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雙基”是指音樂課程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這兩個方面,總稱為基礎教育?;A教育則是整體教育的基礎,教育之中的教育。1949年發(fā)展至今,我國教育建設取得巨大成果,但隨著時代變遷,多元文化的碰撞,原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教育模式逐漸顯現出跟不上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弊端。伴隨這一背景,國家進行教育改革,推行“素質教育”,使得基礎教育更加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美育的實施離不開基礎教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基礎教育。國家在不同時期頒布不同的課程標準,“雙基”應當強化還是淡化引發(fā)眾多思考,本文就“雙基”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地位進行思考與分析,擺正“雙基”的位置,使其在音樂教育中能發(fā)揮最大作用。
[關鍵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音樂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4-0035-02
[收稿日期]2019-12-05
[作者簡介]何 悠(1990— ),女,揚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揚州 225600)
“雙基”作為基礎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課堂教育中一直處于重視與不重視兩個極端的狀態(tài),是否淡化“雙基”為基礎音樂教育中廣泛討論。[1]無論是否淡化“雙基”,錯誤的認識必然會阻礙音樂基礎教育的發(fā)展水平。因此,對于“雙基”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加以分析,才能科學地、客觀地發(fā)揮“雙基”最大優(yōu)勢,才能使音樂基礎教育健康、良好地發(fā)展。[2]
一、音樂課程目標依據
從學生、社會、學科的需要三個角度分析。
(一)新中國成立前
1923年《新學制綱要》分別從學習者、學科知識、社會性角度考慮“雙基”問題。
1923年《新學制課程綱要初級中學音樂課程綱要》分別從學生、學科知識、德育角度去考慮“雙基”問題。
1929年《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小學音樂》從學生、學科、社會方面考慮“雙基”問題(學科知識偏難)。
1929年《初級中學音樂暫行課程標準》延續(xù)小學課程教材,增加發(fā)展學生興趣,但仍以學科知識為中心。
1932年《初級中學音樂課程標準》突出學科知識。
1941年《小學音樂課程標準》首次推行培養(yǎng)學生興趣為課程目標,強調音樂樂教功能,主題圍繞抗日戰(zhàn)爭。
1941年《六年制中學音樂課程標準草案》突出強調學科知識,因歷史背景因素,“人”被遮蔽,則忽略人性和人的感受,將學生作為學習機器,一味追求理論知識。
(二)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末
1950年8月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課程標準《小學音樂課程暫行標準》以學習學科知識與培養(yǎng)愛國情操為主。
1956年9月《中小學唱歌教學大綱》強調音樂技巧,政治性強,課程目標較局限,以學科知識為主。
1979年“文革”結束后發(fā)布的《全日制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依舊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1982年、1988年、1992年,基本順延1979年的音樂教學大綱思想。
20世紀的音樂課程學習目標來源以學科性和社會性為主,對于人的個性、創(chuàng)造力、音樂的美的體驗被壓制。
二、音樂課程目標取向
(一)普遍性目標取向
社會倫理道德目標是新中國成立前學校音樂課程目標普遍取向。服務于政治、經濟、文化的音樂課程目標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普遍取向。[3]以音樂的社會性為主。
(二)行為性目標取向
這一目標取向突出強調學科知識,通過學科知識觀察學生行為變化。行為性目標取向突出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服從于學科。課程的普遍性與行為目標取向都造成對“人”發(fā)展的剝奪。這種目標取向培養(yǎng)服務于社會的人,注重社會效率,忽視人的因素的發(fā)展,具有強烈的工具色彩。
三、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課程目標的人學考察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立培養(yǎng)“整體的人”的課程目標。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實驗稿)》提出“三維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新課程改革“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凸顯人本主義思想。這是對以往過于重視學科和社會性課程目標的一種糾正。[4]“過程與方法”體現出目標的“生成性”與“表現性”,兩者都注重人的內在要求以及學生主體性和自主性等多元性,尊重個體發(fā)展?!爸R與技能”降低以往的難度,融入相關歷史背景與文化,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
四、從審美角度看“雙基”在音樂課程中的地位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德全面發(fā)展,應當體現時代要求?!痹谒刭|教育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基礎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手段,此外,音樂課堂教學還應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以“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F行《課程標準》提出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興趣愛好為動力”這一思想居于中小學音樂教育理念首位,則是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重視音樂審美體驗,較之前“以雙基為核心”做出整改,不難看出,只以“雙基為核心”是不符合中小學生音樂課程要求的,也不符合對一個全面素養(yǎng)型人才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要求。