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日益進步,使得我國愈加重視文化層面的建設,不僅開始關注音樂藝術發(fā)展,而且加大對一些國內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研究,提高對音樂作品的全面鑒賞力。其中欣德米特是較為著名的音樂家,從他的創(chuàng)作經歷來看,其不但獨自完成作曲,還涉及一些演奏以及指揮等,他在德國乃至世界樂壇都有一定地位。而《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應該是欣德米特最具特色的作品,擁有比較高的藝術價值,通過對該音樂作品的研究,可以讓聽眾認識以及了解欣德米特,推動音樂事業(yè)發(fā)展。
[關鍵詞]欣德米特;交響變奏曲;音樂作品
[中圖分類號]J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4-0085-02
[收稿日期]2019-12-10
[作者簡介]王 珊(1977— ),女,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蘭州 730000)
欣德米特在德國音樂史上具有一定聲望,他十分有才華,在很多領域都有所體現(xiàn),他不僅涉足過演奏以及作曲,還親自指揮以及教學,其一生創(chuàng)作眾多優(yōu)秀作品,并且音樂風格各不相同,下面從幾個方面對《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進行分析,從而深刻了解欣德米特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對他的作品有更深層的理解,提升欣賞水平。
一、欣德米特各階段的音樂風格概述
從欣德米特的作品風格來看,可以把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在第一階段,主要是從1895年到1923年[1]。欣德米特從小就表現(xiàn)出對于音樂的熱愛,并且9歲跟隨當?shù)氐奶崆俳處煂W習小提琴,一直到1912年,他才開始接受作曲方面的學習,同時接觸到一些其他樂器,主要包括鋼琴以及單簧管。伴隨他的技藝逐漸成熟,開始在樂團擔任小提琴師,并且在樂團有一定地位,深受人們喜愛。從欣德米特早期的一些音樂作品來看,主要處于探索階段,受到勛伯格“十二音體系”的影響,在這段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一些歌劇,例如《謀殺,女人的希望》,這些歌劇都具有反浪漫主義特點,欣德米特在演出這一歌劇時,曾經產生一定轟動,但伴隨其他音樂風格的產生,使得人們逐漸忘記這些歌劇。
其次,第二階段,主要是指1923年到1946年這段時期。欣德米特開始專心研究作曲,并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音樂理論,對當時音樂教育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2]。在這一時期,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更加注重人內心的感受,強調內心世界,直到1934年,他終于創(chuàng)作出《畫家馬蒂斯》這一重要作品,但由于作品內容與當時德國政治環(huán)境不符,遭到德國納粹的阻撓,禁止演出這部作品,同時欣德米特也被迫離開德國。他輾轉多地,后來到了美國,并在美國開始定居,這時他的作品逐漸走向成熟,達到了創(chuàng)作巔峰,不僅內容較為深刻,而且形式較為新穎,既有古典主義的莊嚴,又有新時期的和諧與均衡,因此成為二十世紀比較重要的作曲家,他創(chuàng)作出眾多享譽世界的名曲,其中就包括《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
最后,第三階段,主要是從1946年一直到1963年,這段時期他主要是接受各國學校邀請,進行訪問教學,其中主要作品有《寧靜交響曲》。
二、《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的音樂風格分析
(一)作品主題
