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綿圳, 黃 芩, 鄧貴仲, 代 歡, 李夢寒
(西藏農牧學院 植物科學學院, 西藏 林芝 860000)
玉米的起源中心位于中南美洲,大約在16世紀中期傳入中國,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栽培歷史。玉米的種植范圍很廣,全國各地都有栽種。我國玉米主要分布在由東北到西南的斜形地帶上,尤以東北、華北和西南各省較多。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工業(yè)原料和飼料來源之一。1998年以來,玉米已成為全球第一大作物[1]。玉米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中國玉米播種面積為4 128.4萬hm2,僅次于稻類和麥類作物,在糧食作物中居第3位,種植面積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2-3]。玉米轉基因技術研究始于1986年[4]。轉基因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指將某個基因通過載體導入到活的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并使其成功表達,引起生物體特性的可遺傳修飾的遺傳學技術。玉米轉基因的常用方法有農桿菌侵染法、電擊法、PEG轉化法、基因槍法、花粉管通道法及超聲波法等[5]。自從轉基因玉米成功被推廣,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栽種面積最大的轉基因糧食作物[6]。轉基因玉米雖然可以暫時解決日益激增的玉米需求等問題,但就其安全性而言,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立場都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中國作為玉米的主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對轉基因玉米的研究也變成當下一大熱門領域。文獻計量學作為一種定量的文獻統(tǒng)計分析方法,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現學科整體發(fā)展方向及動態(tài),當前普遍應用于各學科分析[7]。為深入了解中國轉基因玉米的研究狀態(tài)及轉基因玉米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從文獻計量學角度對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中國轉基因玉米研究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http:// www.cnki.net/)。于2019年10月11日在中國知網首頁“期刊”中以“轉基因玉米”為主題詞,選擇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評價系統(tǒng))和CSSCI來源期刊,不限年限進行高精度檢索。依據上述條件檢索出738篇文獻,所得數據利用Excel 2007進行相關分析。
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對檢索文獻進行分析。主要評價指標有年度載文量、來源期刊、作者、發(fā)文機構、基金項目、文獻下載量前10位及文獻被引頻次前10位。由于檢索時間為2019年10月11日,因此,2019年的數據并非為全年度信息,故分析過程中總體趨勢不考慮2019年數據。
從圖1看出,知網數據庫收錄文獻中,國內最早研究轉基因玉米的文獻發(fā)表于1993年。1993—2019年的27年間,由中國知網所收錄的SCI期刊、E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發(fā)表的轉基因玉米論文共計783篇,年均刊發(fā)量為27.3篇。1993—2000年年均刊發(fā)量均小于10篇,說明當時對于轉基因玉米領域的研究在國內極少。2001年起,研究論文逐漸增多,說明科研工作者開始把目光放在轉基因玉米領域。自2010年起,每年都超過40篇,2014年上升到71篇,增長速度較快,增長幅度明顯,其中2011—2016年刊發(fā)量占總刊發(fā)量的62%。說明玉米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面對巨大的需求,轉基因玉米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并持續(xù)發(fā)展。
圖1各年度轉基因玉米研究論文的產出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published papers on transgenic maize from 1992 to 2019
在轉基因玉米研究產出的783篇論文中,中文核心期刊占732篇,SCI來源期刊12篇,CSSCI來源期刊27 篇,EI來源期刊23篇。738篇論文分別刊載于154種刊物上,其中載文量15篇及以上的期刊共12種,載文達295篇,占總發(fā)文量的39.9%。由圖2看出,《玉米科學》發(fā)文77篇,《生物技術通報》發(fā)文30篇,《中國生物工程雜志》發(fā)文28篇,《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發(fā)文27篇,《華北農學報》發(fā)文20篇,《分子植物育種》發(fā)文18篇,《作物學報》發(fā)文17篇,《中國農業(yè)科學》發(fā)文16篇,《江蘇農業(yè)學報》發(fā)文16篇,《食品科學》發(fā)文16篇,《世界農業(yè)》發(fā)文15篇,《西南農業(yè)學報》發(fā)文15篇。其中,《玉米科學》《生物技術通報》《中國生物工程雜志》《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及《華北農學報》5種期刊共刊載轉基因玉米研究論文182篇,占總量的23.2%,是轉基因玉米研究領域的重要載文期刊。以《玉米科學》的載文數量優(yōu)勢顯著,在玉米學科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由此可見,專業(yè)類期刊相對于普通期刊更受相關領域作者和讀者的關注,同時也說明轉基因玉米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對該領域的研究逐漸深入,發(fā)表的文章質量水平逐漸提升[8-9]。
Fig.2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 with ≥15 published papers on transgenic maize
