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喜雪
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情境的學習方式,主要考驗學生對新舊知識的意義建構和遷移內(nèi)化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知識表面內(nèi)容的意思;考驗教師對學科內(nèi)容的有效整合和學習場域的創(chuàng)生能力,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教授。相對于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它有兩大特點:一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投入更多,主動參與度高;二是提倡進行更多的如分析、綜合、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及實踐學習。要達成第一個特點要求,課得有趣,而第二個特點則對課堂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深度學習理論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行動起來,更深入地鉆研教材、教法及學生的學法,力圖打開學生的思維,拓寬其思維廣度,提高其學習力。但絕大多數(shù)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存在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問題:
第一,學生知識儲備有限或能力參差不齊,限制其有效參與課堂學習;第二,有些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方式及授課內(nèi)容不感興趣,對學習缺乏熱情,沒有積極性,不主動學習;第三,很多學生沒有自我學習意識,感覺學習困難,堅持不下去,甚至放棄。
大部分教師日常瑣事多,沒有時間潛心鉆研教法,更多的是“填鴨式”地把知識“塞”進學生腦子;部分教師教學隨性,想到什么就教什么,課堂教學缺乏整體性與銜接性,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任務的設置沒有驅動性,孤立而沒有相關語境,無法有效引導學生思考和進行知識的遷移。
這兩方面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課無趣、難有效”,面對這個局面,如何解決將深度學習理論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問題迫在眉睫。在與孩子進行英語繪本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以故事情節(jié)設置線索與懸念可以引導孩子很好地閱讀。受此啟發(fā),將這種方法應用到教學設計中,發(fā)現(xiàn)非常受學生歡迎,幾年來的實踐證明這種課堂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更專注學習,課堂活動的參與面與參與度都有了極大的提高。而故事的主線結合了學習內(nèi)容的主線,讓學生更自主地挖掘主線分支,并學會分析遷移,創(chuàng)造出更多學習主線,進行了更多的歸納綜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這樣的課堂銜接自然,連貫有序,順學而導,生成自然。
故事主線式課堂教學顧名思義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故事發(fā)展的過程作為整堂課的主線,各個教學點之間在整體解讀視點的串聯(lián)下,圍繞主線進行有序教學與自主探究,每個教學點及每個教學步驟都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將英語學科知識、人文主義情懷、學生認知心理融通共生,從而促進教學活動形成一條切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意義鏈(鄭春2013)。作為主線的故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只要能貼合教學內(nèi)容并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即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故事自身的吸引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塑造他們的思維方式,這樣有意識地以日常生活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鏈式情境,形成課堂主線,以“故事引入—劇情式課堂呈現(xiàn)—課堂大活動”的教學模式展開,實現(xiàn)了深度學習提出者的初衷——“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即從做中學,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
福建省初中英語目前大部分選用仁愛版英語教材,這套教材以話題展開教學,既符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又與故事主線式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不謀而合。
