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課程,是一門活動性質的課程,科學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中不斷的觀察、探究,最后發(fā)現總結出一個真理,而實驗是獲取真理非常有效的一個途徑。那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呢。
一、用科學家的故事,為學生樹立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平時讓孩子們多閱讀科學家的故事,增強他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如發(fā)明大王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發(fā)明家.他做實驗的器具, 是從垃圾堆里揀來的一些瓶瓶罐罐。 愛迪生12 歲的時候, 在火車上賣報.火車上有一節(jié)給乘客吸煙的專用車廂, 車長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個角落.他把化學藥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賣完了報, 就做各種有趣的實驗.他沒有被危險嚇倒, 還是頑強地做實驗。愛迪生試制電燈, 為了找到一種價錢便宜、使用時間長的燈絲, 不知做了多少次實驗.他常常在實驗室里一連工作幾十個小時, 實在太累了, 就躺在實驗臺上睡一會.他這樣不懈地努力, 終于找到了合適的燈絲, 發(fā)明了電燈。
通過愛迪生的故事,使同學們明白了,真理的發(fā)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復實驗探究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改進,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縮。愛迪生的實驗還經歷過1000多次失敗呢。
還讓他們讀富蘭克林、愛因斯坦、牛頓等科學家的故事,使孩子懂得,做科學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還要有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精神。
二、以有趣的實驗,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皟和莻€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到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比如在上《浮與沉》這課時,我首先出示兩個一樣的水槽,裝看起來一樣的水,再拿兩個一樣大小的馬鈴薯,問:“如果老師把這兩個馬鈴薯分別放進兩個水槽里,它們會發(fā)生怎樣的現象?”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它們都會沉下去”!我進一步反問:“真的都會沉下去嗎?”學生齊聲說:“是”于是我將兩個馬鈴薯慢慢放進水槽里,同學們都驚奇地發(fā)現:一個馬鈴薯浮了起來,另一個卻沉下去了。帶著這樣的興趣和問題,同學們很愉快地進入了實驗課的教學中,積極主動地進行動手操作。
在實驗教學中我常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體現“樂學”的宗旨,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促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得到優(yōu)化整合,從而促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得到很好的養(yǎng)成,動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比如在教學《熱脹冷縮》時,我演示“童子尿”的實驗,將“童子”放在盤里,用熱水澆在“童子”的身上,一會兒,“童子”便撒出“尿”來,我演示完畢后,要求學生想一想,“童子”為什么會撒“尿”?學生看了實驗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這是什么原理,在學生興趣高漲的情況下,再進行實驗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這種有趣的實驗,誘導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并鞏固和發(fā)展這種興趣,使之成為前進的“導火線”,入門的“向導”,才能探求到打開動手操作的“金鑰匙”,同時,也是實驗教學的突破口。
三、巧用生活材料,挖掘學生動手操作的潛能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用創(chuàng)新的眼光看待科學實驗,用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探究,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材料積極開展課后探究活動。
例如:在教學《有趣的不倒翁》后,我給學生布置了課外任務,讓他們自選材料、自行設計制作一個不倒翁。結果學生在課后設計了制作了許多形態(tài)各異,有趣的不倒翁。 這一活動,使學生能在制作不倒翁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進一步增強了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四、加強動手實踐,強化實驗操作能力
1. 積極開展手工制作活動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創(chuàng)新與右腦功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只有大腦左右半腦的功能得到平衡發(fā)展,兩個半腦的活動密切配合,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發(fā)展,“手腦并用,才會有創(chuàng)造”。中國傳統(tǒng)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基本上都是“左腦化”,而往往忽視學生動手動腦、實際操作的訓練。手工制作活動正是讓學生在“做”中學,使學生保持濃厚的科學學習興趣,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茖W教學中,我經常結合教學內容布置學生回家做一項小制作:如在學習《熱氣球》后,讓學生自制簡易熱氣球,到課堂外去飛一飛;在學習《壓縮空氣》后,讓學生做一支空氣槍;學習《鏡子》后制作一個潛望鏡。通過制作活動,學生體會到制作過程的艱辛,從而也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在這些自制活動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當他們把自己的作品帶到學校來時,我都是非常非常高興地一個一個向同學們展示,有好的,有差的,我都會表揚,并鼓勵他們,告訴做得差的同學:一次次的失敗將成為他們的一級臺階,將來會拾級而上獲得成功,當你轉頭回望,才發(fā)現每次失敗乃成功之母,都是成功的一步,成功帶給他們的是短暫的興奮和喜悅,失敗往往給他們帶來長時間的思考,促使他們獲得更大成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應該說,成功是喜,失敗是福!
2. 充分做好演示實驗和指導學生分組實驗
每次實驗教學前,我都會為學生準備好演示實驗,以及各種器材,并且總是提前試做,以保證課堂實驗的成功。不僅自己做演示實驗,還有意請學生上臺演示實驗,以加深對實驗方法的掌握,練習效果更佳。在實驗中,我總是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由于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會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在演示實驗時應盡力做到規(guī)范,標準,嚴禁違規(guī)操作,養(yǎng)成規(guī)范操作的良好習慣。學生的操作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經過不斷的練習才形成的。
實驗教學是學生各種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體現了對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思維的訓練。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實驗教學予以高度重視,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使實驗教學在自然教學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