達[3-4]。本研究通過檢測胃癌患者癌組織及癌旁組織中SATB1 的表達水平,探討SATB1表達與胃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7 月通用環(huán)球西航醫(yī)院收治的62 例行手術治療的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術后經(jīng)組織病理學明確診斷為胃癌;②術前無放療和化療史;③符合手術治療的指征;④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tǒng)原發(fā)性腫瘤的患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③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62 例患者中,男性38 例,女性24 例;年齡39~78 歲,平均(61.22±11.17)歲;Ⅰ期7例,Ⅱ期16例,Ⅲ期24例,Ⅳ期15例。
1.2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癌組織及癌旁組織(距癌組織5 cm以上),稱重后立刻置于-80℃液氮罐中冷凍保存。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IHC)檢測SATB1蛋白的表達水平,收集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以及分化程度等臨床資料,分析胃癌組織中SATB1表達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所有患者術后隨訪觀察2年,術后隨訪以電話及門診方式進行,記錄患者隨訪期內(nèi)生存情況,總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計算終點為各種因素導致的死亡。根據(jù)隨訪結局將患者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分析SATB1在此兩組間的表達差異,并進一步使用Kaplan-Meier 生存曲線分析SATB1表達與患者預后的關系。
1.3 SATB1檢測方法
1.3.1 主要試劑 兔抗人SATB1 多克隆抗體(英國BeacomBio公司),Envision法免疫組織化學試劑盒(丹麥DAKO公司),DAB顯色試劑盒(丹麥DAKO公司)。
1.3.2 免疫組化染色及判定標準 病變組織以石蠟包埋,4 μm 連續(xù)切片至過膠玻片上,56℃條件下烤片2 h,使用二甲苯連續(xù)脫蠟3次,梯度乙醇脫二甲苯,水洗。染色采用免疫組化Envision法,染色步驟嚴格按說明書要求進行。采用DAB顯色,嚴格控制顯色時間,常規(guī)脫水、封片。使用已知陽性切片作為陽性對照,磷酸鹽緩沖液(PBS)替代SATB1一抗作為陰性對照。判定標準:SATB1為核轉錄因子,定位在細胞核中,以胞核出現(xiàn)棕黃色顆粒為陽性表達,采用二級計分法對SATB1表達情況進行判讀,計算陽性細胞百分比并賦予分值,0~5%計為0分,5%~10%為1分,10%~50%為2分,50%以上計3分;觀察染色強度并賦予分值,無色計0分,淡黃色計1分,黃色或深黃色計2分,黃褐色或棕褐色計3分。以上兩項分值乘積<3分為陰性(-),≥3分為陽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取χ2檢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使用Log-rank法進行顯著性檢驗。所有檢驗均采取雙側檢驗,檢驗水平α=0.05。
2.1 SATB1 蛋白在胃癌組織和癌旁組織中的表達 SATB1蛋白在細胞核中呈陽性表達,顯示為棕黃色顆粒,見圖1,在胃癌患者癌組織中STAB1陽性表達率為54.84% (34/62),在癌旁組織中STAB1 呈極弱陽性或陰性,陽性表達率為9.68%(6/62),胃癌癌組織STAB1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癌旁組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8.933,P<0.01)。
2.2 胃癌組織中SATB1 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胃癌組織中SATB1陽性表達率與性別、年齡、分化程度和腫瘤部位不相關(均P>0.05),而與臨床分期和淋巴結轉移明顯相關(均P<0.05);其中Ⅲ、Ⅳ期患者癌組織SATB1 陽性表達率為69.23%,明顯高于Ⅰ、Ⅱ期患者的30.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淋巴結轉移的胃癌患者癌組織SATB1 陽性表達率為70.59% (24/34),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移者的35.71%(10/2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胃癌組織中SATB1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例)
