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文化是學校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即學校范圍內(nèi)的知識、藝術、思想、制度、道德、校園風尚、行為習慣及學習環(huán)境等一系列對學生的素質發(fā)展起到影響作用的,經(jīng)過有目的的組織改造、利用而形成的各種師生文化形態(tài)。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極大的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加強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加強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三個方面。
關鍵詞:文化;校園文化;建設
1 學校文化的內(nèi)涵
人類學家克勞伯和魯克霍斯認為:“文化包括各種外隱和內(nèi)隱的行為模式,他們借符號之使用而被學到或者被傳授,而且構成人類群體的出色成就,包括體現(xiàn)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我國學者將文化定義為“文化乃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不同形態(tài)的物質所構成的復合體?!?/p>
校園文化是指在校園這一特殊的社會團體中所形成的特殊行為與價值觀念,它相較于主流的人類文化而言,是一種亞文化,它依附于主流文化而存在,是主流文化的衍生品,同時也具有自己獨有的特點。校園文化是學校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即學校范圍內(nèi)的知識、藝術、思想、制度、道德、校園風尚、行為習慣及學習環(huán)境等一系列對學生的素質發(fā)展起到影響作用的,經(jīng)過有目的的組織改造、利用而形成的各種師生文化形態(tài)。
2 校園文化的功能
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校園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校園文化對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會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校園文化往往對學生一生都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這些積極的影響超越了書本課程的時間長度,對學生的品格建成、提升人文道德素養(yǎng)、拓寬視野、培養(yǎng)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人才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極大的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一個學校的文化建設,不僅體現(xiàn)在它的校園環(huán)境建設和校容校貌,同時也表現(xiàn)在一個學校的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具有一個整體的引導功能。作為一種隱形的熏陶,創(chuàng)建了一種氛圍,陶冶了學生的高尚情操,構筑了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建設包括學院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文化建設同時并行、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是體現(xiàn)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好的校園文化歷久彌新,可以塑造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超越、不斷進取。
3 校園文化的建設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huán)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一種氛圍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陶冶學生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加強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加強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學校物質文化建設。注重校園的文化環(huán)境建設,用綠色環(huán)保的理念美化、凈化、綠化校園,投入使用校園文化建設所需要的建筑設施。開展形式多樣的、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用優(yōu)美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來潛移默化的熏陶人、影響人。學生在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觸景生情、因美生愛,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學校、進而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
第二,加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大力開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把他們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愛國主義、勞動教育、審美教育和人生觀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全體師生的政治素養(yǎng)。
第三,加強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健全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及健康的集體輿論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言行都具有規(guī)范作用。學校的制度文化是一種剛性與柔性的共存的文化,剛性體現(xiàn)在學校對師生管理的可控性,柔性則表現(xiàn)為對師生的可塑性。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一環(huán),要集中精力做好學校制度的制定和公正規(guī)范的執(zhí)行,同時也要和人文關環(huán)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如果把校園文化建設比喻成一艘航行的巨輪,學校的物質文化就是巨輪的燃料,精神文化就是高懸的航標,制度文化就是航行的規(guī)章守則,三者統(tǒng)一于一體,不可分割,對校園文化的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郭安海,郭英著.校園文化建設[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23-25.
[2]朱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9(02).
[3]占麗芳.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演技[D].湖南大學,2009.
[4]王林.淺談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與內(nèi)涵[J].中國民航大學乘務學院.2009,(01).
[5]劉巧芝,葛建偉,胡卸紅.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微[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09,(01).
[6]趙璽,茍世祥,陸婧.論高校多校區(qū)校園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
[7]吳永滿.淺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導[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8]敬菊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36.
[9]劉登科.構建和諧的高校校園文化——評《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07).
[10]杜志明,劉玉娥.論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導和管理[J].遼寧教育研究,2002,(12).
[11]徐祿新.高品味校園你文化建設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施策略[J].教育現(xiàn)代化,2002,(10).
[12]陳秋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J].教育論壇,2004,(4):43-45.
[13]薛文治.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3,(5):20-22.
[14]李碩豪.大學形成學術風氣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1997,(2):70[19]朱立新.論合并院校校園精神的塑造[J].江蘇高教,2004,(1):100-104.
[15]張文顯.把核心要素凝練當代中國大學精神[J].中國高等教育,2004,(1).
[16]常丹.合并后高校校園文化整合問題探討[D].湖南:中南大學,2006:30-35.
[17]梁建忠.新時期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5:37-42.
[18]杜曉紅.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5-12-19.
[19]潘崎峰.新時期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若干問題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5:14-19.
[20]張喜桃.論高校多校區(qū)條件下校園文化的融合[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
作者簡介
朱菁(1991-),女,漢族,湖南省常德市,碩士研究生,現(xiàn)在常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工作,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