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十大傳統(tǒng)名曲——《春江花月夜》,曲譜最早見于1860年,已有將近160年的歷史,經(jīng)不同的流派發(fā)展后分支出許多同根同源的作品,其中流傳較為廣泛的兩個樂曲版本分別為浦東派的《夕陽簫鼓》與平湖派的《潯陽琵琶》。兩個流派的演繹雖各有千秋,但主題材料卻大致相同。在本文中,我們將從琵琶不同流派特有的樂曲結(jié)構(gòu)、曲譜以及技法等方面分析樂曲,為大家解析兩個流派如何用不同的藝術風格,共同演繹出“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景。
[關鍵詞]十大名曲;骨干譜;浦東派;平湖派;版本對比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4-0053-02
[收稿日期]2019-12-02
[作者簡介]景雨薇(1995— ),女,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福州 350108)
《春江花月夜》作為較有代表性的一首琵琶文曲,具有韻味悠長、樂曲柔和的特點,是中國十大名曲之一,又名《潯陽月夜》《夕陽簫鼓》等。曲譜最早見于《閑敘幽音》(鞠士林琵琶譜1860年),全曲分為七段,無分段標題;后又見于1875年吳畹卿的抄本,也無分段標題;直到1898年陳子敬的《琵琶譜傳抄本》中才有分段標題的出現(xiàn),也為七段;在李芳園1895年的《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被稱為《潯陽琵琶》,擴充至十段,并注明各段標題[1]。從上述對樂曲《春江花月夜》不同版本的溯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我們常用到的流傳最為廣泛的樂譜版本,全部都是圍繞同一個骨干音式曲譜《閑敘幽音》來展開的,也可以稱《閑敘幽音》為“骨干譜”。
“骨干譜”的概念最早由中央音樂學院的張伯瑜老師首次提出,“所謂骨干音式的記譜系統(tǒng),特征是只記錄樂曲的骨干音,在演奏的過程中完成對樂曲的整體創(chuàng)造”。故而“骨干音”式的東方音樂體系,造就了各具不同特色的音樂流派,各流派在演繹樂曲的時候,演奏家們除了依據(jù)自身喜好及習慣對樂曲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處理,其所處的樂派具有的共性特征也會使樂曲產(chǎn)生不同的視聽效果。琵琶藝術主要可分為五大流派,分別是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汪派和崇明派,其中平湖派與浦東派是兩個較有影響力的琵琶流派,古曲《春江花月夜》在兩派均有傳譜。
一、樂曲段落結(jié)構(gòu)及小標題異同
在文章開篇中我們提到過,樂曲最早見于《閑敘幽音》(鞠士林琵琶譜1860年),全曲分為七段,在當時并無分段標題,之后在時間的推移下演變出了不同的版本,不僅有了小標題,并且在對樂曲的段落劃分上也不盡相同。
《潯陽琵琶》與《夕陽簫鼓》的共同點在于其音樂的框架和結(jié)構(gòu)都是基本相同的,是一脈相承的,并且在結(jié)構(gòu)上都采用了魚咬尾式的連接方式。兩曲結(jié)構(gòu)上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四點:1.《潯陽琵琶》樂曲分段為十段,起板之后每一段都遵循了同頭異尾的原則,曲風細膩,結(jié)構(gòu)也十分方整,并且突破了以往不常用小指的局限。林石城編撰整理的《夕陽簫鼓》全篇共可分為八個段落,從樂曲結(jié)構(gòu)上來看,它將李芳園版《潯陽》的第一段【夕陽簫鼓】與第二段【花蕊散回風】進行了整編合二為一,段落二【卻月】與【關山臨卻月】、段落三【臨水】與【臨江晚眺】、段落四【登山】與【巫峽千尋】、段落五【嘯嚷】與【簫聲紅樹里】及【漁舟唱晚】均為相似材料構(gòu)成,最后將【歸舟】放至第七段后依據(jù)原始動機補充尾聲。