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 延吉133000)
日本自1878年建立學校制度,并設立體操科以來,就確定了體操科的目的是“促進身體健康均衡成長,四肢動作機敏,培養(yǎng)剛毅的性格和快樂的精神,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習慣”。通過體操訓練,把培養(yǎng)軍人氣質作為日本國民的精神支柱。在這樣的背景下,其體育文化事業(yè)也充滿了政治軍事性。
1902年“壬寅學制”和1904年“癸卯學制”,都把“體操科”列為各級各類學堂的必修課程,其課程的目的是通過“兵式體操”教學,促進學生的身體發(fā)育,使學生精神暢快及學生社會性方面的發(fā)展。與此同時引發(fā)了學校體育師資的嚴重匱乏。
日本軍隊軍官是這一時期學校體育師資力量的主要來源,明治末期文部省選定學校體育的內容時,由軍部認可,決定由軍部作為學校體育的“一部分”參與學校體育的調研和課程的制定。大正時期,日本大約半數以上體操課教師都由軍隊充任,或是直接讓現役陸軍軍官作為學校體操教練。1886年起日本體操傳習開始招收兵式及普通體操教師,即退役或現役陸軍步兵下士。
日本體操傳習所是日本近代最早的研究體育傳習和培養(yǎng)體育師資力量機構,傳習所的主要學習內容為3大門類。第1門類是以“普通體操”、“輕體操”等為主的體操術;第2門類是與體育專業(yè)關系密切的基礎理學學科如解剖學、生理學等;第3門類是教養(yǎng)科目如英學、漢字、數學、物理學、化學等,每天需上課5小時,其中1.5小時是體操術,其他時間用來學習第2、第3科目的重點內容。體操傳習共培養(yǎng)畢業(yè)生235名,雖然畢業(yè)生的數量并不多,但是卻是當地體育傳習的重要人物。他們大多在各縣中學和師范類院校任教,也有一小部分在地方教育機關任職,在當地普及輕體操、出版各種樣式的體操教科書、為當地中小學教師開辦短期體操講習班,為日本近代學校體育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力量。
1900年瑞典體操傳入日本,并引進以生理學和解剖學為理論基礎的教學法,開始重視游戲的教育價值。日本頒布《改正小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所規(guī)定的高等小學校體操課程如下:學時:體操各年級均每周3個學時;設置學科9門,修身、國語、算術、日本歷史、地理、理科、圖畫、唱歌、體操、女生加裁縫。體操場分室外和室內,方形或類似方形。1904年在瑞典體操的理論基礎上,把普通體操和兵式體操編為“學校體操”,另外把隊列運動和秩序訓練編為“教練”內容,同體操相區(qū)別以解剖學為基礎的瑞典體操被作為主體體操進行教學,這對日本學校體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為了解決興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匱乏的困境,其他科目教師進入各級學堂也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北京某高等小學就曾“延聘張鶴浦君為圖畫兼體操教員”。北京某高等學堂在附設蒙班時也采取“委派經學教習陳君充膺是任”來解決。主要集中于一些蒙學堂和小學堂。由于這些教師是其他科目兼任,也沒有接受過正式體育教育,所以這些教師的教學水平并不高。例如北京致遠小學堂,在開學之時,把向左、向右看齊稱之為向東向西瞧,把立正的口號成為向前看,教學中沒有教學生立正,就先教授齊步、慢步走。由此可見,當時的體育教師自身素質的低下,導致學生并未受到真正的體育教育。
癸卯學制時期“體操科”的授課內容多以兵式體操為主,軍事學堂畢業(yè)生或退伍軍人自然成為體育教師的首要人選。大公報曾報道(天津)經學堂教務處決定體育教師全部改派陸軍軍官作為教習老師,士兵為小學教師。由于當時的大多數軍人只在軍隊里習練過兵式體操,沒有學過體育或體育相關專業(yè)的知識,更不知道如何教習才符合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fā)育,也不懂如何引起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嚴重影響了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熱情。加之“教習始而蠻罵,繼而蠻打”,即損害了體育教師的形象,又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為了提高辦學的質量,有資金充裕的學校開始聘請外國人進行“體操課”的教學,且以日本人居多,但是這些聘請的外國人很少具有專業(yè)的體育知識,大多為社會閑雜人等,郭沫若在他的著作中這樣描述,在當時辦學的時候,重金聘請了各行各業(yè)的外國教習,以日本教習著多,有的日本教習并不懂體操,甚至請來的還有日本的皮匠師傅,就象這樣騙小孩的體操都用日本教習來教,連那樣基本的口令都沒有翻譯成中文,可見辦學人的外行。
