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夢怡
摘要: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持久地尊崇著前輩們所定義的美學規(guī)則。特別是在現(xiàn)代主義萌芽階段所建立起的“美”的度量,可以說每時每刻都系統(tǒng)性地警醒與規(guī)范著后人的眼光。人們在順從于審美秩序并且樂于秩序時,也極其容易被這種權力無形地禁錮了思考的獨立性,但影像藝術具有著與傳統(tǒng)藝術不同的特性,并使其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不同于傳統(tǒng)藝術思維的作用。影像技術的變革在推進藝術發(fā)展的同時,也引發(fā)的革命式的現(xiàn)代藝術進步,然而最關鍵的是作為一門極易上手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它給予了人們走出教條禁錮,從而進行自發(fā)性藝術創(chuàng)作的更多可能。本文將分析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黃惠偵與阿瑪利亞·烏爾曼(Amalia Ulman)這三位藝術家的,在社會上獲得廣泛關注的影像藝術作品與創(chuàng)作脈絡,探討自發(fā)性對于影像創(chuàng)作的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影像 ? 藝術 ? 自發(fā)性 ? 審美 ? 藝術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5-0170-03
一、影像的本能
1826年,自法國軍人N.J.尼普斯(N.J.Niepce,
1763-1833)在自己的工作室中研究并創(chuàng)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攝影作品《窗外風景》。盡管這張圖像還有些模糊不清,但卻從此為藝術的世界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大門,隨之也激發(fā)了人們近兩百年來對攝影藝術不斷的研究與探索。
攝影的誕生,是由于藝術的需求而催生的,更是發(fā)自于人們對自我審美的自發(fā)性記錄與捕捉。
攝影具有著與傳統(tǒng)藝術不同的特性, 差別于繪畫藝術對基礎有著較高的要求,沒有數(shù)年的基本功很難對畫面進行完整且準確地塑造,而攝影卻是相對來說是一種學習時間較短便能迅速上手的一項藝術技能。拍攝者以各類攝影器材為工具,運用畫面對光線、構圖、色調等造型手段來呈現(xiàn)出照片主題。攝影的邏輯具有多樣性,在影像中人們可以極具感染力地反映出社會生活與自然現(xiàn)象,表達對眼中所見對美進行的捕捉,從而也可以在并無理性而言的地方獲得出另一種詩性的內涵。
影像藝術的出現(xiàn)可以說改變了人類文明軌跡,它無疑給予了人類情感除了繪畫、詩歌、音樂之外另一種精神外化的表達方式。而技術與藝術的相互結合,使人們淋漓盡致地創(chuàng)作與表達出自身對美的本能性向往。
隨著拍攝條件的逐步改善,拍攝者早也不用像初期一樣為了創(chuàng)作需要而做上冗長的準備。在這近兩百年來的歷史進程中,影像的程序儀式越來越簡化,時至如今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可以說是不復存在了。
1839年,法國的藝術家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制成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版照相機。之后,在一代代匠人的努力下,攝影器材的種類也在不管更新。從最早的銀版相機、膠片機、數(shù)碼相機到如今近乎人人擁有的高清手機,不僅種類愈加繁多,尺寸也更是愈加便捷易攜帶,理想畫面的拍攝也變得更易解決與可實現(xiàn)。
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后,電子科技迎來了巨大的變革。技術的發(fā)展推進了藝術的發(fā)展,工具的普及化使得影像這項光與影的藝術被越來越多的人掌握,從而呈現(xiàn)影像的平臺也開始變得更加多樣化。日新月異的先進拍攝器材與展現(xiàn)交流渠道的拓寬奠定了影像藝術蓬勃發(fā)展的基礎,而多元化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也使得這門“新興藝術”站穩(wěn)了藝術的大舞臺,從而開啟了一個具有強大包容性的簇新影像時代。