主題應該是交響曲的主要靈魂,對于交響曲來說,如果缺少主題,將很難吸引聽眾對其進行欣賞,其中主題類型不同,也會造成音樂風格有所不同,眾所周知,交響樂主要是由多樂章構成的,在不同樂章中,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主題,例如激昂或者悲憤等,但恰恰是不同樣式的主題風格構成了交響樂。所以,在對《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進行研究時,欣德米特主要是選取四首韋伯比較突出的作品,并把其作為各個樂章的主題[3],由于這些作品在風格方面各不相同,所以,欣德米特結合自己的感受進行創(chuàng)作,譜寫出一些新的音樂風格,其不但為交響樂增添了某種新穎樣式,還使作品主題風格較為多樣化。
在本首交響樂中,主題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其一,匈牙利風格。在整個歐洲音樂史上,匈牙利風格一直流傳至今,不僅很多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都把其寫到自己的音樂作品中,還使音樂風格樣式日益豐富。從《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來看,在第一樂章中,主題素材主要是選取韋伯某部鋼琴作品,其中韋伯對該首作品的標題命名為匈牙利風格。由于匈牙利風格包含一定特點,不但調式主要采用小調式,而且常用切分音,其中第一樂章主要包括12個小節(jié),能夠從這些小節(jié)中顯現(xiàn)出匈牙利風格。以切分音節(jié)奏型為例進行分析,樂曲前三小節(jié)主要是引子部分,其中伴奏音型為主要內容,在演奏時,會運用中提琴、大提琴以及弦貝等,在這部分的演奏中,弦貝是主持續(xù)音,而其他兩種樂器主要配合弦貝,這樣既對調性進行一定明確,還展現(xiàn)了交響曲的特色。其二,中國風格。從整個西方音樂發(fā)展歷史來看,中國音樂風格在很多交響樂中都有所體現(xiàn),但作為一個單獨樂章產生的作品數(shù)量較少。欣德米特具有獨特性,他選取《圖蘭朵》中展現(xiàn)中國風格的一些主題句,并把其運用在第二樂章,成為變奏主題,不但使這部交響樂展現(xiàn)出東方特色,還具有某種地域風情,豐富了作品樣式。
(二)作品和聲
相比傳統(tǒng)和聲來說,欣德米特進行創(chuàng)新,他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創(chuàng)建了欣式理論,其中和聲理論是其最為核心的內容,欣德米特不但對傳統(tǒng)和聲理論進行摒棄,認為和弦不需要完全用三度疊置,還認為和弦不需要進行轉位,這種新的見解與很多傳統(tǒng)理論都是相違背的,但也恰恰體現(xiàn)了欣德米特的獨特思想,而他的這種和聲理論思想在作品中得到一定體現(xiàn)。
首先,和弦緊張度。主要是指單個和弦出現(xiàn)不協(xié)和性,如果多個不協(xié)和出現(xiàn)緊張度較大現(xiàn)象,會使和弦有效連接,進而形成一定的和聲起伏?!俄f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第三樂章中有8個小節(jié)的和聲,其中包括6個小節(jié)和弦,而第一小節(jié)主要是以小三和弦引入,之后運用了五音和弦[4],不但使樂曲風格發(fā)生一定變化,開始變得緊張起來,還使調性發(fā)生一定改變。
其次,和聲起伏。由于和聲起伏形態(tài)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劃分成幾種類型:其一,漸變型。主要是以較協(xié)和音響為樂曲的起始,然后逐漸添加一些不協(xié)和因素,這樣會使緊張度有效增強,最終達到頂點,接著形態(tài)變化開始放緩,直至回到起始階段,其中在第二樂章中體現(xiàn)最為明顯,如從100至103小節(jié)。其二,保持型。主要指連續(xù)運用相同結構的和弦而逐漸形成某種和聲起伏形態(tài)。對于此種類型的和弦來說,其長度主要是在5個和弦以上,甚至可能更長,最長可以達到10多個小節(jié),其中和弦越長,越能夠很好地展現(xiàn)和聲穩(wěn)定性,該種類型在第一樂章中有著重要體現(xiàn),如從121一直到129小節(jié)。其三,突變型。主要指經過緊張度相對較差的一些協(xié)和和弦之后,演奏者有意識地運用一些緊張度比較大的和弦,并且與之形成對比,一方面可以使和聲起伏形態(tài)充滿戲劇性,演奏者在對其表演時更加張力,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從而打動聽眾。其中突變型主要體現(xiàn)在第二樂章,例如從225直到234小節(jié)。
(三)作品曲式
