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鶴壁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口腔科,河南省鶴壁市 458000
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變化,由于食物對頜骨刺激性逐漸降低,牙齒萌出空間減少,智齒阻生發(fā)生率逐年提升[1],其不能正常萌出,極易導致食物嵌塞,對鄰牙及周圍組織均造成嚴重危害,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對于不能正常萌出的智齒,拔除是唯一治療途徑,但傳統(tǒng)智齒拔除術對口腔組織損傷較大,預后不佳。因此,如何能夠在拔除智齒同時,降低對機體的損傷,改善預后,是目前臨床研究熱點。切線阻力分析法通過術前分析阻力,改變磨牙阻力位置,更利于磨牙拔除,近年來,其應用率逐年提升。本文旨在觀察切線阻力分析法拔除下頜第三磨牙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1例欲行下頜第三磨牙拔除的患者,經(jīng)臨床檢查、CT、X線等檢查確診符合智齒阻生診斷標準[2],納入患者均為單側;年齡18~40歲;第三磨牙完整,無齲齒;Pell & Gregory 升支分類Ⅰ類;切線分析法顯示無鄰牙阻力;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藥物禁忌證;局部或全身感染患者;合并心臟疾病,高血糖、高血壓患者;合并血液疾病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9~37歲,平均年齡(27.91±2.16)歲;Pell-Gregory 平面分類低位15例,中位17例,高位8例。觀察組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8.01±2.21)歲;Pell-Gregory 平面分類低位14例,中位18例,高位9例。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拍攝曲面斷層全景X線片,術前3d給予阿莫西林(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44021518)口服,0.5g/次,3次/d;采用鹽酸利多卡因(北京市永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558)5ml行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清潔冠周盲袋;對照組患者應用傳統(tǒng)阻力分析拔除法,黏膜切開后分離牙齦,高速手機消除阻力并進行分牙,牙挺挺出牙體,牙窩深刮后放入可吸收海綿止血,對位縫合創(chuàng)面,消毒棉球壓迫止血,40min后觀察有無出血,無出血后囑咐患者繼續(xù)服用阿莫西林4d,術后7d拆線;觀察組應用切線阻力分析法拔除法,首先確定中心點,≥2根者選擇遠中牙根根尖為中心點,以中心點至最遠牙體組織距離作為半徑畫圓,近中鄰牙冠與圓無重疊認為無前牙阻力,單根牙選擇根尖作為圓心畫圓,明確有無阻力;隨后,由遠中切開黏膜,分離骨瓣,高速手機去除遠中牙槽骨阻力直至牙根中部,于牙冠近中放置牙挺后推磨牙,促使磨牙豎起,選擇合適牙鉗完整拔除磨牙,后續(xù)處理步驟同對照組。記錄手術時間,7d后對比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時間為分離牙齦至磨牙拔除;(2)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2.1 手術時間對比 兩組患者均成功拔除,觀察組患者用時(18.10±9.03)min,對照組患者用時(24.01±10.32)min,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44 8,P=0.003 7<0.05)。
2.2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12.2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7.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6.972 3,P=0.008 3<0.05。
阻生智齒拔除一直是口腔臨床棘手問題,而下頜阻生智齒由于生理結構原因,拔除時較上頜更為困難[3]。由于個體差異性,智齒的生長表現(xiàn)尤為明顯。近年來,隨著食物越來越精細化,頜骨因受到刺激性逐漸降低,智齒因萌出空間不足,不能順利生長,部分牙冠被牙齦包繞,促進盲袋形成,引起食物嵌塞,在機體虛弱時導致冠周炎發(fā)生,或呈近中、水平、倒置、遠中位生長,導致鄰近磨牙齲壞,嚴重時甚至導致骨髓炎發(fā)生[4],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傳統(tǒng)阻力分析法認為下頜阻生磨牙的拔除阻力主要為鄰牙阻力及冠根遠中骨阻力,因此,在拔除時需將阻力全部消除,術中磨除近、遠中阻力,分牙后拔除,雖能夠有效拔除患牙,但操作較為復雜,手術時間長,對機體損傷明顯,同時增加了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下頜骨的生物力學特征較為特殊,骨密質較為堅硬,是阻生智齒拔除的主要阻力之一[5]。切線阻力分析法通過術前分析患者影像學資料,以根尖為圓心畫圓明確近中阻力,若患者無近中阻力時,冠根的遠中阻力則成為智齒拔除的唯一阻力。在遠中阻力中,又以冠部遠中阻力更大,越接近根部則阻力越小,術中在磨除或楔形去除遠中冠根阻力后,通過牙挺促進磨牙后移,壓縮根部骨質,提升局部空間,改變磨牙方向,更利于磨牙的完整拔除,符合完整拔除原則[6]。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證實切線阻力分析法能夠更為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臨床分析認為,牙齒是機體內最為堅硬物質,切線阻力分析拔牙法相較于傳統(tǒng)分析拔牙法,減少了磨除近中阻力及分牙時間,同時,術中通過改變牙體方向,更利于磨牙拔除,是直接減少手術時間原因。阻生智齒拔除較為困難,術后并發(fā)癥較多亦是困擾臨床難題之一,其中又以鄰牙損傷、術后出血、關節(jié)疼痛、干槽癥最為常見。本文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除與減少手術時間這一因素有關外,與智齒完整拔除及方案設計均有著密切關聯(lián)。鄰牙損傷主要是由于高速手機消除近中阻力或拔牙時支點選擇不當造成,觀察組術中直接避免這一問題,磨牙拔除時移動方向以后上方為主,有效阻止鄰牙損傷發(fā)生。術后出血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創(chuàng)面太大導致,觀察組通過術前合理的設計方案,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局部損傷,術后更利于止血。干槽癥是智齒拔除最易出現(xiàn)的術后并發(fā)癥,感染、創(chuàng)傷是導致其發(fā)生的主要因素,患者臨床上表現(xiàn)為疼痛劇烈,檢查顯示牙槽窩內灰白色腐敗變性血凝塊,臭味明顯,可觸及骨面[7],額外增加患者痛苦。本文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術后無干槽癥發(fā)生,臨床分析認為,切線阻力分析拔牙法在降低創(chuàng)傷的同時,拔除磨牙時為整體拔除,避免磨除牙體組織時牙體碎屑殘留,加之手術前后抗生素預防,有效避免干槽癥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切線阻力分析法應用于下頜第三磨牙拔除效果顯著,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預后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