二、自發(fā)性的探索
從攝影術的發(fā)明,到了第一臺銀版照相機的誕生,人類對影像創(chuàng)作的探求便從未止步。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持久地尊崇著前輩們所定義的美學規(guī)則。特別是在現(xiàn)代主義萌芽階段所建立起的“美”的度量,可以說每時每刻都系統(tǒng)性地警醒與規(guī)范著后人的眼光。從而長期以來人們眼光的成長抑或是看待事物的立場,本質上都是一種不斷被馴服的過程。
而影像藝術的存在,無疑給予了社會更廣泛人群的藝術創(chuàng)作可能。
尼采曾說道:“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些人死后方生?!倍诠P者看來,用這句話來形容無師自通的天才保姆攝影師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最為合適不過了。
在20世紀50年代,薇薇安·邁爾從法國的一個小鎮(zhèn)移居到了美國的大都市芝加哥,從此開始了她四十余年默默無聞的保姆工作生涯。在工作后的閑暇時間里,薇薇安·邁爾時常會帶著她的祿來雙反相機漫步于城市的各個街道,并隨機按下快門,記錄下那些環(huán)繞在她身邊平凡的生活瞬間。
在如今薇薇安·邁爾得幸展現(xiàn)于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她的拍攝技法質樸原生卻又洋溢著才華,每一幅畫面都具備了嚴謹一流構圖與生動有趣的畫面。作品中雖然沒有太多花哨的攝影手法,但卻有著一種自然且撼動人心的力量。她手中的照相機,更像是她在城市中游逛下敏銳的眼睛。她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客觀地看待著這個物質追求空前繁盛的城市,卻又與這一切親密相融、毫無疏離。
薇薇安·邁爾一生都在從事著保姆這個淡而無味的工作,她無兒無女,甚至從不曾組建過屬于自己的家庭。數(shù)十年的慢慢光陰中,她像局外人一樣伴隨著一個個曾雇傭她的家庭,也一如她在自己作品中所充當著類同于旁觀者的角色。
毋庸置疑,薇薇安·邁爾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她的業(yè)余時間都無聲地奉獻給了攝影這個隱秘而執(zhí)著的愛好。難以復制的時代與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給予了她看待事物細膩的視角與多重性的藝術感知,而她完全出于自發(fā)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更是給影像藝術史中留下了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若說薇薇安·邁爾是20世紀的影像藝術的遺珠,那么2017年柏林LGBT“泰迪熊獎”的得獎者黃惠偵在我眼中更像是所幸沒有困頓的生活被隱沒的影像藝術奇才。
這位榮獲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從小學三年級起就開始輟學,二十歲時給人做牽亡(臺灣當?shù)卦谠岫Y上為了紀念亡靈而舉行的儀式)的工作時才第一次見到了攝影機,也第一次知道竟然還有種電影的類型是紀錄片。擁有了一臺小小的DV攝像機,就可以夠擁有講故事的權利。于是在這種強烈的好奇與興趣的驅使下,黃惠偵攢錢買下了屬于自己的第一臺攝影機,從記錄家庭影像開始,由此開始了自己對影像的漫漫探索之路。
在《日常對話》這部紀錄片在國際上的獲獎也使得黃惠偵被帶到了眾人的眼前,大家在了解到她的背景后,無一不驚嘆于這位影像藝術工作者竟擁有著如此堅韌而強大的能量。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是黃惠偵通過十年的日常對話,一點點與自己的母親溝通,去了解母親。黃惠偵將這些年來珍貴的對話一一用鏡頭記錄了下來,最終呈現(xiàn)成一部完整的影像。在筆者眼中,這部具有“如呼吸般的滲透力”的紀錄片更像是黃惠偵寫給母親的情書。她的母親無疑是不幸的,在一段令人扼腕嘆息的婚姻中她還擁有了兩個女兒,但與她們的感情素來也十分疏離。通過影像鏡頭中的對話,黃惠偵與在家從不善言辭的母親終于打破沉默,正視共同經(jīng)歷的苦難,詰問繁難的親情。
