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傘
第一次見到詩人風荷,是在上海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我們同機飛往貴州茅臺,參加《星星》詩刊的筆會。
候機時,我們從寫作談到工作。詩人風荷是位中學語文教師,三十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經歷,給她積淀了寫作的養(yǎng)料。工作中,她不但給學生啟蒙寫作幼芽,也給教師們上寫作示范課,更是堅持寫作多年。
因為熱愛,所以執(zhí)著。風荷升學時毫不猶豫填報了師范專業(yè)。師范一畢業(yè)就在故鄉(xiāng)梁弄鎮(zhèn)的學校開始了教學工作。后調入余姚市一所中學教書。一屆一屆畢業(yè)班送走了,又迎來新生,她在那三尺講臺上奉獻著青春和熱愛。在高強度的教學工作中,她一點也不懈怠。帶領著她的語文教研組進行教學研究,培養(yǎng)年輕的語文教師。直到幾年前,她調入了現(xiàn)在任教的余姚市蘭江中學。在蘭江中學依然執(zhí)教語文,早出晚歸。不管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她總能做到情不溢,態(tài)不失。
詩人風荷,本名何桂英,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出生在“中華詩詞之鄉(xiāng)”浙江余姚梁弄鎮(zhèn)。山清水秀的江南,一景一物都泛著詩的律動和神秘,也使她的文字比一般的女詩人多了一份細膩和靈氣。而作為“靈魂的工程師”,她的工作又帶有自覺的責任感、使命感,時時葆有溫暖、明朗的心境,堅信積極向上的力量,要讓“孩子們小鳥一樣歡快”,要“讓枯草在陽光中煥發(fā)生機” 。無疑,在三十年的教學生涯里,“傳道授業(yè)解惑”,她做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對于“如何讓語文教學更加生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詩人風荷想了許多辦法。她將詩人和語文教師兩個身份完美融合。課堂上,她不僅用豐厚的文學知識儲備讓一篇篇晦澀難懂的古文變得通俗易懂,還把課本知識與生活結合,讓學生更加了解文章的內涵。課后,她主動幫助學生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同時向他們分享詩歌的魅力。她授課的班級中涌現(xiàn)了許多熱愛文學、熱愛創(chuàng)作的學生,這些學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是屢次在作文大賽中獲獎,或者有輔導的學生作品刊登在省級雜志上。
一位參加培訓的教師聽了風荷的課后這樣寫道:“身處一線語文教師的,經常教導學生平時就要寫隨筆積累寫作素材,其實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身體力行,我想只有自己能寫會寫善寫才能更好教會學生寫作知識?!憋L荷是一位用心寫詩的詩人,更是一位用心教書的老師。
多數(shù)詩人都在愿望與現(xiàn)實的矛盾和沖突中徘徊,作品中難免流露出某種怨艾和糾結。而風荷一直喜歡著教師這份工作,并對自己的職業(yè)充滿敬意。因此,她的作品有一種難能可貴的明亮和通透。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希望自己隨時都能展開教學和文學的雙翼,以緩慢而優(yōu)雅的姿勢,把每一瞬,都走成蝶舞的一生?!彼缡钦f。一位深愛李清照、蘇軾、納蘭容若的女子,她應該有一雙古典之美的蝶翼;一位喜歡荷爾德林、葉芝、阿赫瑪托娃、希尼、艾米莉·狄金森、巴列霍的女詩人,她完全可以練就從容而優(yōu)雅的姿勢。
在風荷看來,教師就是詩人。她認為寫詩是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和傳遞美,而教學是塑造美。詩歌的責任和擔當,在于詩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教師在于豐富知識,言傳身教。每天都給自己的工作留下一筆,不管是濃墨重彩,還是輕描淡寫,已經成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認識風荷,我們在同一個精神領域里,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另一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