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筱沁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家鄉(xiāng)合肥,立春時節(jié)吃春卷是一個很快樂的習俗,也叫“咬春”。不管是每天玩耍的小孩子,辛勤工作的大孩子,還是頭發(fā)花白的老孩子,提到春卷,誰不是嘴里就立刻生出一種香香脆脆的感受呢?把肉、薺菜、干子、粉絲合攏來,切碎后拌成糊糊一大碗,用面皮包上,讓它們在鍋中放鞭炮似的炸著。單看那樣子,再聞聞那香味,就夠垂涎三尺了,何況還是大盤大盤地裝著,大口大口地咬呢?
今天,當我一聽要包春卷了,簡直心花怒放,喜不自勝。想到金黃美味的春卷,我忍不住狠狠咽了一下口水。
我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沖進廚房,爸爸已經在剁餡了。紅白相間的五花肉被剁得稀爛,翠綠的薺菜已經切成了菜末兒,清翠的菜餡和粉紅的肉餡拌在一起,混合些許粉絲、豆腐干配料,就像一幅抽象畫。
這時,媽媽拿來了春卷皮。乳白的春卷皮一塊塊呈正方形,就像一位大畫家準備好的畫布?!伴_始包了!”媽媽一聲令下,我便像一臺全速運轉的機器,迅速投入工作,又如同一位藝術家,在潔白的春卷皮上大顯身手。不一會兒,一個個可愛的春卷“誕生”啦——
剛開始,這些春卷有的偏胖,有的略細,有的圓,有的扁……漸漸的,我包春卷的經驗越來越豐富,春卷餡越包越豐滿,形狀也越來越美觀。
最后一步,就是炸春卷啦!一個個雪白的春卷躺進油鍋后,不一會兒出來時,就穿上了金色的外套,從頭到腳金燦燦的,好看極了!
眼看裝盤的春卷越來越多,我的口水都要滴出來了。等不及啦!我拿起一個稍稍冷卻的春卷,一口咬下去,外酥里嫩,唇齒留香!
爸爸告訴我,吃春卷這一習俗從晉代就開始了。那時候的春卷叫“春盤”,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游時人們也帶上它。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游的“春日春盤節(jié)物新”都做了真實記載。
這次“咬春”,我感受到了動手包春卷的快樂。我喜歡這個歷史悠久的習俗!
指導老師 \ 龔銀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