[5]“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對學生的要求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音樂表現形式的情感和內涵,則是音樂的表現對象及其方式;第二部分,涉及音樂基本要素,及音樂表現手段。因此在音樂中對情感表達與技能方法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審美”則表現為“審”,首先學生要知道什么是美。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這是一個過程,從啟蒙到提升,審美能力的提高與時間是無法分開的,與音樂教育整個過程也無法分開,并非是單一地被動聆聽就可以達到,需要進行有規(guī)律的、扎實的“雙基”訓練,在訓練過程中使得學生逐漸形成審美觀念,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從而完成審美教育,這樣才能真正懂得欣賞音樂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即音樂的本質思想。
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我們不難見到“象聲”模仿,可理解為這是“直接對應”法中的一種聲音的模仿,比如在《春雨蒙蒙下》當中,歌詞“沙沙沙沙”則是對小雨的一種聲音的模仿;再比如在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中,用長笛代表小鳥鳴唱,低音雙簧管作為鴨子“嘎嘎”的聲音,由定音鼓代表獵人的槍聲;再比如二胡模仿鳥叫聲、馬蹄聲等,這些音樂形象與描繪對象的聲音特征在現實中都有密切聯系。
《大綱修訂稿》對“雙基”內容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并大幅度地降低了樂理、識譜知識及技能的難度,這樣有利于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現行的“雙基”部分沿用了專業(yè)音樂教育的模式,經過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所得,并不符合中小學音樂教學實際,對于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來說,實屬累贅。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音樂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表現在啟迪、激勵、喚醒、感染和凈化等效應上,學習音樂知識技能決不是學習音樂的終極目標,也不應該是音樂教學的終極目標,它是一個過程性目標。
對于“雙基”的淡化反思:由于“以雙基為核心”不符合中小學音樂審美要求,也不符合全面培養(yǎng)素質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新課標將“以雙基為核心”的理念轉變?yōu)椤耙砸魳穼徝罏楹诵摹?,這一理念符合音樂的自身規(guī)律,也符合音樂教育目標要求,但在實施過程中,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要求理解出現偏差,出現“淡化雙基”的情況,將“雙基”與音樂審美相對立,這樣反倒背離了音樂審美教育。
從《課程標準》發(fā)布之后近6年的實踐中,過分淡化“雙基”,甚至將“雙基”與音樂審美相對立,給音樂教學帶來極大不便。從音樂這門學科分析,脫離“雙基”,只強調音樂情感審美的體驗是不現實的,強調審美并非淡化“雙基”,否則音樂的課堂是很難具有音樂的靈魂。2006年7月發(fā)布的《中國音樂教育》強調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的正確理解,澄清了音樂學科,現行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tài)度”目標放在首位所造成的誤解。
“雙基”在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以“音樂審美”為目的,而“雙基”則是一種手段,不以“雙基”為核心,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依賴,審美通過“雙基”達到最終目的,審美無法離開“雙基”的支持,離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去談審美,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真正達到審美的目的,也無法讓學生從內心體驗到“美”,去領略音樂“美”的真正含義。
結 語
在基礎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隨著國家的發(fā)展,“雙基”招致如此激烈討論并非之前預料,而在今后音樂教育發(fā)展過程中,不論“雙基”的地位、內涵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它作為音樂基礎教育中重要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雙基”作為提高審美的一種重要手段,與素質教育緊密相連,而“雙基”的訓練是提升審美能力、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手段,對于“雙基”基礎的討論,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對“雙基”內容進行合理、系統的加工,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順應“以人為本”的需要。在音樂基礎教育中,審美才是目的,“雙基”是達到審美目的的一種手段,也是實現基礎音樂教育目的的一種手段,在基礎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注釋:
[1]蔡覺民.音樂教育過程的審美體驗模式[J].中國音樂教育,2002(07):3.
[2]王安國.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實踐中的若干問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3(01):2.
[3]廖家驊.讓音樂知識更好地為音樂審美服務[J].中國音樂教育,2002(09):2.
[4]宋 瑾.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改革[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04):6.
[5]王安國.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4(04):8.
(責任編輯:劉露心)當代音樂·2020年第4期姚松華: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