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曦
摘 要:語文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則是教育工作成效的直接體現(xiàn),也影響著學生后續(xù)的學習?;诖?,文章先以當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不足為切入點,予以簡述;再以此為基礎對國內外工作的積極經驗進行分析;最后給出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策略,包括重視漸進性培育、教育的生活化等,為后續(xù)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語言文字運用;漸進性培育;教育生活化
一、引言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多項能力的共同體現(xiàn),是知識積累和運用的綜合。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可視作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和層次。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并未得到足夠重視,或存在方法不當?shù)谋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情況并不完全理想。分析原因所在,并嘗試予以解決,具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
二、當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不足
(一)偏重教師講解
教師講解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得到普遍重視,而小學生自我鉆研和探索的能力不足,需要教師給予知識解讀,但過度講解又造成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制約。如六年級古詩《江南春》(唐代詩人杜牧)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教師可告知學生“南朝”指“宋、齊、梁、陳政權”,“四百八十寺”形容寺院較多。學生雖然理解了上述內容及其基本含義,但可能無法準確運用數(shù)字夸張這一常見手法,也無法準確對類似元素進行概括性歸納,教學工作片面重視講解,學生吸收態(tài)勢無從保證。
(二)偏重知識點考查
對知識點進行考查,在各級教學工作中均得到普遍重視,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知識點考查偏重于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而非素養(yǎng)的提升和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如《窮人》(俄國列夫托爾斯泰作品)一文中,學生可在學習后提煉主要內容,但因俄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存在差異,學生對中心思想的提煉可能受到影響,對安娜擔憂“揍我一頓也好”理解困難。知識點的考查中,上述元素鮮有涉及,學生的學習也更多浮于表面,不愿進行更多思考,核心素養(yǎng)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受限。[1]
(三)學生主動性不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優(yōu)化,既需要來自教師的指導,也需要自身的主動、積極學習。目前來看,大部分學生對主動學習興趣不高,有學者在針對60所小學、663名小學生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60%以上(453人)的學生,不會進行教科書之外語文知識的刻意學習;25%左右(204人)的學生認為,教科書中的內容已經足夠豐富,不必進行主動學習;另有41%(271人)的學生認為,進入小學高年級(5~6年級)后,面臨升學壓力,無暇進行主動學習。[2]上述結果可視作當前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受限的原因之一。
三、現(xiàn)有積極經驗分析
(一)國內積極經驗
我國國內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對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一直較高,在教育大省山東省,20世紀90年代即啟動過教學改革計劃,近年來其新式教育模式也得到國內廣泛肯定。部分山東省小學會在進行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延伸性,將教育工作自課堂、學校延伸至生活中。如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不再片面重視書本知識的鞏固,而是要求學生選取上學路上遇到的某處景物、人物、事件,運用100字予以描述,精準提煉事物的核心特征,這使學生的文字、語言等能力得到同步考核和練習。江蘇等地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調考核的多樣化,將口試引入期末考核中,以提升學生書面之外的語文能力。上述工作均可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語言文字能力,且具有長期性價值,值得推廣和學習。[3]
(二)國外積極經驗
國外同等級別的教育工作,也具有很多可借鑒的積極經驗。如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源地德國,在其小學階段,教師往往更重視對學生天賦的啟發(fā),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困惑時,教師不會直接予以解答,而是建議學生自行思考,并給出思考結果,如果學生仍不能理解問題,教師則會建議其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集思廣益嘗試獲取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時由于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需要借助語文知識進行表述,因此提升了文字和語言運用能力。美國小學的教學工作與此有相似性,但更具現(xiàn)代化特點?!胺D課堂”模式發(fā)源于美國,并很快在各級教育工作中得到普及和推廣。小學階段的“翻轉課堂”運用十分常見,教師會將下一課時的語文相關知識整理為若干問題,并收集對應資料,以遠程方式發(fā)送給學生,由學生進行問題分析,在此過程中尋找答案、持續(xù)思索。次日課堂上,教師會鼓勵學生積極表達,進而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上述經驗在我國也有推行的空間,值得重視、嘗試。
