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叔本華的整個美學體系中,他參考了柏拉圖、康德的思想,開創(chuàng)了非理性主義的美學潮流。美是意志的直觀顯現(xiàn)。
關鍵詞:叔本華;美學;理念
亞瑟·叔本華 ,悲觀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國哲人 ,也是唯意志論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美學各式的藝術中,都桌有成見。從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可以證實這一點,如《藝術的內(nèi)在本質(zhì)》、《叔本華美學隨筆》等。與傳統(tǒng)美學不同的是:他認為審美經(jīng)驗是直觀活動,而非感性認識;他認為美的本源并非理念而是意志;因而,他摒棄了西方思想的理性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非理性主義的美學潮流。
跟其他哲學家一樣,美學是叔本華哲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他的美學本體論從頭到尾貫穿到他的意志主義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中,這從他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可以看到。
我們看到,叔本華的美學中,理性與體會、抽象與具象、固本與立異維持著短暫的均衡。在叔本華的整個美學體系中,他參考了柏拉圖的思想,美學本體論在現(xiàn)實上處于叔本華美學體系中一個穿針引線的位置。
柏拉圖把世界分為感覺和理念兩部分,感覺是運動、變化的而理念是永恒不滅的?!胺缎汀迸c“理念”第一次出現(xiàn)在《歐梯弗羅篇》中。后來,叔本華也沿用“理念”一詞:
柏拉圖把“理念”和“現(xiàn)象”二者作為對立,叔本華提出的“理念”仍具有本體論的性質(zhì)。叔本華借鑒柏拉圖、康德的說法,他用“現(xiàn)象”和“本體”兩元素把世界二分化:現(xiàn)象世界和本體世界。不同于“現(xiàn)象”的變化莫幻,“理念”卻是永恒的、富有動力的。不同于柏拉圖的是,在叔本華的本體世界中,“理念”是本體向現(xiàn)象過度的跳板,并非獨立存在、有意義的,而是基于本體和非絕對本體之間。而柏拉圖的“理念”是意志的一種表現(xiàn)。他認為,“理念”是具體的而且抽象的。同康德一樣,叔本華認為意志也是“自在之物”。
叔本華提出的本體世界認為:理念必須依存于原始、高級的意志本體,而不是獨立、絕對的,它作為本體向現(xiàn)象過度的跳板,基于本體和非絕對本體之間。正如他所說:“理念和自在之物并不干脆就是同一個東西,應該說理念只是自在之物的直接的, 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體性”。
柏拉圖有時把“理念”當作“模型”,也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并且為了更準確、更理智地展示,他把 “分有”和“摹仿”填入本體到現(xiàn)象的本來過程。而這也正是叔本華認定了的真理,對叔本華的哲學和美學是十分重要的。叔本華意識到,柏拉圖把理念作為客觀的認識的對象,并且認為可感對象并非認識對象,理念是唯一的認識對象??档碌目捶ㄊ牵栽谥锊皇钦J識的對象,而柏拉圖卻說“理念”是可以認識的客體。理念不等于自在之物。
把“理念”作為“模型”是叔本華提出的極其實用的觀點。他反對柏拉圖主張藝術試圖表現(xiàn)的是對象而非理念,叔本華認為,不表現(xiàn)理念的對象是無法想象的,所以他認為,對現(xiàn)象中的理念加以認識的過程,就是審美鑒賞的過程。而且,客觀上來講,美就存在于這些理念當中,因此,我們了解到了叔本華美學本體論的一個邏輯起點:
“既然一方面我們對任何現(xiàn)成事物都可以純客觀地在一切關系之外加以觀察,既然另一方面意志又在每一事物中顯現(xiàn)于其客體性的某一級別上,從而該事物就是一個理念的表現(xiàn):那就可以說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美的”。
叔本華非常直觀地提出了他的美學本體論: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理念的直觀,那么,任何事物就都是美的。簡而言說:美即理念、理念生發(fā)了美。正如上文所講,叔本華認為美的源泉里主體和客體不能相分。
如果說要舉出叔本華美學本體論的例子,那么我們可以討論一下他所理解的優(yōu)美與壯美。他認為,優(yōu)美是客觀存在的,要迎合主體,使個體輕松摒棄了意志而成為純粹認識主體。相反,壯美則強迫個體放棄意志而進入純粹認識狀態(tài)。 “客觀方面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而“在客體上,優(yōu)美和壯美并無本質(zhì)性區(qū)別,因為在這兩種場合審美觀賞的客體都不是個別的事物,而是在該事物中趨向于展示的理念,也就是意志在一定級別上恰如其分的客體性”這是叔本華對二者區(qū)別的認識。
他常常把審美鑒賞的過程認定為對事物的批判和超越,從而對理念加以認識,他堅信:理念是美的唯一源泉。叔本華認為美是客觀屬性,這個屬性就是理念。比如說樹的美時,他說:“我并不是認識了這顆樹,而是認識了這樹的理念……”在藝術分類的法方式上,他說:“只在于要表出的理念是意志客體化的哪一級別,而表出時所用的材料又按這些級別而被規(guī)定”
在西方美學史上,包括柏拉圖、黑格爾都一直遵循著“美即理念”這一理論。柏拉圖把理念的最高等級善作為美;黑格爾認為應該把美理解為理念,提出:“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還對美的本質(zhì)提出了“美本身”的說法。叔本華雖然同柏拉圖、黑格爾有著共同的表示方法,但是他們持有相反的理論態(tài)度:柏拉圖的理念是與實在相對立的,是與現(xiàn)實世界相分裂的;黑格爾的理念是內(nèi)容與形式、理性與感性、主觀與客觀相統(tǒng)一的;而叔本華在卻強調(diào)理念和現(xiàn)象的同一性,所以在審美認識論上,叔本華把審美等的過程同于求真的過程,同柏拉圖的觀念相一致。
參考文獻
[1]伊曼努爾·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陳靜.叔本華文集:悲觀論集卷[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142頁.
作者簡介
劉曄昕(1987-),女,唐山,本科,唐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