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岳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31)
對于急性腦血栓患者,患者的早期治療在臨床當中發(fā)揮著顯著的作用和意義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實行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模式能夠保證患者的臨床療效,提升患者的恢復效率,進而促進急性腦血栓患者各項機體功能能夠更好的康復。為此,本研究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9例急性腦血栓患者,分別對其實施常規(guī)康復與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模式,以下就具體治療過程進行報告:
入選患者均為我院在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急性腦血栓患者,選取其中的69例為此次研究樣本,根據患者采用方法之間的差異分為觀察組(35)和對照組(n=34)。對照組的34例患者中,24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大85歲,年齡最小58歲,患者平均年齡為(68.39±7.24)歲。觀察組的35例患者中,25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大84歲,年齡最小59歲,患者平均年齡為(69.12±7.15)歲。所有入選本研究的患者均為我院接受康復治療的急性腦血栓患者,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符合本實驗標準要求,此次研究已經取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對比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沒有差異(P>0.05)。
在兩組患者開展康復工作前,均予以溶栓、抗凝劑神經保護治療,常規(guī)組患者予以臨床標準康復干預措施;觀察組則以此為標準,實施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干預[1]。
早期肢體康復訓練:在訓練期間,首先要對患者的肢體情況進行評估,綜合患者之間的差異化,予以其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措施。首先,指導患者進行簡單且動作幅度較小的一些康復訓練運動,進而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指導患者進行坐立、抬手、抬腿以及翻身等活動,落實患者早期康復訓練,提升患者康復效率的同時,還可預防患者在長期臥床期間出現(xiàn)的壓瘡以及便秘[2]。
語言功能訓練:在病情的影響下,患者的中樞神經會受到嚴重的損傷,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語言功能障礙,因此在康復訓練期間,臨床醫(y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口型、鼓腮、伸舌以及咀嚼訓練,提升面部肌力,進而借助相應的早期康復語言教學視頻促進患者語言功能更好的恢復[3]。
針灸療法:從中醫(yī)學角度出發(fā),針對急性腦血栓患者,借助針灸療法能夠對患肢相應穴位神經進行刺激,提升其興奮程度,進而促進患者各項機體功能能夠更好的恢復,在具體針灸治療期間,選取患者的百合、合谷、前頂、顳三針、上肢內關、肩髃、外關、梁丘、血海、下肢解溪、三陰交、曲池、委中、足三里、豐隆、環(huán)跳等穴位,借助排刺來實施治療。對患肢位置采取電針療法以及斷續(xù)波實施治療,留針半小時,根據患者恢復情況來調整治療時長[4]。
比較兩組患者實施治療后的FMA評分、MoCA評分、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肌力恢復情況以及滿意度。
FMA評分:以肢體運動功能Fugel-Meyer評定量表為評分標準,主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來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越強[5]。
MOCA評分:主要對患者認知障礙檢測,從不同的認知領域來對患者進行評估,具體評分項目包括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執(zhí)行功能,視空間,語言能力,計算,抽象思維以及定向力??偡譃?0分,≥26分為正常[6]。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滿分為42分,重度:>30分;中度:16-30分;輕度:1-15分;無缺損:0分。
肌力恢復情況:以Lovett評分量表為評分標準,滿分為100,明顯運動障礙:50-84分,中度運動障礙:85-95分,輕度運動障礙:96-99分,100分則表示患者無運動障礙[7]。
滿意度從實施康復干預后患者家屬以及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服務效果進行打分,滿意度總分為100,滿意(80~100分)、較滿意(60~79分)和不滿意(60分以下),總滿意度=[(滿意+較滿意)/n]100%。
用SPSS 20.0對急性腦血栓患者的數據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F(xiàn)MA評分、MoCA評分、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肌力恢復情況用t檢驗,表示為(±s),滿意度用卡方檢驗,用(n/%)表示,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施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MoCA評分相對于對照組發(fā)生明顯的改善,好轉幅度較大,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FMA評分、MoCA評分(±s,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FMA評分、MoCA評分(±s,分)
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肌力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肌力恢復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肌力恢復情況比較(±s,分)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急性腦血栓是老年群體當中常見的疾病,臨床治療難度較大,且患者在實施治療期間很容易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并發(fā)癥,患者預后效果不佳。因此,在對患者實施治療期間,要予以其相應的臨床干預措施才可進一步保證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隨著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在急性腦血栓患者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該方法的應用下,滿足了患者的臨床需求,綜合評估康復工作開展期間患者可能存有的一系列風險隱患,進而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康復干預措施,在一定的基礎上降低疾病對患者機體健康造成的損傷[8]。
在本次研究當中,通過對我院收治的69例急性腦血栓患者予以不同的康復干預措施,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康復上實行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模式,相對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FMA評分、MoCA評分得到了顯著的好轉;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以及肌力恢復效果更佳,臨床滿意度更高,與對照組之間存有顯著的差異,P<0.05。
在本研究當中,基于急性腦血栓患者的臨床特點,在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模式的應用下,從患者的角度出發(fā),綜合評估臨床康復工作開展期間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以及并發(fā)癥,進而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干預計劃。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注重了患者語言、肢體等多方面的綜合干預,結合相應的臨床康復干預方案進而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升患者中樞神經的活躍度,激活受損機體功能,為其制定科學的運動康復計劃?;谠缙诳祻陀柧毮J降膶嵤够颊哒_\動模式被開啟,激發(fā)了患者的潛能,在一定的基礎上緩解了患者出現(xiàn)的痙攣現(xiàn)象,強化患者核心穩(wěn)定性,改善心肌群力,減輕患者機體代償,進而在一定的基礎上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血栓患者實行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模式,促進患者病情更加穩(wěn)定的同時,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使其能夠正常的參與到日常生活當中,提升患者的康復效率,臨床應用價值顯著,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