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 劉明慧 周雪蓮
摘 要:采用問卷法對28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兒童期心理虐待對大學生攻擊行為的影響和情緒彈性和暴力暴露的作用。結果顯示,兒童期心理虐待可以正向預測大學生的攻擊行為,情緒彈性對兒童期心理虐待和攻擊行為起中介作用,暴力暴露能調節(jié)心理虐待與情緒彈性的關系。
關鍵詞:心理虐待;暴力暴露;情緒彈性;攻擊行為
兒童期心理虐待是指監(jiān)護人持續(xù)、重復地對兒童所采取的不恰當?shù)男袨?。攻擊行為是指通過某種方式對他人的身體或者心理造成傷害的行為。暴力暴露是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間接的暴露在暴力刺激線索中,對個體產生不良影響的現(xiàn)象。情緒彈性是指個體在面臨負面情景時產生積極情緒,迅速從消極情緒中恢復的能力。研究表明,與未受過虐待的兒童相比,有虐待經(jīng)驗的兒童在成年之后有更多的攻擊行為,用不正確的方式對待兒童,也會造成兒童消極情緒的增加,不利于情緒彈性的發(fā)展,導致個體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減弱,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暴力線索會成為個體觀察學習的目標,從而有更多的攻擊行為。本研究以大學生為被試,研究兒童期心理虐待對大學生攻擊行為的影響,以及暴力暴露的調節(jié)作用與情緒彈性的中介作用(見圖1)。
一、方法
(一)被試
隨機發(fā)放307份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2.83%。其中男生53人,女生232人;被試年齡在18至2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0.01歲(SD=1.469)。
(二)工具
(1)心理虐待問卷
采用潘辰等人(2010)編制的兒童心理虐待量表。量表包括了23個題目,有恐嚇、忽視、貶損、干涉以及縱容五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1]。CFA結果顯示χ2/ df =2.373,RMSEA=0.070,GFI=0.883,CFI=0.923。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07。
(2)暴力暴露問卷
采用吳曉燕(2012)修訂的暴力暴露問卷(Violence Exposure Questionnaire),包括25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4]。CFA結果表明模型擬合良好,χ2/df=3.025,RMSEA=0.084,NFI=0.914,CFI=0.939。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58。
(3)情緒彈性問卷
采用張敏和盧家楣(2010)編制的青少年情緒彈性問卷。有11個題目,有積極情緒能力、情緒恢復能力2個維度,6點計分。CFA結果顯示擬合良好,χ2/df=2.198,RMSEA=0.065,GFI=0.970,AGFI=0.914。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93。
(4)攻擊性行為問卷
采用Buss和Perry(1992)等人編制的攻擊行為問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包含29個題目,有身體攻擊、言語攻擊、憤怒和敵對四個維度, 5點計分。CFA結果顯示χ2/df =2.211,RMSEA=0.065,GFI=0.872,CFI=0.875。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94。
二、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表示,得到的19個因子特征根都大于1,第一個因子的解釋率為21.677%,小于40%,所以不存在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
對心理虐待、暴力暴露、情緒彈性以及攻擊行為這四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為心理虐待、攻擊行為和暴力暴露兩兩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心理虐待、攻擊行為和暴力暴露與情緒彈性之間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見表1)。
(三)情緒彈性的中介效應檢驗
首先,檢驗心理虐待對攻擊行為的總效應c是否顯著。用Mplus構建心理虐待對攻擊行為的總效應模型,擬合結果表明,心理虐待對大學生攻擊行為的總效應顯著(c=0.390,t=6.569,p<0.001),說明可以進行下一步的中介效應分析。