2.3 胃癌組織中SATB1 蛋白表達與預后的關系 本研究2年隨訪觀察期內(nèi),62例胃癌患者有11例(17.74%)因癌性死亡;根據(jù)隨訪結局將其分為生存組與死亡組,死亡組患者的SATB1 陽性率為81.82%(9/11),明顯高于生存組的49.02%(25/5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30,P<0.05)。對胃癌患者生存資料進行Kaplan-Meier 生存分析,Log-rank 檢驗結果提示,SATB1陰性組整體生存情況優(yōu)于SATB1陽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rank χ2=0.024,P<0.05),見圖1。
圖1 SATB1陽性和陰性胃癌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
胃癌是是臨床上具有高致死率的癌癥類型,在我國,胃癌患者確診并接受手術治療后的5 年生存率僅為20%~30%[5]。從原發(fā)病灶發(fā)生侵襲和轉移是胃癌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尋找可能預測胃癌侵襲、轉移的指標對于監(jiān)測病程進展意義重大。SATB1 作為一種細胞特異性的核基質(zhì)結合蛋白,由763 個氨基酸組成,參與組織特異性基因表達以及染色體重塑等,通過為特異性DNA序列和酶等提供停泊位點,SATB1還可以遠距離調(diào)控基因表達過程[6]。報道顯示,SATB1對與腫瘤發(fā)生相關的1 000多個基因具有調(diào)控作用[7-8],促進腫瘤進展、轉移,因而有“基因組組織者”之稱。
在對原發(fā)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惡性程度高的患者組織樣本中,SATB1表達均呈陽性,同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SATB1高表達者具有較差的預后[9]。在前列腺癌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指出SATB1表達與骨轉移和Gleason 評分呈明顯正相關[10]。郭志成等[11]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檢測了SATB1 在60 例膀胱癌患者癌組織和30例正常膀胱組織中的表達,結果顯示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中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胃癌癌組織中STAB1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癌旁正常組織,提示SATB1在胃癌癌組織中表達上調(diào)。胃癌具有惡性程度高,侵襲性強,易轉移等特點,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受眾多基因調(diào)控,是一個復雜的多步驟、多階段過程[12]。ZHANG 等[13]在一項納入15 項研究,3 174例胃腸道癌患者的薈萃分析中指出SATB1過表達與臨床分期晚、淋巴結轉移以及遠處轉移密切相關,且SATB1過表達通常提示預后不良。本研究通過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胃癌癌組織中SATB1陽性表達率與患者性別、年齡、分化程度以及腫瘤部位無關,而與臨床分期和淋巴結轉移具有明顯相關性,其中SATB1陽性表達率在Ⅲ、Ⅳ期患者明顯高于Ⅰ、Ⅱ期患者(69.23% vs 30.43%),有淋巴結轉移的胃癌患者癌組織SATB1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移者(70.59%vs 35.71%),提示胃癌癌組織中SATB1表達上調(diào)可能與胃癌侵襲、轉移相關。事實上,在前列腺癌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SATB1可能通過調(diào)節(jié)上皮-間質(zhì)轉化而促進前列腺癌轉移[14-15]。本研究分析了所有入選患者的隨訪生存資料,發(fā)現(xiàn)SATB1 陽性表達組整體生存情況不及SATB1陰性表達組,預后相對更差,這一結果與袁春鑾等[16]研究結論相似,其研究中SATB1陰性表達的胃癌患者預后優(yōu)于SATB1陽性表達患者,中位生存期顯著長于陽性表達患者(54.0 個月vs 24.0 個月),進一步表明SATB1與胃癌患者預后有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SATB1 蛋白在在胃癌癌組織中表達上調(diào),其高表達與胃癌臨床分期晚、淋巴結轉移、預后不良等密切相關,表明SATB1可能在胃癌浸潤和轉移中起重要作用,在預測胃癌惡性程度以及預后判斷中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不足在于隨訪時間尚短,未能獲得中位生存時間,此外,本研究為小樣本研究,納入病例數(shù)量有限,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更全面、準確的結果尚需要進行大樣本研究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