四、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漸進性培育
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需要通過語言文字運用等能力加以體現(xiàn),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是一項綜合性、長期性工作,難以一蹴而就,可在后續(xù)工作中,重視漸進性培育,逐步提升小學生的對應能力。較為典型的方式為字、詞、句、段落四個階段?!白帧彪A段代指語文基礎知識,學生應牢固掌握書本內容,包括字意、讀法、用法等,小學高年級階段,還應包括少量的文言文知識?!霸~”階段代指基礎知識的延伸,即某些特殊詞匯的多用途和多含義,應在該階段予以掌握。如古漢語中“食”字,發(fā)音為二聲時,具有“食物”等名詞性含義;發(fā)音為四聲時,具有“食用”等動詞性含義,教師需鼓勵、引導學生予以掌握?!熬洹彪A段即知識的靈活運用,在掌握了基礎知識以及部分延伸知識后,教師可通過課堂考核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不足,學生也可以獲知自身學習的瓶頸和誤區(qū),作為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如教師可給出一首古詩,要求學生課堂賞析,或給出一段文字,要求學生進行內容和思想的提煉等。進入“段落”階段后,學習不再強調模式化,學生可根據(jù)之前三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和不足,靈活進行針對性學習和主動學習。教師則進行引導,給出閱讀和學習的方向、建議,使學生更高效地積累、掌握知識,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二)教育的生活化
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再拘泥于現(xiàn)有形式、時間、空間,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延伸至生活中。結合我國各地現(xiàn)有經驗,建議構建長期學習機制,以目標學習法作為主要教學模式。如進入小學五年級后,可將一個學期作為一個學習階段,擬定學習目標為“準確壓縮大段文字”,實現(xiàn)關鍵部分保留、主題突出;掌握若干古詩詞或現(xiàn)代詩,可根據(jù)格律特點進行仿作等。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5~8人。教師可引導學生設定學習計劃,理清學習思路,每個月、每周的學習內容不同,逐步完成對應的學期內目標。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可通過閱讀,掌握小說、散文的壓縮方法,打磨自身技藝,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考查,直到階段內目標達成。生活化教育的優(yōu)勢在于可實時開展,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也能在持續(xù)的生活化學習和思索中完成。
(三)教育方式的多樣化
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包括常規(guī)面對面講解,也包括翻轉課堂、微課、遠程教育、多媒體教育等新方法。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尚輕,各類教育方式也均擁有理想的推行空間。以翻轉課堂模式為例,可借鑒美國各地的工作方法,由教師對下一課時、下一階段的學習內容進行加工,生成完整的學習資料,發(fā)送給學生進行課堂外的自學。
例如,學習內容為《少年閏土》,教師可以收集與“魯迅”“閏土”等關鍵元素相關的各類資料,發(fā)送給學生,為避免學生在眾多資料中失去學習方向,可設定多個引導問題。第一個引導問題為尋找文章中的生字詞。學生在生字詞的尋找中,完成了文章的初步閱讀。第二個引導問題為提煉文章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學生需要進行閱讀、思索,才能獲取問題答案。第三個問題為尋找其他文章中的“閏土”角色,分析與本文“閏土”的差別。第三個問題可作為延伸問題,供學生進行討論性學習。該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思路清晰,且不斷閱讀和思索,這直接改善了學生課外時間的利用效果,提高了學生的資料分析能力,從而完成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優(yōu)化。
(四)考核機制的變革
考核機制的變革,可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改善的輔助性措施,其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效果是間接性的,即通過考核了解學生當前語文水平和不足,并將其作為下一階段工作改進的參考。
如在期末考試中,要求學生現(xiàn)場就《開國大典》一文進行賞析,教師根據(jù)文章內容給出問題,包括“哪一段描寫深化了文章主題”“哪一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等。結合學生回答結果,了解其學習中的不足。變革后的考核機制,既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全面評估,也能作為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進一步改善的依托,可作為漸進性培育、教育生活化等措施的補充予以推行。
五、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當前語文教學偏重教師講解、知識點考查,學生的主動性不高等現(xiàn)狀影響了教學效果,結合國內、國外各方面積極經驗,我們應在后續(xù)工作中,重視漸進性培育學生語文相關能力,嘗試實現(xiàn)教育的生活化和方式的多樣化,同時積極進行考核機制的變革,多角度地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
參考文獻:
[1]梁英英.關注語言文字運用之妙 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J].文學教育(上旬刊),2019(5):84-85.
[2]胡秀鳳.強化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41-42.
[3]劉飛.“語文核心素養(yǎng)”意涵解構與培徑重構——基于名師課堂的思考闡釋[J].浙江教育科學,2017(2):47-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