2.在定弦方面,平湖派選擇了D大調(diào)So,Do,Re,So的定弦方式,而浦東派則選用了G大調(diào)Re,So,La,Re的定弦。3.從整體布局來看,《夕陽》各段落之間的對應結(jié)構(gòu)與《潯陽》主題材料的順序框架不盡相同。4.開篇提到兩個樂譜都是由同一“骨干譜”演變而來,但是經(jīng)過音樂家以及流派有特點的演奏技法潤色之后有了不同的風格?!稘£枴芬硬糠衷诼犛X效果上是由兩個動機音引出的主題,《夕陽》卻將引子開篇部分處理成了三個音,雖然依舊是前短后長的結(jié)構(gòu),但是在聽覺感官上會更加密集,樂曲快結(jié)束時沒有選擇【歸舟】段作為結(jié)尾,而是另起了一段尾聲,將引子里的部分材料加以變化,又重復了一遍,與開頭相呼應,營造出頭尾相連的效果。
二、演奏技法的異同
兩曲在技法中,左手共同運用了推、拉、吟、揉、打音、帶音、上滑音,右手運用了彈挑、雙彈、分弦、長輪、挑輪等技法,但在特殊技法上的使用上略有不同。
(一)技法運用曲風之不同
李芳園版《潯陽琵琶》,遵循了平湖派一貫的優(yōu)美細膩的曲風,體現(xiàn)在演奏上則是左右手相互配合,左手負責吟揉、打弦(用不壓弦的手指撥動琴弦獲得特殊音色效果,音色較虛),右手彈挑音色較實,兩兩結(jié)合后產(chǎn)生了虛實結(jié)合的特殊效果,并在多處使用了具有平湖派特色的“掛線輪”,也就是右手自上而下,由弱至強地輪出,使得聽覺效果上音色更為流暢與多變。
林石城版《夕陽簫鼓》,特殊技法的運用更加豐富,不僅在開篇就與眾不同地使用了滾奏手法,并且在整曲中大量使用臨掛手法,擬態(tài)潺潺的流水,在推拉音時右手也做了細微的變化,將演奏區(qū)域向上方品位方向移動,在這個位置所彈出來的聲音較之常用普通彈奏,音色不是那么洪亮但聽起來更為空靈,一強一弱的彈挑別具特色,豐富的特殊技法使得樂曲在聽覺上“氣勢恢宏,有剛有柔”。
(二)兩派樂曲處理之不同
《夕陽簫鼓》第一段回風段落中,著重描寫鼓的聲音,形象地表現(xiàn)了江邊鐘樓里響著的鼓聲,展示出風清月明的景色,以引發(fā)全曲[2]。彈挑的顆粒性較強,用輪指來延長余音,達到綿延不斷的聽覺效果,仿佛海上一浪接著一浪,右手在使用輪指技法時會挪動右手的手臂,向上向下,這樣出來的聲音效果會有層次感,仿佛是照應海上生明月一般,營造出了月亮被風吹來的云朵遮擋,時有時無朦朦朧朧之景?!稘£柵谩飞宓谝欢危M“鼓聲”的形態(tài),節(jié)奏為前短后長的逆分型節(jié)拍,重音均在第一拍,仿佛擊鼓聲響和其回聲融為一體造成的特殊音響效果,兩拍的逆分型音型結(jié)束后,節(jié)奏趨于穩(wěn)定。當進入第二段輪指技法模仿的簫聲時,左手摁弦的同時重音拍要在余音尚未結(jié)束之時向外拉弦,這個演奏方式是為了模仿吹簫的基本技法“疊音”(在第二個同度音的上方二度音孔用手指急速地開接一下,使這兩個音有一種重疊的感覺,叫作疊音)。對于彈撥樂來講,模仿拉弦抑或是吹管樂器是一件較有難度的事情,所以模仿吹簫時,右手在下方運用輪指技法時要把握好聲音的間隔及演奏的力度同一,聲音流暢而飽滿,方可模仿出簫聲的神韻來。
李芳園版本的【關山臨卻月】與【臨江晚眺】段落,相較于浦東派《夕陽簫鼓》中的【卻月】、【臨水】兩段,更喜歡用樸素的技法來表現(xiàn)“山水”,《夕陽簫鼓》當中的【卻月】【臨水】段更喜歡用豐富的技法來展現(xiàn)水,兩段音樂重點以“水”為描述對象,均體現(xiàn)出了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法則。水在中國的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的發(fā)展進程中,均有大量著述,如儒家思想中的“智者樂水”、道家提及的自然界的“水”的處世哲理,“上善若水”等等。中國文人雅士都善于從美術、音樂的實踐與欣賞過程中反觀自心,修身、養(yǎng)性。