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斌 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
較之其他教育階段而言,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學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升學壓力,其不得不將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與精力應用于對文化課程的學習方面,繼而忽略了對自身綜合體質健康的關注。據(jù)權威調查研究成果顯示,當前我國高中學生群體的整體體質健康水平、體育技能掌握程度、自主鍛煉意識與能力水平等諸多方面均呈逐年下降趨勢。立足于此,在本次研究過程當中,筆者選擇將“游戲教學模式”應用于頗具代表性的足球教學項目當中,以期能夠通過改變既定教學開展形式這一手段,實現(xiàn)對高中學生群體體質健康、體育學習興趣、自主鍛煉能力與態(tài)度方面不良現(xiàn)狀的有效改善。
筆者將“游戲教學模式在高中足球教學活動當中的實踐應用”視之為本次研究過程當中的主要研究對象。同時選擇本校高二(1)班與高二(3)班的全體學生參與整個研究過程,并將兩個班級分別視之為本研究過程當中的實驗班與對照班。兩個班級人數(shù)均為44人,且男女比例均為1:1,且兩個班級學生均無不能參與正常體育活動的疾病。
在本次研究過程當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涵蓋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對照實驗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邏輯分析法等常規(guī)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過程當中,教師需要為參與實驗的兩個班級匹配對應的實驗內容與流程,具體的實驗流程設計見圖1。
圖1 兩個班級實驗流程設計
被視之為對照班的高二(3)班,在確保教學內容與被預設為實驗班的高二(1)班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仍舊采用傳統(tǒng)教學開展模式,而實驗班的教學活動,則采用本次研究正式開展之前教師設計而來的游戲教學模式。根據(jù)本校具體體育課時安排筆者將本次研究的實驗周期預設為四個月,共計12周,并利用實驗周期當中的第1周與最后一周,對參與實驗的學生群體進行體質健康與足球技術技能的統(tǒng)一測試,并對相關測試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科學的收集、匯總與分析,從而使最終的研究成果具有科學性與可復制性。
1.基礎素質提升類游戲
游戲名稱:堅守陣地
游戲設計目的:通過頗具對抗性的游戲內容設計,使學生盡可能地領悟足球場上的對抗要領。
游戲所需運動器材:軟墊、米尺、粉筆、較為空曠的運動場地。
具體游戲設計:在既定運動場地用粉筆畫出多個直徑約為兩米的規(guī)則圓形,將班內學生群體進行兩兩隨機分組,并在分組結束之后要求同組學生進入圈內進行兩兩對抗。兩個學生在圈內的站位應處于圓心的位置,在聽到教師的開始指令之后,圈內兩名學生應相互靠近,并在限定范圍內進行對抗,首先被擠出限定范圍的學生視為失敗。
具體游戲規(guī)則設計:在游戲過程當中,兩位同學的左肩與右肩應相互靠攏,并將提前準備好的軟墊置于其左右肩中間,在對抗過程當中,要求兩位學生之間的軟墊不能掉落,在整個對抗過程當中,兩名同學只能用軀干進行對抗,若過程當中其中的任何一位使用手拉或攪拌的方式,則直接判定為失敗。該對抗游戲在其中一人身體被擠出限定區(qū)域之后結束。
2.基礎運球能力類游戲
游戲名稱:運球追逐
游戲所需器材與場地:學校足球場、足球44個。
具體游戲設計:在進行游戲方案設計之前,教師應明確該游戲的設計與開展目的。例如,筆者將此次游戲的設計與開展目的預設為對腳背內外側運球技能的進一步鍛煉與提升。基于此在游戲正式開始之前,教師應對以上技術動作進行初步的講解與示范,在學生對既定動作有了初步的認識與掌握之后,引導學生正式進入游戲狀態(tài)。在游戲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將班內學生平均分為兩個人數(shù)相同的學習小組,并以衣服顏色或其他明顯標記對兩組學生進行區(qū)分,此處筆者將兩個小組分別命名為A組、B組。游戲一開始,兩組各派一名代表,以剪刀石頭布的方式,決定誰先做追逐方,在追逐過程當中,追逐方采用腳背內側運球形式,而被追逐方則采用腳背外側運球形式完成追逐與被追逐的過程。追逐的一方與被追逐的一方,誰先到達終點則為獲勝,之后兩組學生互換角色,開展第二輪追逐游戲,游戲共計開展四次,獲勝次數(shù)最多的一組及為獲得最終勝利的一方。
具體游戲規(guī)則設計:在游戲開展過程當中,兩組學生應始終保持運球動作的標準性,若一方動作不夠標準或使用了對方的運球動作,則退回起點重新開始。
3.基礎踢球能力類游戲
游戲名稱:移動射門
所需教學器材與運動場地:學校足球場、三米長繩兩條、足球兩個。
具體游戲設計:在游戲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對腳背正面射門這一技術動作進行初步的講解與多角度的示范,并讓學生進行為時5分鐘的自主練習。之后在既定運動場地劃出兩道間隔為10米的平行直線,將班內學生平均分成兩個學習小組,每組指派兩名學生各持長繩的一端將其高舉過頭頂模擬球門,而這個“球門”是可在直線上隨意移動的。兩個小組學生依次進入場地,分別利用既定技術動作向對方球門射球,在特定時間內,進球最多的小組獲勝。
具體游戲規(guī)則設計:在游戲過程當中,兩個小組當中的每個成員均需上場參與游戲,充當球門的兩名同學也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內進行替換,使之也有射門機會。
以上僅列舉了相應游戲類別內頗具代表性的具體游戲形式,既定游戲類別內還可進行更為多元的具體游戲設計。此外,除以上游戲類別之外,趣味競賽類游戲的應用也是十分有價值的,在此就不再做過多贅述了。
在本次研究過程當中,筆者將實驗周期內的第一周與最后一周用于對學生的實驗前后測試,其余10周則用于進行以游戲形式為主開展的專項運動技能教學。專項教學主要涵蓋基礎素質與技能練習、定區(qū)停球技術的學習及以游戲形式為主的專項訓練、腳內側傳接球技術的學習及以游戲形式為主的專項訓練、運球繞桿技術的學習及以游戲形式為主的專項訓練、射門技術的學習及以游戲形式為主的專項訓練、五人制比賽規(guī)則的學習及其在專項游戲中的實踐應用、攻防技術的學習及其在專項游戲中的實踐應用等。
