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95—1945期間,日本人占據臺灣,開始于島內設立學校,企圖以西式教育為主要內容,建立中國臺灣學校教育系統(tǒng)。自此之后,西方音樂教育體系進入中國臺灣音樂教育系統(tǒng),且與民間的教會音樂教育形成相輔相成的局面,為合唱在中國臺灣的發(fā)展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中國臺灣;日本;合唱;西式音樂;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7-0001-03
一、西式音樂進入學校教育
早期教會音樂傳入中國臺灣,其受眾對象僅限于信仰基督宗教的中國臺灣居民,且以臺灣少數民族為主。直到清末基督教再傳中國臺灣之后,轉而擴展到中國臺灣的漢人和閩南人。此時,教會也開始在中國臺灣開辦學校及神學院等,開啟了中國臺灣近代學校教育的先河。然而,“清末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的中國臺灣在學校音樂教育和樂歌編創(chuàng)等方面基本是直接沿用日本經驗?!盵1]西式音樂教育正式進入學校教育之中,是從日本人在中國臺灣設立各級學校開始的。
日本人占據中國臺灣之后,教育成為推行奴化政策的重要領域之一。他們在島上建立眾多的學校,對島上居民推行同化政策。當時,伊澤修二擔任日本在中國臺灣設立總督府的第一任學務部長,他規(guī)劃的日本學校教育以西式教育為基礎,音樂課程的設置也采用西方音樂教育為藍本,十分強調“歌唱”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日本人對中國臺灣施行的音樂教育也以“歌唱”為首要內容。當時,日本人之所以以西式音樂作為日本國民音樂教育的基本方針,是基于當時日本國內對于西方音樂觀念以及看法的改變。
明治初期,日本基本上是仿效法國和荷蘭的教育制度、學制與教育課程。明治二年(1869年),日本有了現代編制的第一個西歐式的銅管樂隊,為演奏軍樂而引進西式樂器,這成為日本接觸西式音樂的開端。[2]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西洋音樂開始普及,日本政府頒布了歷史上第一部全國統(tǒng)一的教育改革法令《學制》,其中規(guī)定“小學的音樂課程教唱歌,中學音樂課程教樂器彈奏”。[3]從而把音樂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提到議事日程。但由于教師和教材匱乏等因素,小學“唱歌”和中學的“奏樂”都被定為可以“暫缺”的教育科目,并沒有得到真正地實施。[4]明治十二年(1879年),日本文部省設立專門的音樂教育調研機構“音樂取調掛”,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音樂教育,編寫教材,培訓音樂師資,推進近代化的學校音樂教育。在這一時期,伊澤修二前往美國學習音樂,回國后編寫了《小學唱歌集》,推進學校音樂教育的實施,從而讓日本近代音樂教育真正步人正軌。1880年,美國音樂教育家梅森應邀擔任“音樂調研所”的音樂教師,為日本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教材編寫和師資培養(yǎng)做出了貢獻。當時,伊澤修二與梅遜進行的有關音樂方面的調查和研究,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折中的東西方新音樂”,也就是要將西方音樂與日本傳統(tǒng)音樂進行折中,譜寫最適合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的音樂,便于國民接受和學習??傊毡镜某杞逃詣?chuàng)立之初直到20世紀初葉,歷經三十多年之后,作為學校教唱的唱歌教材應運而生的學堂歌曲隨著教育的普及而遍及日本全國,為日本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由上可知,日本推行的西式音樂從明治二年(1869年)開始發(fā)展,直到中國臺灣割讓日本的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已有近30年的歷史。而日本殖民中國臺灣時期,確立日本國內音樂教育西化的伊澤修二,正是日本人在中國臺灣建立學校、推廣教育的領導者。所以,當時在中國臺灣施行的音樂教育也是以“唱歌”開始的,其音樂教育內容也以西方音樂為本。