無論是聽說課、閱讀課、寫作課,還是語法課,其生動的主線語境都可以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以故事背景、故事懸念或故事起因作為導入,以故事的發(fā)展過程為主線,將教學內(nèi)容設計為一個個有生命的故事情節(jié),以任務為驅動,或設計故事、或續(xù)寫故事、或改編故事、或總結故事所得,讓學生在習得新知識點的同時學會運用知識,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課例: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Topic 1 Section A。這堂課的內(nèi)容主要圍繞形容詞的比較級與最高級展開,文本內(nèi)容多,但關聯(lián)性不強。對教材進行整合后,設計了一個湯姆(Tom)和杰瑞(Jerry)參觀農(nóng)場的故事,并將其作為整堂課的主線,以before visiting the farm—while visiting the farm—after visiting the farm三個板塊的內(nèi)容作為情節(jié)主線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并發(fā)展思維。
Step 1:Lead-in
教師以“Do you like animals?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For me,I like Tom and Jerry best.Who do you think is clever?Tom or Jerry?”導入,由此將全班分成兩大組:湯姆隊和杰瑞隊。將“Who is clever between Tom and Jerry?”設計成課堂的評價主線,直接將學生帶入故事語境。
Step 2:Presentation
Before visiting the farm:
觀看一段杰瑞從城市跑回農(nóng)村的視頻,引入話題“Why did Jerry come back to the countryside?Why did Tom want to go to the city?”。
(1)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分組將城市與鄉(xiāng)村進行多方面的對比。這一過程需要用到一些新詞及形容詞對比的表達法,促使學生主動去查、去學,教師進行輔助,這比被動地把新知識“灌輸”給學生,效果要好得多。
(2)小組比賽講完鄉(xiāng)村與城市的優(yōu)、劣后,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形容詞比較級的句型,隨后分組討論,自主歸納、整理形容詞比較級的用法。
(3)進行形容詞比較級的chant朗讀賽,學生的情緒被調(diào)動起來,激發(fā)了課堂學習熱情。進行了三個學習活動后,繼續(xù)故事內(nèi)容——不管鄉(xiāng)村好還是城市好,湯姆對于杰瑞能回來都是非常高興的,它們決定去農(nóng)場看望好久不見的動物老朋友,以此情節(jié)推動到課堂教學的下一個內(nèi)容,學習關于動物的新詞和形容詞最高級的表達法。
While visiting the farm:
(1)以“湯姆和杰瑞在農(nóng)場里見到了哪些動物老朋友”引入教學活動Guessing Game,通過搶答競猜農(nóng)場里的動物來復習學過的關于動物的單詞,通過聽音、看圖等方式證實農(nóng)場里到底有哪些動物,從而在故事情節(jié)里愉快地習得新知。
(2)從杰瑞的視角設計了農(nóng)場里的動物在它去城市的這段時間里發(fā)生的一些變化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現(xiàn)并模仿使用形容詞最高級的表達法,完成歸納,學習新知。
(3)以杰瑞告訴它的動物老朋友一些城市里的趣聞為故事情節(jié),導入看圖寫話活動,通過圖片展示、視頻展示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先想、后寫、再表達。因為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他們表達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進行了知識的遷移和再造,提高了思維能力。
After visiting the farm:
通過上面幾個學習活動,湯姆隊與杰瑞隊之間的PK已經(jīng)進入白熾化。設計故事情節(jié):他們在回家的路上還在爭論“Who is clever?”于是決定進行終極PK,以此引入限時造句的學習活動,按原級—比較級—最高級的順序,學生分組,兩分鐘內(nèi)哪一組造的句子多便獲勝。脫離了場景和詞匯的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進一步被激發(fā),所表達的句子非常豐富,學習力爆發(fā)。
Step 3:Project
課堂的最后與故事一樣,肯定要有一個“完美結局”,故事情節(jié)如下:杰瑞和好朋友湯姆度過了完美的一天,它決定以后還是住在鄉(xiāng)村。臨睡前,它忍不住寫了一篇日記,他會寫些什么內(nèi)容呢?讓學生來寫這篇日記。這樣既回顧了整堂課的學習內(nèi)容,又實現(xiàn)了對學生分析、綜合等高階思維能力的訓練。
這堂課用一個完整的故事作為課堂主線,把每個教學知識點及課堂活動有效串聯(lián),使課堂連貫、飽滿而不乏趣味性,學生自發(fā)地、主動地學習及參與課堂,完成了更多的高階思維學習活動內(nèi)容,實現(xiàn)了深度學習。
語法聽說課可以用故事主線式課堂教學,閱讀課更不在話下,因為閱讀內(nèi)容本身就包含很多故事。另外,故事主線式課堂教學同樣適用于復習課。很多教師在上復習課時往往覺得內(nèi)容多而散,無從下手,這時,用一條主線串聯(lián)起需要復習的知識點十分必要。
