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蕾冰 馬 駿 趙丹婷
當前我國交通事業(yè)迅速發(fā)展,成果豐碩,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已迫在眉睫需要解決,其中治堵治亂是重中之重。近幾年來,為適應數量激增的機動車,各地嘗試通過多樣的交通渠化對道路進行改善,來滿足機動車的需求。然而交叉口處多樣的交通組織設計給駕駛人帶來更多選擇的同時更帶來許多困惑。駕駛人對前方道路環(huán)境的情境意識較差造成的駕駛遲疑、車道選擇錯誤引發(fā)的插隊換道,嚴重影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易引發(fā)交通事故。
盡管交叉口常設有分向車道行駛標志為駕駛人提供前方車道分布信息,但實際調查顯示,常存在駕駛人無法及時感知道路狀況也未及時識別相關標志信息從而嚴重影響駕駛活動順利進行的現象。人的錯誤可以看作是人在完成任務時一瞬間的不協(xié)調,如果這種不協(xié)調頻繁的出現,那么可以認為這可能是個設計錯誤。一味地要求駕駛人及時掌握全面的道路環(huán)境信息不盡合理,交通設施在設置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到人的因素使駕駛人更易實現駕駛任務。一直以來,我國關于交通標志對駕駛人心理和交通安全影響的研究較少。因此,筆者重點論述駕駛過程中駕駛人的情境意識的作用機理及其對駕駛活動的重要作用,試說明交通標志在提高駕駛人情境意識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解決方向,以期為交通標志設置的進一步研究及交通標志設置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新的指導思路。
通常認為,駕駛人的駕駛活動可以完全按照給定的標志標線進行,卻往往忽視了駕駛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實際上,駕駛人在駕駛活動中具有一定的駕駛期望,會根據道路條件動態(tài)推測前方道路環(huán)境,并由此產生駕駛計劃,從而引導駕駛活動。這一現象又被解釋為情境意識(SA),即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對環(huán)境中的要素的感知、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對其在不久的將來的地位的預測。情境意識當時被認為是安全科學的重要新概念在之后得到較詳細解釋。從那時起,情境意識的應用范圍已經擴大,概念本身也越來越復雜。
駕駛人具有良好的情境意識對維持交通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有重要意義。新手由于所受駕駛培訓有限、所具有的駕駛經驗較少、駕駛能力不足,情境意識往往相對較弱。如在進行轉彎操作時,新手往往只觀察行進方向前側道路情況,而忽視垂直方向匯入的車輛的情況,很難及時減速避免與其發(fā)生碰撞。再如,當靠近路口的車道為四車道時,第一次行駛在這條道路上的駕駛人一般會認為4條車道分別是一條左轉車道,兩條直行車道,一條右轉車道,而當實際的車道設置為兩條左轉車道、一條直行車道、一條右轉車道時,實際的情景與駕駛人的情境意識不匹配,此時駕駛人情境意識不佳,不易及時辨別車道分布的真實情況,這樣的情況常導致車道選擇困難甚至錯誤,不利于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
情境意識的模型建立紛說不一,其中Endsley的三級模型應用較廣泛,他將個人作為被動信息接受者把情境意識劃分為3個層級,分別是感知狀態(tài)、理解狀態(tài)和預測狀態(tài),即駕駛人接收到來自道路的信息作用于情境意識,情境意識再將理解和加工后的整合結果輸出,用于駕駛人判斷和決策。實現SA的第一步是感知環(huán)境中相關元素的狀態(tài)、屬性和動態(tài)。駕駛人需要感知重要的因素,如車道配置、信號燈或其他機動車,以及它們的相關特征;第二步是將一級信息匯集在一起,形成對環(huán)境的整體了解,并加入個人的理解。如其他機動車的行徑軌跡表明了關于其目標的某些東西。當對道路環(huán)境不熟悉時,駕駛人第一級的SA水平可能不會受到很大影響,但可能遠遠不能將各種要素與相關目標結合起來以便理解情況。預測環(huán)境的能力構成了第三級情境意識,情境感知不僅僅是簡單地感知環(huán)境中的信息。它包括與目標相比較,以綜合的形式理解信息的含義,并提供預測的未來環(huán)境狀態(tài)。
圖1 Endsley的情境意識三水平模型
Endsley的情境意識三水平模型很好地描述了駕駛人駕駛活動中的情境意識反饋回路(如圖1所示),考慮了獲得SA能力的個體的特征,以及對這些能力起作用的系統(tǒng)的特征。但過于強調人的因素,強調個人用來實現SA的注意力、心智模型等重要特性和機制,而忽視了環(huán)境中如設施等其他客觀因素的存在,不利于復雜交通環(huán)境中情境意識的進一步解釋。