在上文也提到過交響樂往往有多個樂章,其中常見的主要是四個樂章,并且每個樂章表現(xiàn)力各不相同,使得曲式結構有很大差異,例如,第一樂章主要是交響樂的開始,在演奏時,經常會展現(xiàn)出豐富的表現(xiàn)力,所以,主要通過奏鳴曲式完成對交響樂的構建。在《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中,主要是借助匈牙利風格來展現(xiàn)交響樂的,不但使該首作品的情緒氛圍得以調動起來,使其具有較強感染力,而且為接下來的幾個樂章做了良好鋪墊。第二樂章主要是變奏曲式,往往包含有兩個主題,在本首作品中,第一主題主要是“圖蘭朵”,其中第二主題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爵士主題,其既展現(xiàn)了美國爵士風格,同時這種樣式的相互配合避免了曲式單一,在分別展現(xiàn)兩個主題的同時,還能使聽眾對主題結構以及風格有著清晰認知,從而起到相得益彰效果。另外,第三以及第四樂章主要運用復三部曲式,不但體現(xiàn)出交響曲結構宏大、復雜等特點,而且可以與前兩樂章形成鮮明對比。另外,由于曲式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對主題進行有效渲染,使其產生緊密聯(lián)系,另一方面使曲式風格變得多樣,在緊扣主題的同時,還使交響曲藝術價值得以顯著提升,具有深遠意義[5]。
(四)作品支聲手法及配器
首先,支聲手法更加關注兩個以上聲部進行音樂形象方面的表達,其主要是在織體形態(tài)方面有所不同,同時支聲重視“分”與“合”,也就是運用對比與統(tǒng)一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每個聲部之間既有結合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大多是以“合”開始,后來經過“分”的過程,然后回到“合”。以《圖蘭朵》為例進行分析,在第二樂章中,第一樂句主要是運用長笛進行獨奏,并且在演奏時,出現(xiàn)連續(xù)二分音符,也就是支聲聲部,不但起始與結束出現(xiàn)相互呼應,如單簧管與短笛相互配合,而且兩者無論是起始音還是結束音都完全一樣,既相互對立,又出現(xiàn)彼此迎合,從而交相呼應。其次,在配器方面,各個樂器應該融為一體,為音樂作品服務,不僅要展現(xiàn)出作品內容相互協(xié)調,還要使整體風格較為和諧,避免影響交響曲整體風格。例如,在第三樂章,演奏者為了展現(xiàn)出那種寧靜又安詳?shù)母杏X,于是在配器方面下了一定功夫,對配器認真挑選,選擇了大提琴以及單簧管等配器,一方面其音色比較接近,可以營造出和諧之感,另一方面各個樂器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這樣既能促使配器產生一定矛盾感,還能增強交響曲對聽眾的吸引力。
結 語
《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應該屬于欣德米特巔峰階段的代表作品,這一時期無論是他的理論還是技法都開始成熟,使得該作品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既體現(xiàn)出當時的時代背景,展現(xiàn)出新古典主義的音樂風格,而且具有非常高的音樂價值,至今仍值得當代人們對其欣賞與細細研究。
注釋:
[1]王匡一.保羅·欣德米特音樂作品分析——以《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為例[J].大舞臺,2015(05):141—142.
[2]顏 雯.保羅·欣德米特音樂作品分析——以《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為例[J].戲劇之家,2019(23):48—49.
[3]霍凡超.興德米特《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的和聲技法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7.
[4]萬 堃.塞扎爾·弗蘭克《交響變奏曲》的音樂特征及演奏分析[D].西安音樂學院,2015.
[5]李壯壯.試論弗蘭克鋼琴作品《交響變奏曲》的風格特征[J].北方音樂,2015,35(08):37—38.
(責任編輯:崔曉光)當代音樂·2020年第4期黃安迪:肖邦《g小調敘事曲》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