通過對表1內相關數(shù)據(jù)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在為期四個月的實驗干預結束之后,實驗班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良好率由實驗之前的50%提升至70%,對比測試所得P值為0.037小于0.05大于0.01,該組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該班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較之實驗開始之前有了明顯的改善;反面對照班級,實驗結束之后學生身體形態(tài)良好率由之前的54%提升至58%,對比測試所得P值為0.514,該組數(shù)據(jù)說明實驗干預前后該班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較之之前并無明顯改善。
表1 實驗前后兩個班級學生綜合體質健康水平測試結果匯總(N1/N2均為44)
其次,在為期四個月的干預實驗結束之后,實驗班學生身體機能的良好率由之前的65%提升至74%,對比所得P值為0.095,該數(shù)據(jù)表明,實驗前后該班學生的身體機能水平雖略有提升,但較之實驗前并未拉開明顯差距;在對照實驗結束后,對照班學生的身體機能水平良好率由之前的68%提升至71%,對比所得P值為0.357,雖同樣有小幅提升,但提升幅度略小于實驗班。
最后,在為期四個月的干預實驗結束之后,實驗班學生群體的綜合體質健康水平良好率由之前的74%提升至89%,前后對比所得P值為0.041,該組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該班學生群體的體質健康水平較之實驗前有了較為顯著的改善;反觀對照班,學生群體的綜合體質健康水平由之前的75%提升至79%,前后對比所得P值為0.173,該組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該班學生群體的體質健康水平較之實驗前并為明顯改善。
通過對表2內相關數(shù)據(jù)的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實驗班學生的傳球技術良好率由之前的30%提升至69%,前后對比所得P值為0.005小于0.01,該組數(shù)據(jù)足以表明實驗班學生的傳球技術較之實驗干預前有了十分顯著的提升;對照班學生群體的傳球良好率由之前的32%提升至51%,對比所得P值為0.047,該組說明對照班學生通過為期四周傳統(tǒng)形式的足球專項教學,其傳球技能與水平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
表2 實驗前后兩個班級學生足球技能水平測試結果匯總(N1/N2均為44)
其次,為期四個月的干預實驗結束之后,實驗班學生的運球繞桿技術良好率由之前的41%提升至84%,對比所得P值為0.003小于0.01,該組數(shù)據(jù)足以表明,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實驗班學生的繞桿運球技術水平得到了十分顯著的提升;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對照班學生群體的運球繞桿技術良好率由之前的43%提升至59%,對比所得P值為0.043小于0.05大于0.01,該組數(shù)據(jù)說明,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對照班學生群體的運球繞桿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再次,為期四個月的干預實驗結束之后,實驗班學生的點球技術良好率由之前的35%提升至79%,對比所得P值為0.001小于0.01,該組數(shù)據(jù)足以表明,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實驗班學生的點球技術水平得到了十分顯著的提升;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對照班學生群體的點球技術良好率由之前的37%提升至62%,對比所得P值為0.033小于0.05大于0.01,該組數(shù)據(jù)說明,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對照班學生群體的點球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最后,為期四個月的干預實驗結束之后,實驗班學生的射門技術良好率由之前的39%提升至78%,對比所得P值為0.002小于0.01,該組數(shù)據(jù)足以表明,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實驗班學生的射門技術水平得到了十分顯著的提升;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對照班學生群體的射門術良好率由之前的41%提升至57%,對比所得P值為0.039小于0.05大于0.01,該組數(shù)據(jù)說明,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對照班學生群體的點球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1)游戲教學模式的科學應用,能夠有效改善青少年學生群體的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水平及綜合體質現(xiàn)狀。
(2)游戲教學模式的科學應用,能夠有效提高青少年學生群體的足球技能水平。
(3)學生身體機能與綜合體質現(xiàn)狀的改善是一個需要長期持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十分顯著的成效,以上兩點的顯著提升與改善,需在基層教師與高效教學模式的共同作用下方能實現(xiàn)。
(1)將游戲教學模式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常態(tài)化,對游戲教學模式的潛在價值與意義進行更為深入的挖掘與探索。
(2)教師應根據(jù)當前所面對學生群體的實際現(xiàn)狀,將教學活動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游戲化設計,使兩者之間更為契合。
(3)可嘗試引導學生參與至游戲內容與流程的設計過程當中,使之獲得更為深刻的參與體驗,同時也可更為有效的激發(fā)其對教學活動的參與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