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慧
(揚中市人民醫(yī)院康復科,江蘇 鎮(zhèn)江 212200)
當前,腦卒中患者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了一種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疾病,同時其治療也引起了臨床廣泛重視[1]。對于腦卒中患者來講,綜合康復治療能促進預后的改善,不僅有利于恢復殘留功能,而且能激發(fā)患者潛能,為身體康復奠定基礎[2]。本研究選取我院腦卒中患者94例,觀察綜合康復治療效果。
2018年11月~2020年11月,選取我院腦卒中患者94例,隨機分為2組,各46例。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46~85(65.75±5.68)歲,病程4~24(12.38±3.11)h,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47~86(66.48±5.21)歲,病程4~23(12.26±3.25)h。一般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結合簡單康復。
觀察組患者采取綜合康復治療: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康復治療①采用神經生理治療技術Bobath技術、Rood技術、運動再學習技術等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為減輕患者偏癱肢體痙攣,可采用牽伸技術減輕患者癥狀。指導患者進行坐、站、平衡以及步行訓練等。針對運動功能障礙嚴重的患者,可進行一對一訓練,以上訓練1天1次,1次45min。②根據患者功能障礙情況選擇合適的訓練內容,在患者腕、指關節(jié)的訓練中,可采用擰螺絲的方式。在恢復良好的情況下指導進行進食、穿脫衣服、洗漱等訓練,1天1次,1次45min。需要注意的是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需貫穿于整個訓練過程,保證患者將重新獲得或保留的功能應用于日常,最終能自主穿衣、進食等,提高獨立生活能力。指導患者進行有氧運動,有條件情況下練習太極拳。利用講解、視頻等方式講解各種被動活動方式,如肩關節(jié)屈伸、外展、內旋等,能使患者更直觀的掌握訓練方法,提高治療效果。③進行認知功能康復訓練,如定向力訓練、知覺障礙、思維運作訓練等,訓練效果較好的患者可給予獎勵,效果不佳者需給予鼓勵。④治療期間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積極疏導存在悲觀、抑郁情緒的患者,消除患者孤獨感,增強其戰(zhàn)勝殘障的信心。引導患者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其學會利用健側肢體替代存在障礙的肢體。采用啟發(fā)的方法增強患者社會認同感,使其主動配合治療。
運動功能: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分高即運動功能好;日常生活能力:巴塞爾指數(Barthel),評分高即日常生活能力好;認知功能:中文版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高即認知功能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SPSS 20.0,計量資料表示:(±s),行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n,%,行 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FMA評分(41.38±3.52)分,Barthel指數評分(65.78±6.64)分,MMSE評分(30.72±1.64)分,與對照組相比,P<0.05,見表1。
表1 恢復情況對比(分)
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現階段,腦卒中已經成為了嚴重危害我國人們身心健康的疾病,在該病治療中,前期以穩(wěn)定病情、防止惡化為主,而后期則需采取有效的干預促進功能的恢復。很多患者在病情穩(wěn)定后由于經濟、醫(yī)療等因素的影響,使其無法在發(fā)病6個月內得到有效的康復治療,進而不能改善自身功能障礙情況,導致各種后遺癥伴隨終身,降低生活質量[3]。因此,必須重視腦卒中患者綜合康復治療,減輕運動功能障礙,恢復喪失的運動功能。
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FMA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MMSE評分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均差異顯著,P<0.05。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48h后進行,經有效綜合康復治療干預,可以提高患者腦組織殘余細胞興奮性,促使患者病灶周圍組織形成新的神經通路,最終有效恢復神經功能。將其應用于腦卒中患者治療中,能強化運動訓練,在治療過程中注重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結合,通過持久的訓練,改善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肌肉張力,進而提升患者運動功能[4]。綜合康復治療對大腦皮層血流灌注量具有促進作用,進而改善腦組織血氧供應,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神經功能恢復。整個治療過程中,增強患者康復信心,發(fā)揮腦組織可塑性,促進其認知功能恢復。
表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綜上,腦卒中患者行綜合康復治療,對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有促進作用,提高患者認知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