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將“水”的自然屬性融入了人的社會屬性,是哲學思想進一步物化的源頭,“水”的題材為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培養(yǎng)了最直接的靈感[3]。琵琶演奏中想要用音樂擬態(tài)出水的“流動性”,就要通過左右手的配合,以及推拉吟揉等技法來實現(xiàn)。中國樂器多為絲竹,木是在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中屬最親近人的一種元素,而絲弦延展性較強,發(fā)音近似人聲,尤以絲弦樂器更為接近。用這樣的材料組合構(gòu)成的樂器不僅可以演奏出自然的旋律,并且在推拉吟揉方面更具天賦和特色,演奏時自然余音繚繞,韻味深遠。
【登山】【嘯嚷】段,相較于平湖派,浦東派更加遵循傳統(tǒng),右手技法處理較為單一,但浦東派《夕陽簫鼓》【登山】段與平湖派《潯陽琵琶》【烏峽千尋】段落有異曲同工之處,那便是二者均在低音聲部,但在第一個音的演奏上,林石城用最基本最傳統(tǒng)的指法“彈”,在技法處理中更為遵循傳統(tǒng),同時也體現(xiàn)出浦東派對文曲處理時沉靜細膩的特點[4]?!就硖鳌慷无D(zhuǎn)長輪后,林石城用“彈挑”并加入小拉弦的演奏方式,使得音色清脆、明亮而又有顆粒性。尾聲采用了首段材料,每一個樂句都與上一句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音樂更有流動性,最后結(jié)束在三個晶瑩剔透的泛音上,此時無聲勝有聲。
結(jié) 語
本文用來分析浦東派與平湖派在演繹《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譜例,分別為平湖派演奏家李芳園版本的《潯陽琵琶》以及浦東派以林石城為代表整理的《夕陽簫鼓》。平湖派源于江南琵琶世家,以李芳園整理編撰《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新譜》為立派之基礎,曲風上偏向于“只求淡遠、不尚鏗鏘”的風格,極具江南文人氣息。浦東派以鞠士林為創(chuàng)立者,代表曲譜為《養(yǎng)正軒琵琶譜》,曲風有著“氣勢宏偉壯闊”之稱,其第六代傳人林石城更是琵琶泰斗,他整理的《夕陽簫鼓》曲風沉靜細膩,演奏時剛?cè)岵?,極具浦東派的特點。兩個流派的版本雖然各有千秋,但主題材料卻大致相同,但是在對相同“骨干譜”的處理下,卻有了不一樣的發(fā)展進程和特點。在琵琶藝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在演奏作品的時候,也要多方位考慮,不僅要在構(gòu)思、立意、技法和布局上考慮,還應當結(jié)合當代人的人生體驗,再加上琵琶傳統(tǒng)風格及當代演奏技巧,經(jīng)過自身的理解后去演奏作品,方能詮釋出具有特色的樂曲。
注釋:
[1]劉赫男.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從《夕陽簫鼓》《潯陽琵琶》到《春江花月夜》[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4(04):27—28.
[2]馬靜鳳.琵琶曲中三種“鼓聲”的意境表現(xiàn)及技巧運用[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4):158—159.
[3]石 秦.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水”題材作品之探究——以《夕陽簫鼓》《平湖秋月》為例[J].音樂創(chuàng)作,2018(11):83—85.
[4]王 滋.琵琶曲《夕陽簫鼓》演奏版本比較[D].武漢音樂學院,2014.
(責任編輯:崔曉光)當代音樂·2020年第4期張一倬: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以河南豫劇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