人性的脆弱與復雜會讓情感不堪一擊,因為所有的情感都不是板上釘釘?shù)模夹枰\氣和努力,哪怕是看似理所當然的血脈親情。影片最后那一幕母女之間的餐桌對話更是以殘酷、真實、赤裸的方式撕開縈繞在她們其中幾十年的所有傷痕。
黃惠偵在拍攝時清空了所有工作人員,僅僅架設了三部攝影機,去捕捉她們母女二人的所有特寫鏡頭。母女二人面對面地坐在餐桌的兩個側面,坐在完全碰觸不到對方的距離。面對著女兒一句句的肺腑之言,雖然母親大部分的時間保持綿長的沉默,低垂著雙眼玩著腳趾,可是她自始至終并未逃離,就像面對著曾給無數(shù)次給予她痛苦與矛盾的人生一樣。在黃惠偵的影像里,筆者看到了人性的本源和最自然的個性表達。從自己原生的本能和靈感中獲得龐大的能量,柔情繾綣卻又能拔山扛鼎。
與上面兩位未曾受過藝術教育的影像藝術家不同,畢業(yè)于正統(tǒng)藝術院校的阿根廷女孩阿瑪利亞·烏爾曼(Amalia Ulman)憑借其在Instagram所上傳的“社交媒體”作品《卓越和完美》一舉成名。
雖然阿瑪利亞·烏爾曼的成名伴隨著不少爭議的漩渦,有不少人認為她的《卓越和完美》只是一場低俗的個人炒作,但毫無疑問是她的影像作品成功地引起了大眾對社交網(wǎng)絡與虛妄人性的深思。
在作品《卓越與完美》中,阿瑪利亞·烏爾曼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在自己的Instagram賬號中發(fā)布了近兩百張照片,照片中包含了名牌鞋包、精致餐飲、美元鈔票、整形手術、心靈雞湯、健身瑜伽等一系列不同的網(wǎng)絡流行內容,因而她在線上成功地扮演了來自小城市天真明媚的“可愛女孩”沉淪于大都市紙醉金迷的“糖寶”,以及最后幡然醒悟回歸自然的“生活女神”三個不同階段的年輕女孩。積極的想象能鼓勵人們思考、創(chuàng)造和前進。
阿瑪利亞·烏爾曼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影像藝術的全新創(chuàng)作方式,她用自己的作品昭告出了人們那些看似隨意的自拍,其實“心機”獨具,繼而深刻地揭露出了現(xiàn)代社交網(wǎng)絡里不少人善于偽裝自我的現(xiàn)實。他們向往著一些與現(xiàn)實生活存在一定距離的更高階級,于是只能在虛擬的世界里,通過對自我層層偽裝來構造出一個是自己又并非是自己的身份。社交媒體本就是一種看與被看的新型經(jīng)濟,而《卓越與完美》在我眼中更像是阿瑪利亞·烏爾曼富有勇氣且極具挑戰(zhàn)的一次大膽嘗試。她在通過Instagram上進行大眾意識中典型角色的扮演,深刻地揭露了在后網(wǎng)絡時代,人們在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職業(yè)生活與私生活中的反差與矛盾,也出色地暴露出了沉浸于虛擬社會身份人們的可笑與荒誕。
三、結語
20世紀法國著名的藝術家讓·杜布菲曾說:“藝術應該是一般大眾所共享的?!奔偃粽f傳統(tǒng)藝術一直想要去重申的是美學與視覺表現(xiàn)的話,那么在我看來影像藝術則更看重形式、語言。更重要的是,影像藝術作品自始至終對公眾都是抱有開放性的態(tài)度,藝術家自發(fā)性的創(chuàng)作使其藝術語言由靜態(tài)客體轉變?yōu)閯討B(tài)、由沉思性接受轉變?yōu)橹鲃訁⑴c。它的出現(xiàn)不僅是百年來時代的變革,更多地是去強調于人類的心靈沖動與自我感悟。
強調自發(fā)性給也是影像藝術蓬勃發(fā)展的關鍵。優(yōu)秀的影像藝術的創(chuàng)作應該是一個不斷革新的過程,在反對長期以來的藝術臨摹技法、反控制與壓抑的同時,更多地創(chuàng)造出大腦皮層激勵下的奇妙產(chǎn)物。
個人的觀察、思考的維度、創(chuàng)意與表現(xiàn),是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所具備的關鍵條件,從而使得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對藝術的原始創(chuàng)作欲望轉化為強有力的張力,并在作品中完美釋放。
參考文獻:
[1]顧錚.世界當代攝影家告白[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2][英]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
[3][美]佐亞·科庫爾,梁碩思.1985年以來的當代藝術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