從系統(tǒng)角度來講,Salmon等人提出的分布式情境意識模型比Endsley模型較為理想,分布式情境意識將人和技術聯系在一起,對于道路系統(tǒng)而言,它將人和設施定義為同等重要的主體,各主體之間都存在信息交換。Artman和Garbis是分布式認知方法的支持者,但認為DSA方法并不把SA看作是成員對情況的共同理解,而是作為一個獨立于成員的實體,實際上是系統(tǒng)本身的一個特征。因此,在研究SA時使用系統(tǒng)本身作為分析單元,而不是系統(tǒng)內部的個體。這與Ottino的論斷相一致,即“復雜的系統(tǒng)不能通過孤立地研究部件來理解”,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將這一方法運用在道路交通系統(tǒng)中,可認為道路、設施等物體和人都是道路交通系統(tǒng)的一部分,系統(tǒng)的協(xié)調發(fā)展需要系統(tǒng)內各主體共同完成,盡管目前在實際應用中,對每一因素的剝離較為困難,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其理念和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和運用情境意識。
如何實現好的情境意識,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表明,人的知識是以圖式的形式儲存于長時記憶中。圖式相互連接,縱橫交錯,盡管其數目龐大、層次繁雜,但它們有組織地排列在一起的,并相互連接,每當有新的知識進入大腦,就有新的圖式編入這個巨大的網絡系統(tǒng)中(如圖2所示)。當感知開始發(fā)生時,外部的信息激活了網絡中的一個圖式,這樣與之相連的其他圖式都被激活,從而生成對下一步發(fā)生什么的期望。當外部信息與最初的期望相匹配時,感知過程就完成了,這種“預期”被用來尋找特定形式的外部信息。所以與駕駛人期望有關的外部信息是使駕駛人實現良好得駕駛預判的重要前提,而且往往只有那些與駕駛人原本心中已有圖式相關的信息才更易被駕駛人讀取。在實際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如改變了常見的車道配置,使得道路條件與駕駛人認知圖式不符,此時如何通過交通標志的布設幫助駕駛人完成良好的情景感知從而順利完成駕駛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圖2 圖式理論模型
作為道路的“無聲語言”,交通標志通過文字或符號向道路使用者傳遞引導、限制、警告或指示的各類信息。交通標志的合理設置是實現道路交通有序、安全、暢通、綠色的重要手段。盡管國內外都對交通標志的設置出臺了相關規(guī)定,但目前對交通標志設置的研究較片面,多集中在對交通標志視認性、易讀性方面的研究,即在駕駛人已經明確發(fā)現交通標志的存在后,對交通標志識別的相關影響因素,而沒有涉及交通標志可用性的研究,未充分考慮過駕駛人的心理因素。筆者認為,交通標志的設置應結合情境意識相關理論,考慮交通標志在構建駕駛人良好情境意識中應發(fā)揮的“引子”作用,這或許是解決交通標志在當今交通管理工作中更好實現功能的“瓶頸”所在?;诖耍岢鼋煌酥驹O置改進建議。
由于標志未布設、布設位置不合理、樹木遮擋、車輛排隊過長等因素的影響,駕駛人可能在需要利用標志時無法獲取信息。交通標志的設置位置應顯著,尤其在多車道路段,由于路況復雜性上升,交通標志更容易被忽略,對交通安全造成更大威脅。要嚴格按照規(guī)范進行標志設置,避免為節(jié)約資金而任意減小標志規(guī)格尺寸、一個標志牌同時羅列過多標志的情況發(fā)生,避免標志牌被周圍樹木、建筑物遮擋。重要的交通標志可采用龍門架式設置方式,以減少被遮擋的可能。
同類標志應有規(guī)律地布設,具有相同的位置或位置特征。人們常常認為,交通組織設計的目標應該是盡量讓交通變得簡單,但其實最重要的是適時給駕駛人提供一定的信息,從而使其獲得正確的指引。當設施的設置不滿足駕駛人心中的認知圖式時,也無法實現駕駛人良好的情境意識,未形成良好的感知,駕駛人就易發(fā)生未注意到相關的標志、錯過標志等情況。這樣的結果并不是駕駛人有意為之,更不是交通管理者愿意看到的,卻容易引發(fā)不良的交通后果。所以,應保證同類標志有規(guī)律的布設,從而在駕駛人心中形成穩(wěn)定的圖式,可以幫助駕駛人在復雜情景中具有較好的情境意識,更好地搜索、識別和利用交通標志。如多數的指路標志都應放在道路右側,而當指路標志放于左側時,不符合駕駛人的預期,標志被駕駛人忽視的可能性就會提升。
在了解了情境意識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駕駛人對交通標志提供的信息接收程度高,設置交通標志的具體方案可以幫助駕駛人具有更良好的情境意識,使得駕駛活動更加順利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可以明確的是,當道路的大量渠化使得交通環(huán)境與駕駛人認知圖式差異過大時,在交通標志的設置研究中充分考慮駕駛人的情境意識構成,考慮如何減少駕駛人的困惑,引導駕駛人的正常駕駛,是順應新時代交通發(fā)展潮流的值得思考的問題。
交通管理不僅是根據車流量劃分車道,簡單設置交通標志,而要真正以人為本進行管理,真正考慮到被管理人的心理與行為之間的聯系。一味地只注重渠化或者開發(fā)對交通管理只會事倍功半,創(chuàng)造駕駛人熟悉適宜的駕駛環(huán)境,提供駕駛人真正需要的駕駛信息,可能是交通管理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