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莫扎特《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是單簧管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莫扎特唯一一部單簧管協(xié)奏曲,是他在彌留之際所譜寫的最后一首協(xié)奏曲。本文通過對莫扎特與《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背景的追溯,從研究該曲的演奏技巧出發(fā),力求更好地將作品進行展現(xiàn)。其中重點對呼吸的運用、連音技巧、吐音技巧以及指法技巧等進行探究,使演奏者可以更好地將作品演繹。
[關鍵詞]莫扎特;單簧管;作品背景;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0)04-0114-02
[收稿日期]2020-01-06
[作者簡介]周藝姣(1997— ),女,中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太原 030051)
沃爾夫?qū)ぐ數(shù)蠟跛埂つ厥枪诺渲髁x時期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他對單簧管從“假小號”過渡成一種真正獨立的樂器做出了重大貢獻。正是因為莫扎特與好友單簧管演奏家斯戴德勒的深厚友誼,才使得《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這部世界上最偉大的單簧管作品問世。莫扎特的作品充滿了古典主義時期的色彩,節(jié)奏嚴謹,旋律自然、流暢,反映了莫扎特真誠、單純的心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除此之外,這首作品將單簧管各個音域的音色表現(xiàn)得近乎完美,低音區(qū)域的深沉、穩(wěn)重,中音區(qū)域的神秘、憂郁以及高音區(qū)的明亮、清晰。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更多的音樂家、作曲家認識到單簧管音色的獨特魅力,為單簧管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簡介
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品眾多,共有作品600多首,創(chuàng)作作品體裁廣泛,幾乎涉及所有音樂領域。如交響曲、歌劇、各種樂器的協(xié)奏曲與室內(nèi)樂等,被譽為“音樂神童”。
莫扎特在欣賞一場曼海姆樂派的音樂會時,感受到了單簧管美妙的音色,并在給父親的信中這樣說道:“如果我們薩爾茨堡的樂隊里也有單簧管就好了!你真應該聽一聽這奇妙的樂隊。你想象不出樂隊里用了雙簧管、長笛和單簧管后的聲音有多美。我們要是能有這么一個樂隊該多好啊[1]!”而這時的單簧管還是被當作E調(diào)小號的代替品所出現(xiàn),并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獨立的樂器。
真正將單簧管從“假小號”中獨立出來的是莫扎特為單簧管宗匠安東·斯戴德勒(Anton Stadler)譜寫的《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正是因為莫扎特對單簧管音色的喜愛以及他對好友斯戴德勒單簧管演奏的欣賞,才使得這部偉大的作品誕生。而我們今天所見到的《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并不完全是莫扎特的版本,這是因為現(xiàn)在低音高音區(qū)域的連續(xù)跨越在當時的五鍵單簧管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流傳最廣的版本是:莫扎特去世后,斯戴德勒請了十二個月的長假在歐洲旅行。他在國外時,拿破侖戰(zhàn)爭爆發(fā),交通遭到了破壞,直到六年后,他才回到家鄉(xiāng)。這時,職位早已讓人占去,他只得另謀營生,就在這時他想到把協(xié)奏曲改編為現(xiàn)代單簧管樂譜[2]。
二、《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的演奏技巧
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獨特的演奏技巧,而莫扎特的這首《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也不例外。它充分表現(xiàn)了單簧管獨有的音色特點,運用了吐音、連音,以及指法技巧等搭配著演奏者不同的強弱對比、呼吸處理以及情感的表達,將單簧管神秘而又豐富多彩的音色和莫扎特自然單純的音樂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
(一)氣息運用
氣息是吹管類樂器中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它是樂器的靈魂。氣息的運用也是每個曲子中尤為重要的學習部分,而古典主義時期更注重樂句的完整性,不能隨意換氣,一定要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根據(jù)樂句標好換氣符號,并按照標注的符號進行換氣,養(yǎng)成習慣,從而達到練習的目的。
在練習過程中更要以不變應萬變[3],不要改變氣息的方向,僅僅去改變指法,將每個樂句都按照練習長音的方式進行練習。而在訓練氣息時,可以通過彎腰九十度自然呼吸,找尋氣息發(fā)力的位置,也可以平躺于瑜伽墊上拿著樂器去吹奏長音,去感受氣息的發(fā)力點。而這些方法也是為了讓演奏者可以體會到氣息張力,從而在曲子中更好地運用。