2.3.1 作者 通過對研究人員分析,可了解某領域的主要作者,有利于了解作者的研究情況,促進該領域學術研究與合作[9]。從表1看出,在1993—2019年,作為第一作者來自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何康來總發(fā)文量最高,為21篇,排名靠前的還有來自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的王東和宋君作者,發(fā)文均為18篇,東北農業(yè)大學的王振華發(fā)文量為16篇,發(fā)文15篇的有王振營(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邸宏(東北農業(yè)大學)、尹全(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孫毅(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孫紅煒(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還有路興波等多位作者發(fā)文均為10篇以上。從文章分布年份看出,何康來、王振營、孫毅和孫紅煒對轉基因玉米的研究開始較早,且均有較好的連續(xù)性,而其他的科研工作者對此方向的研究主要從最近8年開始。由此可見,對于轉基因玉米領域研究存在一批對該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作者,且對于該領域研究有較好的連續(xù)性,但是對于整個研究領域來說,核心作者數量過少。
表1 轉基因玉米研究論文發(fā)表量在15篇及以上的作者(第一作者)
2.3.2 發(fā)文機構 從圖3看出,轉基因玉米研究論文產出15篇及以上的機構有14個,論文產出量為337篇,占總論文量的45.6%。14個機構中農業(yè)科學院占9個,其中,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38篇,居首位;中國農業(yè)大學37篇,位列第2;吉林省農業(yè)科學院和東北農業(yè)大學均為32篇,位列第3。說明農業(yè)科學院在轉基因玉米研究領域中處于領先地位,是國內轉基因玉米領域主要的研究機構。農業(yè)類高校對于轉基因玉米研究領域的貢獻也不可否認,同樣是轉基因玉米領域重要的研究力量[11]。
Fig.3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with ≥15 published papers on transgenic maize
基金對于項目的資助數量可以體現出某研究領域的熱度以及受到關注的程度。統(tǒng)計結果表明,1993—2000年,對轉基因玉米給予資助的有39類基金,共資助295篇論文。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國家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yè)化專項和973計劃是最主要的4類資助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最多,有97項,國家層面的資助項目在前10位中占了7位,共計188項,除國家基金資助的項目外,中國科學院、各省市也有一定比重的資金項目對轉基因玉米研究進行支持。說明轉基因玉米研究領域受到從國家到地方的高度關注,極大地推動了轉基因玉米領域的研究和發(fā)展。
高下載量文獻能反映某個領域的研究前沿與熱點[12]。高被引文獻是某個時期研究熱門的集中體現,基于高被引論文的被引軌跡及其共現網絡,可以得出科學計量學發(fā)展各階段的主流研究領域[13]。檢索出的轉基因玉米研究738篇文獻,共被下載328 471次,篇均下載頻次445.0次;被引用9 424次,篇均被引頻次12.7次,總下載頻次約為總被引頻次的34.8倍。由此可見,被引頻次相對于下載頻次仍偏低。由表3看出,單篇最高下載是2018年王立平等在《中國農業(yè)科技導報》發(fā)表的“國內外轉基因農產品食用安全性研究進展與生產現狀”一文,達4 509次;單篇最高被引是1993年丁群星等在《中國科學(B輯 化學生命科學地學)》發(fā)表的“用子房注射法將Bt毒蛋白基因導入玉米的研究”,達347次。下載量處于前10位的文獻主要為綜述類文章,CLIVE JAMES發(fā)表在《中國生物工程雜志》的“2011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yè)化發(fā)展態(tài)勢”及張永軍等發(fā)表在《生態(tài)學報》的“轉基因植物的生態(tài)風險”同時是下載量與被引頻次的前10位(表4),可見綜述類文章對于科研工作者有更重要的指導作用,也更容易受到讀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關注。CLIVE JAMES有3篇文章出現在被引用頻次前10位,說明其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受到業(yè)界普遍關注。
表3 轉基因玉米研究論文下載量前10位的文獻信息
表4 轉基因玉米研究論文被引頻次前10位的文獻信息
以中國知網收錄的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和CSSCI來源期刊發(fā)表的文章為數據源共檢索出轉基因玉米研究文獻738篇,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從年度載文量、來源期刊、作者、機構、基金項目、文獻下載量前10位和文獻被引頻次前10位等方面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轉基因玉米研究的文獻數和分布期刊數總體隨年度推進呈增長趨向,尤其在2014年發(fā)表文章數量有大幅提升,并達到峰值,說明轉基因玉米領域作為研究熱點持續(xù)受到關注;《玉米科學》《生物技術通報》《中國生物工程雜志》《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華北農學報》等5個期刊是轉基因玉米研究領域的重要載文期刊;農業(yè)科學院是國內轉基因玉米領域研究的主要機構,高校在轉基因玉米研究領域也占據重要地位;轉基因玉米研究團隊發(fā)文量較大,有利于該方向的研究愈發(fā)深入、細致及多元化;轉基因玉米研究領域受到從國家到地方的高度關注,獲得的基金資助主要來自國家層面,中國科學院及各省市地方機構也有一定力度的支持。
從轉基因玉米研究文獻分析看出,目前中國轉基因玉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轉基因抗逆玉米及抗逆機制的研究、轉基因抗蟲玉米的研究和作物性狀改良等方面[14-16],研究對于轉基因玉米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平臺[17]。在檢索出的文獻中,有極少部分文章存在無作者、無年代等情況;另外,由于文獻檢索范圍限定在中國知網收錄的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和CSSCI來源期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有關轉基因玉米領域的研究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