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煥習
(橫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300)
高血壓腦出血為現階段常見腦血管疾病,有發(fā)病急、病情重的特點,如果不及時處理,臨床病死率、致殘率高。血腫清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最為有效的手段。有學者指出,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和小骨窗開顱顯微鏡血腫清除術治療時可有效提升患者血腫清除率,進而提升疾病治療效果[1]。本次研究主要選取本院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治療方式下治療效果,結果分析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12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對照組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3.21±1.45)歲,昏迷評分5~12分,平均昏迷評分(8.31±0.34)分;觀察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63.18±1.32)歲,昏迷評分5~13分,平均昏迷評分(8.23±0.25)分,患者基礎數據并無較大差異P>0.05。
對照組主要為大骨瓣開顱術治療,依據患者血腫位置對應大腦皮層最近中心位置確定手術切口方向、位置。額顳瓣或馬蹄形切口,全麻下開顱術,骨瓣大小控制9cm×10cm,剪切硬腦膜選擇血腫離皮層最近位置入路。經腦穿刺針穿刺確認血腫后將皮質切開2.5cm,沿穿刺通道進入血腫腔,可視范圍內清除血腫,出血點止血,電凝出血點位置覆蓋止血紗布,留置血腫腔引流管,對人工腦膜進行減張縫合,依據腦組織腫脹度確定是否去除骨瓣減壓。
觀察組則需實施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取最靠近血腫位置直線切口,骨窗直徑為3cm之下,十字型切開硬腦膜,使用腦穿針穿刺定位血腫,顯微鏡下操作,解剖腦溝進入,切口長度低于2cm,充分清除血腫,徹底止血,縫合硬腦膜之后留置引流管。
(1)觀察指標對比,分析:手術時間、術中出血、住院時間。(2)對比患者臨床并發(fā)癥率,其中主要分析患者胃出血、再出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水電解質紊亂。
SPSS 23.0軟件處理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數據,x2檢驗患者并發(fā)癥(%、n),出血量則為t檢驗(±s)顯示,P<0.05差異較大。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短(P<0.05)。見表1。
表1 臨床指標(±s)
表1 臨床指標(±s)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患者并發(fā)癥率(n,%)
高血壓腦出血為神經外科常見和多發(fā)性疾病,有病情兇險和死亡率高的特點,其中以中老年為主,且近年發(fā)病率有逐步提升。手術為現階段疾病治療主要方式,可有效消除血腫,進而最大程度降低顱內壓[2]。臨床主要采用小骨窗開顱術治療,傳統(tǒng)治療方式雖然可起到充分減壓效果,但由于創(chuàng)傷大,極易引發(fā)再出血等并發(fā)癥,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治療效果。
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逐步發(fā)展成熟,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逐步得到推廣,此種治療方式有切口小和操作簡單的特點,并取得良好效果[3-4]。此種治療方式主要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在顯微鏡下操作,不僅可開闊視野,也可有效進行減壓、止血操作,繼而控制腦水腫,促使神經元功能恢復,進而降低患者周邊腦組織傷害,對于繼發(fā)性腦損傷也可起到有效預防效果,由于止血效果較為徹底也可最短時間減少住院時間[5-6]。在本次研究中發(fā)現,觀察組住院時間等手術指標均更優(yōu)P<0.05。此種情況即和觀察組治療時開窗口更小,同時對患者損傷也更少有關。同時由于小骨窗開顱術主要通過腦回自然縫隙進入血腫腔,因此可快速起到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解除對周圍腦組織壓迫,且無需進行顱骨修補,有效避免開顱后腦膨出問題進而可有效控制并發(fā)癥。對本次研究過程中并發(fā)癥分析時發(fā)現,觀察組患者胃出血、再出血等狀況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因此可知采用小骨窗開顱顯微鏡手術時可有效控制患者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術時可改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也可減少患者并發(fā)癥,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