在曲子中會有很多空拍,但不是所有的空拍都是用來換氣的,有的空拍是音樂的需要,為了使樂句更加連貫與流暢。(見譜例,57至60小節(jié))在這里盡量是四個小節(jié)換一口氣,即使在58小節(jié)有空拍可以去換氣,但為了不破壞樂句的完整性,還是要以最后一個目標音B結(jié)束后再換氣。
譜例:
(二)吐音、連音技巧
1吐音技巧
吐音有很多種方式,演奏者要根據(jù)譜面上標記的不同符號進行演奏,除此之外還要根據(jù)作品的背景進行處理,不同演奏者的理解方式不一樣,自然吹奏出來的音樂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
在《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中,由于它處于古典主義時期,所以它的吐音不會是較短的斷奏,而是像一個輕巧的皮球在水面上跳躍的感覺一樣,圓滑且富有靈動感。如果吹奏成較短的斷奏,就會使樂句聽起來愣愣的,太有棱角,不符合莫扎特單純的性格以及自然、流暢的音樂特點[4]。
手指起落和舌頭的配合是影響吐音準確性的因素之一,在吹奏吐音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手指與舌頭沒有配合到一起的現(xiàn)象,使得每個音不能夠清晰地表達,會讓人有一種被“夾住尾巴”的感覺。在練習過程中要針對連續(xù)的16分音符的吐音進行慢速的練習,一個音一個音地去吹奏,找到舌頭與手指起落時相吻合的點,再一點一點地去加快速度,在加速的過程中還應注意16分音符的平均度[5]。
2連音技巧
說到連音技巧就不得不提到電影《走出非洲》的插曲,也就是《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的第二樂章了。作品中運用大的連音將音符串聯(lián)起來,演奏時則需要更多的氣息作為支撐,以一個樂句的最后一個音符為目標音符,氣息連貫地將樂句吹奏出來。
在第一樂章中會有一連串的琶音式的連音,這時的指法不再是依次進行,而是兩個手指進行配合的運動,手指的運動盡量離樂器近一些,這樣防止手指的運動影響氣息,從而破壞了連音線。在演奏過程中也不要有任何心理壓力,放松心態(tài),用演奏音階時連貫、流暢的感覺,去演奏琶音。
(三)運指技巧
莫扎特是古典主義時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有濃郁的古典主義時期的特點,通俗、簡單、樸素,他運用簡單的音符與節(jié)奏將音樂進行表現(xiàn)。在莫扎特的這首《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中就不難發(fā)現(xiàn),沒有太復雜的節(jié)奏與指法技巧,運用大量的琶音、音階與簡單的主題,書寫著這一美妙的樂曲。
在第一樂章中有一段連續(xù)下行模進旋律,譜例看上去并不困難,甚至可以用簡單來說,但當速度達到108以上時,這個地方的指法就會有些繞指。就算之前練習得非常熟練,過了一段時間再去吹奏這首曲子時,這里仍然是需要重點練習的部分。所以在連續(xù)的運指時,手指與樂器之間的距離要更近一些,練習過程中,不易急于求成,而應放慢速度,體會手指與樂器之間有一根橡皮筋連著的感覺,一定不能將手指抬得過高。這樣的話可以縮短手指的運動時間,從而快速且準確地演奏該片段。
在第一樂章最后,連續(xù)相同的16分音符重復了六遍,這時可能會因為肌肉一直重復一個動作而變得僵硬,從而使音符沒有持續(xù)連貫地吹出。在練習時則需要慢速進行練習,讓肌肉去習慣,并學會去控制手指,最終可以在120左右的速度將它連貫地吹奏。這個地方主要是考驗演奏者對于手指的控制能力。
(四)力度對比
根據(jù)每個演奏者不同的情感理解,對強弱變化的處理與力度的要求就會有不一樣的結(jié)果,在處理力度變化時需要注意漸強漸弱、極強極弱都需要留有空間。
只有這樣音樂才會更有張力,同時看到漸強的記號應該先弱下來,為之后的漸強做準備,同理,漸弱則相反。這樣的話才會使音樂色彩更加豐富。在吹奏漸強、漸弱或者速度保持一致的同一個音符時,一定注意氣息的平穩(wěn),防止用力過大出現(xiàn)“大肚子音”的情況。
在吹奏極強或極弱時還須注意“強不噪,弱不虛”,控制好嘴型與氣息,這樣才能使音色更加柔美。在出現(xiàn)了強弱對比變化時,要注意二者之間的對比與反差,豐富作品表現(xiàn)力。
結(jié) 論
本文致力于對莫扎特《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演奏技巧進行研究,演奏技巧是本人通過查閱資料以及一些個人學習與練習經(jīng)驗所得,文中所提到的吐音技巧、連音技巧、運指技巧等都應與實踐相結(jié)合,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其中的演奏技巧,從而達到更好地練習與演奏的目的。
注釋:
[1]張云瑋.莫扎特簡論[D].貴州師范大學,2008.
[2]威斯特萊克,顧連理.單簧管的歷史[J].音樂藝術,1981(03):83—86.
[3]張 望.莫扎特《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中的氣息[J].藝術教育,2014(02):109—110.
[4]汪 爽.淺談單簧管各時期吐音演奏的異同[D].上海音樂學院,2014.
[5]張 望.淺談莫扎特《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中的十六分音符[J].黃河之聲,2013(16):102—103.
(責任編輯:崔曉光)當代音樂·2020年第4期倪 劍:鋼琴演奏中觸鍵技巧與音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