構建情緒彈性作為中介變量的中介作用模型,模型擬合結果表明,情緒彈性作為中介作用的模型擬合效果良好(見表2);然后檢驗系數(shù)a與系數(shù)b,結果發(fā)現(xiàn),心理虐待對情緒彈性的效應大小為-0. 362(a),系數(shù)a顯著(t=-4.562,p<0.001),其95%的置信區(qū)間為[-0.179,-0.547]。情緒彈性對攻擊行為的效應大小為-0.748(b),系數(shù)b顯著(t=-8.683,p<0,001),其95%的置信區(qū)間為[-0.599,-1.011]。置信區(qū)間均不包含0,表明情緒彈性中介模型成立。心理虐待對攻擊行為的直接效應c不顯著(c=0.113,t=1.644,p=0.100),表明情緒彈性在心理虐待和攻擊行為之間為完全中介作用。
(四)暴力暴露的調節(jié)作用分析
在中介模型的基礎上引入暴力暴露作為調節(jié)變量構建模型,模型擬合結果顯示(見表3),暴力暴露對情緒彈性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效應大小為-0.211(t=-2.645,p=0.008),暴力暴露與心理虐待的交互項對情緒彈性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效應大小為0.182(t=2.123,p=0.034),說明暴力暴露顯著地調節(jié)了兒童期心理虐待與大學生情緒彈性之間的關系,進而影響大學生的攻擊行為。
三、討論
(一)兒童期心理虐待與攻擊行為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心理虐待與攻擊行為為正相關,心理虐待對攻擊行為的總效應顯著,表示兒童期的心理虐待能顯著地正向預測攻擊行為,兒童期受心理虐待次數(shù)越多,會產生越多的攻擊性行為,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監(jiān)護人較多的不正確的撫養(yǎng)行為,如恐嚇、忽視、辱罵等都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使其在成年之后出現(xiàn)身體或言語攻擊、敵對等攻擊行為。
(二)情緒彈性在兒童期心理虐待與攻擊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彈性對兒童期心理虐待和攻擊行為起完全中介作用。兒童期遭受心理虐待的經(jīng)驗越多,個體的情緒彈性越低,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攻擊行為。兒童期心理虐待能負向預估情緒彈性,兒童期有心理虐待經(jīng)驗的個體會比未遭受心理虐待的兒童來說會產生更多的不良情緒,而且恢復情緒的能力較低。而情緒彈性可以負向預測攻擊行為,個體的情緒彈性越低,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較差,越容易出現(xiàn)攻擊行為。從未受過心理虐待的個體,擁有較多的積極情緒,恢復情緒的能力較高,從而不容易產生攻擊行為。
(三)暴力暴露的調節(jié)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暴力暴露可以調節(jié)兒童期心理虐待與情緒彈性之間的關系。同樣是兒童期遭受過心理虐待的個體,接觸到的暴力暴露線索較少的個體會比接觸到的暴力暴露線索較多的個體的情緒彈性高。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暴力暴露線索越多,遭受過心理虐待的個體的情緒彈性越低。當個體長期接觸到暴力暴露線索,會導致個體更能接受和使用暴力,也會使個體的情緒彈性能力降低,恢復情緒能力降低,會產生更多的攻擊行為。
四、結語
(1)兒童期心理虐待經(jīng)歷能顯著正向預測攻擊行為。(2)情緒彈性在兒童期心理虐待與攻擊行為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3)暴力暴露能調節(jié)兒童期心理虐待與情緒彈性的關系,進而影響攻擊行為。
參考文獻
[1] 潘辰,鄧云龍,管冰清,等.兒童心理虐待量表的修訂和信效度檢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04):463-465.
[2] Finkelhor D, Turner H, Ormrod R, et al. Violence,abuse, and crime exposure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children and youth. Pediatrics,2009,124(05):1411-1423.
[3] 張敏,盧家楣.青少年情緒彈性問卷的研究報告[J].心理科學,2010(01):24-27.
[4] 吳曉燕.暴力線索暴露對攻擊行為的影響機制[D].寧波:寧波大學,2012.
[5] Buss A.H, Perry, M.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452-459.
基金項目:文章為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年度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7SHC130。
作者簡介:宋琳(1996.04- ),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yè)17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兒童期心理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