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對小學、中學及高等學堂都有“體操科”的規(guī)定,所以不得不選派留學生赴日本學習體育。日本大森體育學校是日本的一所速成體育師資學校,學制一年和一年半,我國體育留學生以此學校學習居多。主要學習的課程有體育學、解剖學、生理學、徒手體操、器械體操和兵式體操等。1906年6月至9月的3個月內,中國留學生共有104人到此學校學習體育。我國旅日體育留學生歸國后,根據日本大森體育會的教材體系、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學科規(guī)劃創(chuàng)辦了我國許多體育學校,為培養(yǎng)中國近代體育走上正軌和培養(yǎng)師資做出了重要貢獻。
1903年初,有學者就開始研究如何編寫體育教科書,就是用日本的教科書為母本,主要有3種方式,一按照日本的教材體例編寫;二是把日本教科書例如博物之類的進行翻譯并根據中國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修改;三是全部按照日本書籍進行原封不動的翻譯,類似體操等相關書籍。
表1 清末出版的中小學體育教科書名單表
1903-1911年期間,我國新成立的體育教師培訓機構達20多個,主要有3種形式,第一種是官辦機構,這類學堂主要用于解決癸卯學制期間體育師資力量缺乏的問題,由于是官家籌辦,具有一定的特設性、專修性,并伴隨著一些優(yōu)級學堂,有利于更好的實施《奏定學堂章程》。
第二種是會辦機構,這類學堂相對較少,主要用于培養(yǎng)革命后備人才;培養(yǎng)體育教師,以前者為主。常以“體育學堂”命名,具有獨立性、專門性的特點。
第三種民辦類的體育機構,這類學堂主要由一些留學生或有志之士出資建立,主要用來培養(yǎng)理想的體育教師或體操師資力量。這3類學校的畢業(yè)生既緩解的癸卯學制時期的師資緊張,也促進近代學校體育的發(fā)展。
圖1 《奏定學堂章程》各級學堂情況
當時的師資課程內容已經分學科、術科兩類,其中已有一般師范學堂所設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類課程。此外,高等小學堂學科程度為:普通體操、有益之運動、兵式體操,學科內也為9門,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算術、中國歷史、地理、格致、圖畫、體操;學時各年級均為每周3小時,體育場分室外室內兩式。學校體育中以日本兵式及普通體操為體操課的主要內容,體現了軍國主義教育的思想。雖然中國體育師資培養(yǎng)課程以及學生課堂的學科內容受外來體育思想影響較大,但仍能注意民族體育思想的體現。
體育師資體系與學校體育、學校教育、師范教育以及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改變有密切的聯系?!蹲喽▽W堂章程》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認可并確立了體操正式成為一門學科課程的地位,各級學校中對體操課程設置,是對封建學校傳統(tǒng)教育的一大動搖;把體育列為學校教育的內容,是對只重德育、智育的一種重大突破,同時引起了社會對體育教師的大量需求,這就為體育專業(yè)教育的出現提出了訴求。體育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其根本的動力源則在于社會的變革,但是縱觀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師資培養(yǎng)體系可以看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貫穿始終,以體操為“用”,來維持“體”即封建統(tǒng)治制度,近代學校體育從誕生之日起,便帶有軍國主義教育色彩,為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