但是,這一時期中國臺灣民眾所接受的西式音樂,是已經經過折中日化之后的西式音樂。正是這樣日化的西式音樂教育,對后來所有中國臺灣的音樂及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殖時期的中國臺灣音樂教育,雖然以“唱歌”為首要內容,并且也促進了與唱歌有關的教學方法的快速發(fā)展。但根據公學師范部乙科課程表中規(guī)定的授課內容“單音唱歌、樂理、樂器使用法”[5]可以推斷:當時音樂課程中所說的“唱歌”應該是“單音唱歌”,大多數學堂歌曲也都是比較容易唱的單聲部齊唱歌曲,常用簧風琴或鋼琴配上簡單的伴奏,以學生集體歌唱為主要方式,而并非今日所說的多聲部合唱的形式??梢?,日殖時期中國臺灣學校音樂教育中所培養(yǎng)的歌唱人才,仍是以“獨唱”為主。當時在日本留學的中國臺灣音樂家中,也沒有專門學習“合唱”和“合唱指揮”的人才,這也與當時日本提倡的日本化的西方音樂有關。雖然日殖時期中國臺灣的學校音樂教育沒有涉及合唱領域,但其音樂課程中對“唱歌”教育的重視,也給中國臺灣推行以歌唱為主的普及性音樂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日本人在中國臺灣施行的教育政策是以便于殖民統(tǒng)治、奴化人民為目的。所以,并不鼓勵中國臺灣留學生接受日本之外的高等教育。當時,前往日本留學學習音樂的中國臺灣學生,在學成返回中國臺灣后,成為中國臺灣初期音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教會對西式音樂的推廣
清領中國臺灣時期,外國基督教傳教士便已在中國臺灣設立許多教會及教會學校推廣音樂教育,從而給中國臺灣的民間音樂增添了一些西式音樂的元素。中國臺灣人民最早所接觸的西式音樂就是從基督教會傳入的教會音樂。而到了日本殖民時期,中國臺灣的教會也利用日本人在中國臺灣所設立的許多教育機構來培育音樂人才,組織圣歌團,在戰(zhàn)時傳遞基督教文化。因而,對日殖時期的中國臺灣音樂教育而言,日本人開辦的學校音樂教育與當時民間教會的音樂及音樂教育,呈現相輔相成的狀態(tài)。
在日本殖民前期,在島上實行所謂宗教自由政策,未對在臺宣教的外籍傳教士加以限制。所以,中國臺灣南北部的長老教會系統(tǒng)仍努力組織唱詩班,創(chuàng)建教會學校。當時,“圣樂”仍然是整個禮拜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會學校中對于音樂教育相當重視。
為了吸引會眾,教會中的圣詩音樂還會以本地的歌謠配曲。如《上帝創(chuàng)造天與地》與《咱人性命無定著》便采用平埔族的曲調譜成。日殖中國臺灣期間,教會中所用的圣詩幾乎全都仰賴外國宣傳教士帶來的西方教會曲目,以及之前提到大陸閩南地區(qū)的《養(yǎng)心神詩》,還有一些供主日學所唱的《孩童詩》等。至1900年,甘為霖牧師以《養(yǎng)心神詩》為藍本,編制《圣詩歌》,歌詞以羅馬拼音記載,是當時“臺南腔”的發(fā)音,但沒有曲譜。由此推斷,由清朝至日殖時期的圣歌沒有采用任何記譜方式,會眾以聽唱或模唱為主的方式學唱。此外,1926年,宋忠堅等編著的192首的《圣詩》,是羅馬字與五線譜琴譜版,并以首調唱名法的唱名標注。1932年,明有德牧師等重新編輯《圣詩》,是從日本《贊美歌》及其他歐美圣詩中選出一百余首,并加入一些中國臺灣本地人及傳教士最早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最終于1936年出版試用版347首的《圣詩》等。
此外,教會創(chuàng)辦的學校是基督教特別是新教傳教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清治時期,南北長老會就很注重學校的創(chuàng)辦,到了日本殖民時期,長老教會在中國臺灣繼續(xù)創(chuàng)辦各種小學、中學、神學、主日學等教會教育機構。如,1896年成立“婦女圣經學?!钡?。日本殖民之初,殖民政府對臺采取宗教自由政策,沒有干涉島內開辦的這些教會,為教會學校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當時中國臺灣南部的各教會學校,非常重視音樂教育,這些學校都建有合唱團體,并且在禮拜時共同組成合唱詩班。日本殖民之初,學校音樂教育開始萌芽之時,教會學校中的學生已經有能力組織程度相當好的合唱團。與此同時,日本政府所開辦的學校教育中,雖然也都開設“唱歌”課程,但因創(chuàng)辦時間較短,在唱歌教學方面不如已經在中國臺灣發(fā)展了二十多年的教會學校。所以,當時的合唱歌曲都是由教會學校提供的。代表中國臺灣此時合唱最高水平的是“臺南太平境”和“東門教會”的圣歌隊?!?927年,東門教會成立圣歌隊,當時稱為‘EGC 贊美團’。該團從長榮中學、長榮女中挑選音樂成績良好的中學生組成,女校長吳瓅志(J.W.Galf)擔任指揮,每星期五下午練唱兩小時。這是南部教會中首創(chuàng)而在當時團員最多的圣歌隊,特別在主日禮拜時領導一般會眾唱圣詩有良好的效果?!盵6]1927年,吳威廉牧師娘到臺南神學院執(zhí)教,促進了中國臺灣南部合唱音樂的快速發(fā)展。
