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玲
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還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從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出發(fā),巧妙地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情景和素材,讓他們親身經歷活動過程,在貼近生活、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數學知識,并在知識與能力、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一些進步和發(fā)展。
一、讓知識成為學習過程與情感建立的載體
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面對現代生活和未來發(fā)展必備的數學知識,使他們獲得生活必備的數學知識和能力以及基本的數學方法和思想;學會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1.以知識為主線展開教學
知識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有了知識,過程與方法才得以體現;有了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才有“物質基礎”。
《千米和噸》的教學中要圍繞“單位的意義——長度和質量的計量 ——直尺(卷尺)的使用——數據的測量與記錄——長度與質量的估測——千米、噸的感知——單位的換算”而展開。此外,還要圍繞“千米和噸在生活中的應用(里程碑、限速標記、載重量的識別)——長度和質量的計量方法——單位的發(fā)展簡史”展開教學。在教學中,利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聯系自己身邊的事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構千米和噸的概念,體會單位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和噸,并能結合生活實際解決關于單位的簡單問題。
2.以提高技能為重點設計教學
知識與技能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技能的形成是通過具體的活動得到的,離開具體的實踐活動,沒有學生參與活動的課堂是談不上技能的形成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要考慮學生技能的提高。
千米的實際長度和噸的實際質量,在現實的生活中學生很難有機會去直接感知,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情境與機會,讓學生通過對自己比較熟悉的事物進行測量并相互交流,以加深對千米和噸的感知。為了讓學生感知千米的實際長度,教師可在課前布置學生在操場上從百米跑道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時間和步數,通過對百米的感知進而感知到千米的長度,還能讓學生通過步數與時間的描述去理解和感知千米,如1千米就是學生大約行走10分鐘的距離,大約是學生跨過2000步的距離。為了讓學生感知噸的實際質量,教師可讓學生觀察家里的肥豬,告訴他們一噸的質量大約是4頭肥豬質量的總和,一頭牛的質量大約就是一噸。這樣的教學既貼近學生生活,引發(fā)學生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技能。
二、讓過程成為學生獲得知識與建立情感的橋梁
新課程標準特別重視過程,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失去了情感,沒有了態(tài)度,價值觀無從談起。
1.在過程中探索知識、提升技能、積累經驗
知識的形成與技能的提升離不開過程,只有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識與提升技能;只有在過程中才能發(fā)展能力、掌握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他們親歷觀察、動手、制作、合作、交流的過程,幫助他們在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知識與技能,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具體的過程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只有親歷了實際活動,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技能、估算能力才能有切實的發(fā)展;只有經歷了小組合作,學生的交流合作、團結協作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在過程中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數學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數學,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還可讓學生通過閱讀一些數學方面的資料,內容可以包括數學家和數學史的故事、趣味數學、拓展性知識等,用來拓寬學生學習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千米和噸》的教學中,可結合課后的閱讀材料向同學們介紹古代測量的簡史。這樣的介紹一方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認識到度量統一的必要性,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
三、讓情感態(tài)度成為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源泉
數學教學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會解題、會考試,更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要作用于心靈。
1.在教學內容上強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數學課堂上教師帶給學生的不能僅是知識,而是要將生活融入課堂,引領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讓他們能體會到生活中的道理,包括節(jié)約、安全、互助、團結等,從而使他們珍惜生活、熱愛生活。在《千米和噸》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后習題討論節(jié)約用水的方法、廢紙的回收等問題,教育同學們要加強環(huán)保節(jié)能的意識,引導他們做一個環(huán)保節(jié)能的小衛(wèi)士。在長度和質量的實際測量時,引導他們對待數據要嚴謹、細心,做到一絲不茍,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2.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積極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愉快的過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使他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千米和噸》的課后思考題當中,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怎樣安排車輛使費用最少。學生通過討論既發(fā)展了科學思維能力,又加強了安全教育和對節(jié)約意識的培養(yǎng)。
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它們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知識與技能是課堂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過程與方法是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途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重在體驗與感受,它貫穿于前兩個目標之中。在教學過程中,三維目標要相互滲透,彼此融合,力求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