課例: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6 Topic 3復習課。該部分的內(nèi)容包含介詞用法,問路、指路句型,祈使句的用法,交通標志及安全提示等。結合學生的喜好,將所有知識點進行梳理、整合后設計一個拯救柯南的故事,以破案過程中去不同地方找線索為主線,以成功破案為故事結局串引課堂教學活動。圍繞故事主線,將教學過程內(nèi)容整合為prepositions traffic signs,traffic rules,imperatives→expressions of asking and showing the way→writing(Where?How?Safety Tips),使課堂的教學過程順暢。
Step 1:Lead-in
以故事主人公背景引入教學。通過一段柯南常說的話“真相永遠只有一個”猜故事的主人公,隨后分析柯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通過“頭腦風暴”得出各種答案。教師順勢給出本堂課的評價主線“Which group is the best detective team?”,將學生引入故事劇情,全班學生都成為演員,參與面廣且主動性高。
Step 2:Presentation
柯南破案、救人時總是會遇到各種險情。教師告訴學生柯南現(xiàn)在被綁架了,需要我們利用一張地圖找線索去營救他(How can we save Conan?)。
Find Dr.Ali to get the clue:
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主線之一就是找阿笠博士(Dr.Ali)。通過聽音寫介詞,在地圖上找出位置,以及判斷如何去目的地救人等一系列課堂活動來完成介詞的復習。以故事(Dr.Ali gives the clue:Conan is investigating kidnapping cases,and there is a picture of the bad man in Conan’s home.)為主線引出下一個線索點:柯南家。
Go to Conan’s home to get the clue:
柯南家在哪里?怎么去?路遠還是近?步行還是坐公交車?學生通過討論,用所學知識一一解決這些問題。在給了學生大方向之后,要求他們設計后面的細節(jié)。去柯南家的路上看到很多的交通標識,以此復習了交通標識;警察告訴他們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復習了祈使句的用法;到了柯南家,發(fā)現(xiàn)小區(qū)很大,這時得問路,復習了問路、指路的句型。
故事繼續(xù)(Get the clue:the picture of the bad man.There are 6 people on the picture,which one is the bad man?),同時,根據(jù)“Another girl was kidnapped,and we need to go to the girl’s home to get some clues.”推斷下一個線索點:女孩兒家。
Go to the girl’s home to get some clues:
女孩兒家在哪里?怎么去?商定的結果是打電話、聽音寫介詞、找地圖的活動,通過文本復習了介詞的生活運用;通過問路、指路,解決了Where的問題;學生學會分析文本,理清重點,復習了用英語讀地圖,解決How的問題,實現(xiàn)了從詞到句再到文的綜合掌握,得到了故事線索:It’s not a woman。還有4個人需要排除,進入下一個線索點:警察局。
Step 3:project
Go to the police station to get some clues:
有四位市民打電話說了解一些事件的情況。警察邀請他們到警察局做筆錄,不同市民將從不同地方以不同交通方式前來,讓每組學生按警察提供的地圖分別寫郵件告訴這四位線索提供者怎么到警察局。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已經(jīng)知道郵件內(nèi)容含有:(1)Where is the police station?(2)How can they get to the police station?(3)The tips to keep safe on the way to the police station.故事劇情是分別得到了4條線索:(1)It is very strong.(2)It has a wide mouth.(3)It has brown hair.(4)When he speaks,...(聽音)通過這些線索,警察找到了嫌疑人,救出了柯南。這個過程從聽詞到說句,再到讀地圖,最后落實到了筆頭上。
整堂課以故事為主線,以任務驅動,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會用語言解決問題,再次體現(xiàn)了“教育即生活”的深度學習理念。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更多著眼于教什么,認為按教材內(nèi)容把知識點教給學生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很少從整堂課的大局考慮怎么教。這種碎片化的教學方式無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容易讓他們感到疲倦。另外,學生都是被動接收知識內(nèi)容的,知識遷移與分析應用不可能主動達成,更不用說發(fā)展高階思維了。因此,想讓課堂教學銜接得體、連貫而有層次,就必須整合教材,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主線。對初中生來說,故事主線教學是有趣且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它創(chuàng)設了一個大語境,學生自然、主動地成為故事中的一員,以故事劇情主線為課堂教學的“助推器”,熱情參與,積極思考,自主完成一系列課堂活動,養(yǎng)成了深度學習的習慣,達成了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