在北部加拿大長老會系統(tǒng)中,教會學校對于訓練歌唱的方式已有自己的一套體系。馬偕牧師來臺傳教時,大力提倡以圣詩吟唱的方式傳布教義,在教會中設有唱詩班以及學童圣歌隊,并且在淡水建立了牛津學堂(為中國臺灣神學院前身)、淡水女學堂等等,都開設音樂課程。如在淡水女學堂中:“對女人所教的課,是讀書、寫字、唱歌、圣經的歷史及地理、圣經的問答。”[7]同樣的,牛津學堂中也一直相當重視對學生歌唱的訓練,甚至在文獻中還留有如何訓練學生唱歌的詳細記載。
除了上述南北兩大教會系統(tǒng)外,中國臺灣中部也在彰化長老教會李君重先生的推動下成立圣歌隊。除了指導教會詩班排練之外,李君重先生還擔任臺中圣樂合唱團(YMCA)、彰化兒童合唱團、彰化縣教師合唱團以及中部學校大專合唱團指導老師。在他的努力推動下,中國臺灣中部的音樂活動也蓬勃開展。在這一時期中國臺灣地區(qū)成立的合唱團主要有:1911年,由吳威廉牧師娘組建,以淡水中學學生為團員的中國臺灣最早的學校合唱團“淡水中學詩班”;1919年,由陳清忠先生組建,淡水中學及臺北神學院的學生組成的中國臺灣第一個男生合唱團“Glee Club”;1942年,由李金土組成的中國臺灣第一個民間合唱團“明星混聲合唱團”;1942年,由陳泗治組建的“三一合唱團”;1943年,由呂泉生組建的以演唱中國臺灣民謠為主的“厚生男聲合唱團”等等……直至1944年,美國空襲中國臺灣,島內居民紛紛撤離避難,中國臺灣合唱音樂的發(fā)展因此中斷。
結 語
總之,1895—1945期間,在日殖中國臺灣前期,教會在島內蓬勃發(fā)展,教會音樂活動及音樂教育十分活躍。且教會所開展的各種音樂活動中,都以合唱音樂為主,從而為中國臺灣民眾提供了接觸西方音樂的渠道。此外,“合唱”這一新型態(tài)的音樂,無需專業(yè)演唱技能即可參與,易于為中國臺灣民眾所接受。正因如此,雖然當時音樂表演團體為數不多,但由于廣大人士的努力推廣,中國臺灣合唱音樂發(fā)展快速,惠及面很廣。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在島內推行西化的音樂教育,并將“唱歌”作為主要內容。在官方與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當時的中國臺灣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接受了西方音樂及音樂教育,從而為1941年以后中國臺灣合唱音樂的發(fā)展奠定基礎,也奠定了西方音樂及音樂教育在中國臺灣的基礎性地位。自此之后,中國臺灣西化的音樂及音樂教育快速發(fā)展。日殖中國臺灣后期,在皇民化運動的影響下,中國臺灣教會發(fā)展一度受阻,但因西式音樂教育普及化程度很高,且教會學校在中國臺灣開辦已有三十多年的深厚影響,所以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合唱風氣沒有受到太多的阻滯。國民政府接管中國臺灣之后,各種教會性質的學校被納入國民政府教育體制之中,其所附屬的各種音樂科系,也都成為后來中國臺灣音樂人才培育的重鎮(zhèn)。
注釋:
[1]馮長春.明治時期日本音樂文化變遷對清末中國音樂文化的影響[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3):65.
[2]羅傳開.中國日本近現代音樂史上的平行現象(序論)——歷史性的變容[J].音樂研究,1987(06):26.
[3][4]林能杰.二十世紀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34.
[5]楊麗仙.臺灣西洋音樂史綱[M].臺北:臺北橄欖文教基金會出版,1986:112.
[6][7]洪善下.合唱文化對臺灣音樂價值及社群認同的建構[D].中國臺灣成功大學,2005:22—23.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