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廣東 廣州 510900)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有的教師會先把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告訴學生,因擔心學生出錯,又反復強調實驗注意事項,實在不放心時就先把實驗過程演示一遍,最后才讓學生做實驗。學生既沒有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沒有從實驗中自主獲得物理知識,只是獲取了對物理知識的短暫記憶,學生不能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解決其他相關問題。“測量平均速度”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物理測量性實驗,學生在生活中已有速度的認知,有的教師認為該實驗很容易,不需要在教學過程和方法上花功夫,學生能測出物體的平均速度,進而達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本文先以某教師執(zhí)教的“測量平均速度”為例,進行探討。
該教師通過情景引入新課后,直接給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和實驗步驟。
實驗目的:測出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
實驗器材:斜面(帶刻度)、木塊、小車、秒表。
實驗步驟:(1) 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記錄小車將要滑行的路程s1,教師演示了斜面的搭建方法(如圖1),并詳細講解s1是哪段距離,但沒有說明為什么要記錄s1;
圖1
(2) 用秒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靜止釋放、滑到底端的時間t1。教師講解了使用秒表測量時間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一個學生放小車,另一個學生測量時間,教師同時還反復強調小車要從靜止釋放;
(4) 重復實驗3次,并把測量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從開始到實驗注意事項,再到幫學生設計實驗表格,教師一氣呵成,最后才讓學生開始做實驗。學生實驗完成后,利用投影展示部分學生的實驗數據,教師講解分析,歸納總結,結束新課。
事實上,多數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講解實驗原理和演示實驗步驟等已經花去了一半的時間,再加上課前知識回顧、新課引入等活動又占用了部分時間,留給學生的時間就只能動手做一做,有部分學生甚至都做不完實驗,學生是否成功似乎并不重要,最后教師會告訴學生實驗結果。教師關注的是學習結果,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時間一長,學生就失去了對實驗的興趣。導致多數學生做實驗時沒有目的性、計劃性,更沒有自己的思考,失去了實驗探究的意義。
反思這樣的教學過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師怕學生出錯,什么注意事項都說了,學生沒有出過錯,也不會有體悟,最后學生也不會靈活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沒有自己獨立設計實驗方案,不明確實驗目的,只是按教材或教師給的實驗步驟“按方抓藥”。比如學生只是按圖去測量路程,根本就不知為什么要測量圖1中從開始到終了車頭運動的距離,當遇到火車過山洞(橋梁)問題時,又以為是新的情境,需要用另外的方法解決,原因在于學生只是機械地去測量距離,沒有從根本上掌握原理,所以知識得不到遷移。又如教師要求學生按固定的傾斜角度測量,學生不明白為什么斜面傾角不能調得過大,實驗技能不但沒得到提升,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只是機械地測出時間與距離,用公式求速度,這樣的教學難以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人才。教師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科學探究方法,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有目標才會有方向,在物理實驗教學中,首先要明確目標,要讓學生明白實驗目的。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有計劃、有策略的思維習慣,重視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針對“測量平均速度”實驗,筆者提出以下教學改進措施。
根據已有的實驗器材,如何測量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對學生又提出了新的實驗要求:怎樣讓小車運動起來?教師反復強調小車是由靜止釋放,為什么不可以給它一個起始速度呢?是不是只能選擇斜面?豎直方向可以嗎?斜面的傾斜度應如何確定?在水平面上,給小車一個起始速度,依然可以測出小車在一段路程上運動的平均速度;在傾斜面上,給小車一個起始速度,也能測出小車在某一段路程上運動的平均速度。學生在做實驗時,很難保證每次起始速度相同,所以我們選擇同一個傾斜面,從同一起點靜止釋放小車,保證多次測量平均速度的準確性。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測量速度的方法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得出規(guī)律:在同一斜面上(傾斜度相同),小車由靜止釋放,運動相同的距離,平均速度保持不變。而不是被動地按教師的要求做實驗就可以,在斜面的選擇上要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習得科學探究方法。
教師直接給出實驗表格,學生的意識就是完成作業(yè),有的學生并沒有完成實驗,自己編造實驗數據,這就失去了物理實驗的意義。我們要讓學生明白:設計實驗表格是為了方便地收集、整理實驗數據,便于分析、歸納總結,以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而不只是為了完成實驗任務。把實驗目的細化后,可以更加清晰地指引學生的探究活動圍繞小目標去展開,要讓學生清楚要解決的問題,有目的地開展實驗研究。
學生對難點的理解需要教師的引導,提出遞進的問題是教學的關鍵,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去完成。比如為什么選擇斜面來研究小車運動,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是不是只有在斜面上小車才能運動?在水平或豎直方向小車能否運動?小車在斜面上運動,傾斜度多少比較適合,以測定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通過以上層層遞進的提問,讓學生積極思考,再動手做一做,得出結論并說明選擇的理由:傾斜度太大,運動距離太短,測量的時間太短,誤差較大。通過解決問題,學生不但可以明了實驗中為什么選擇傾斜度較小的斜面做實驗,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把學會的知識遷移到其他物體的測量上,有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測量的距離應該是s1?教師首先要清楚,公式中是把物體當質點,初中不提質點的概念,但到了實際實驗就有一個如何測距離的問題,哪一段距離才是小車通過的距離?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在小車上標出一個點(車頭或者車尾),讓學生測量點移動的距離,再來說明選擇測量距離s1的理由。這樣就能從實際體驗中,得出為什么要選擇車頭對車頭,從而解決火車過山洞(橋梁)等問題。
學生選擇好儀器后,要求學生設計實驗和制定計劃,通過提問讓學生初步習得科學思維方法,引導學生根據需要測量的物理量,來思考實驗步驟,讓學生用書面語言表述自己的實驗計劃,給學生時間消化并整理出實驗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學生能初步說出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實驗器材,但學生不能完整清晰地表達具體的實驗步驟,小車在哪里運動?如何運動?斜面如何放置(配圖或文字描述)?小車起點和終點位置如何確定?時間t是小車在哪段距離的運動時間?學生的科學探究習慣要慢慢養(yǎng)成,不應該只是重視實驗結果。在每一次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學生互評、師生對話,讓學生在探究實驗中不斷思考,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學生互評能優(yōu)化探究方案,揚長避短,在改進自己實驗方案的同時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還可能會引出新的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小組之間交流分享,提出對方是否有不科學的地方?讓學生互評,找出對方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意見,全班交流分享,交流實驗過程中自己所存在的問題、獲得的發(fā)現(xiàn)和改進建議,同時教師要做必要的點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評估意識。
通過師生對話和學生的交流,能反映出教師的問題是否清晰、學生是否理解。站在教師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問題都是簡單的,學生應該是很容易理解,不需要做過多的強調和解釋。但是通過師生對話,你會發(fā)現(xiàn):針對教師的提問,有的學生并不清楚教師在問什么,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那之后的教學就是無效的教學。通過課堂教學的及時反饋,教師需要對自己的提問進行反思,并再次清楚地表述自己的問題,這種課堂反思能及時調整教學,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為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探究習慣,教師要在實驗中不斷地去引導學生,僅憑某一次實驗就能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探究習慣是不現(xiàn)實的,我們的教學是不斷推進的過程,在探究實驗中除了要讓學生理解實驗目的外,更應該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習得科學探究方法。本案例只是一個測量性實驗,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習慣,若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可引導學生探究小車在斜面上運動速度與傾斜度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