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霖
摘 要:十九世紀的歐洲協(xié)調是一種傳統(tǒng)的大國協(xié)調機制,歷經嘗試期、深化期、侵蝕期和消亡期,它以會議外交為運行方式、以共同價值觀為運行基礎,對維護歐洲的百年和平與安全起著重要作用。具體而言,1818年的亞琛會議和1856年的巴黎和會,以及均勢原則、合法性原則、包容性原則、協(xié)商一致原則和自我克制原則,都對歐洲和平起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大國協(xié)調;歐洲協(xié)調
十九世紀的歐洲協(xié)調(ConcertofEurope)是指,在某些層面互別苗頭的各國,對影響整體安定的事務要以一致的步調設法解決。具體來說,歐洲協(xié)調機制是指始于1814年的維也納會議,基于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和法國的共同價值觀,以會議外交的形式試圖取得一致同意以處理共同問題的機制。自181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100年時間里,歐洲經歷了有史以來最持久的和平,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功于歐洲協(xié)調機制。一般來說,一個具有生命力和發(fā)展性的機制都會有較為完善的運行邏輯,包括表面的形式與內在的基礎。下文將從會議外交、共同價值觀兩個部分入手,對歐洲協(xié)調的運行邏輯進行具分析,最后一部分將基于全球史的視野進行再思考。
一、歐洲協(xié)調機制的運行方式:會議外交
歐洲協(xié)調是通過大國之間的會議維持運行的,這種方式在1815年11月的《四國聯盟條約》中被國際條約固定下來,自此以大國會議為核心的歐洲協(xié)調就此走向機制化。在實際操作中,國際會議主要有三種形式,即重大戰(zhàn)爭結束后的歐洲和平大會、平時討論總體或具體問題的歐洲大會(Congress)以及解決具體的國際危機的一般會議(Conference)。前兩種歐洲大會由歐洲各國國王或政府首腦、外交大臣參加,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高峰會議;后一種主要是落實和強化和會的成果,或結合時局對一些條約進行修正,或者對危機事件進行具體安排。不可否認的是,以五大強國為領導的歐洲眾國通過會議協(xié)商的形式,處理共同問題和危急情況,維持了歐洲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交往的正常進行。在“東方問題”的緩和與解決過程中,亞琛會議和巴黎和會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以下將以此為例進行分析。
(一)1818年的亞琛會議
亞琛會議可以說是歐洲協(xié)調的第一步,會上主要討論了戰(zhàn)勝國撤軍、法國賠款、法國的國際政治地位等問題。會議上,黎塞留公爵提出:法國將一次性地交清全部賠款金額2.6億法郎,其中1億法郎以公債的形式交付,其他的1.6億法郎將從英國的兩家私營金融機構借來現金支付。于是,外國占領軍應該在法國提前還完戰(zhàn)爭賠款后,全部撤出法國國內。會議進行得十分順利,戰(zhàn)勝國贊揚了法國為了實現歐洲的普遍和平而作出的莊嚴行動,并邀請法國加入四國同盟。11月15日,五國發(fā)表“共同宣言”。宣言聲明,其目的在于維護和平,保證《肖蒙條約》后所簽訂的一切條約和協(xié)議不受破壞。同時,五國強調遵守國際法原則,做世界各國正義、協(xié)作的楷模。
通過這次會議外交,法國終于擺脫戰(zhàn)敗國的地位,歐洲協(xié)調也從四大國協(xié)調發(fā)展成為五大國協(xié)調。五大國通過會議外交,共同承擔了維護維也納秩序的條約義務,從而為維也納體系的運轉提供了一個法律框架。但同時,以梅特涅外交為代表的反動政策主導了維也納體系,他們在之后援引亞琛會議的精神,干涉他國內政,鎮(zhèn)壓革命運動,如意大利那不勒斯革命、西班牙革命等。
(二)1856年的巴黎和會
從希臘獨立問題爆發(fā)之后,東方問題持續(xù)發(fā)酵。從1852年起,由于對奧斯曼帝國基督信徒保護者名號的爭奪,法俄之間的矛盾不斷增加,加之英國海軍出于支持土耳其和法國的干涉,雙方終于打響了克里木戰(zhàn)爭,這是列強在拿破侖時代后首次開戰(zhàn)。對于戰(zhàn)爭的原因,基辛格除了關注到宗教因素,還指出了深層緣故:“尼古拉所追求的是古俄羅斯的夢想:取得君士坦丁堡及兩個海峽。拿破侖三世則是眼見有機會削弱俄國,破壞神圣同盟,結束法國的孤立。帕默斯頓希望找到某種借口,可一勞永逸地終止俄國向兩國海峽進攻?!?/p>
克里木戰(zhàn)爭非但是一場歐洲大國間的軍事較量,也是一場外交角逐,而這兩者均以俄羅斯的失利告終。1856年2月,旨在結束英、法、俄三國戰(zhàn)爭的巴黎會議正式召開,這1822年維羅納會議后的首次大會。巴黎會議正式接收奧斯曼帝國加入歐洲體系,其獨立與領土完整將受歐洲國家的共同保障,“這無疑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后,首次實踐了集體安全的原則?!辈⑶?,在《巴黎和約》中,沒有使用任何“強制”性的詞匯。同時,本次大會還創(chuàng)立了新的協(xié)調決策程序,比如在黑海建立中立區(qū)和在阿蘭群島建立非軍事化地帶;還有新的沖突解決機制,比如規(guī)定今后國與國之間發(fā)生嚴重爭端,在沒有動用武力之前,應視環(huán)境允許,請一友好國家出面調停。
巴黎會議的順利進行和《巴黎和約》的成功簽署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巴爾干地區(qū)的和平,但是這些后續(xù)的外交行為仍然無法消除戰(zhàn)爭大國戰(zhàn)爭帶來的負面影響?;粮裰赋觯死锬緫?zhàn)爭“解放了昔日神圣同盟的盟國俄國、普魯士,任這貪得無厭的兩國毫無顧忌地追求國家利益。普魯士要奧地利付出的代價是強迫奧國撤出德國,而俄羅斯在巴爾干逐漸升高的敵意,后來成為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線之一,也導致奧匈帝國最后的崩潰?!薄W源酥?,歐洲協(xié)調機制的效用已不斷下降,強調正統(tǒng)性、道德約束力的梅特涅體制崩潰,具有強烈現實主義色彩的拿破侖三世和俾斯麥登上歷史舞臺,推動歐洲新秩序的建立。
二、歐洲協(xié)調機制的運行基礎:共同價值觀
基辛格認為,建構均勢國際秩序的最重要因素是“歐陸國家是因共同的價值觀而結合在一起?!本唧w來說,“各國不僅在有形勢力上,在道德上亦處于均衡狀態(tài)。權力與正義取得相當的協(xié)調。權力均衡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共同的價值觀則減低訴諸武力的欲望。”在筆者看來,會議外交的正常召開、歐洲協(xié)調的良好運行主要得益于以下幾種共同價值觀和原則。
(一)均勢原則
基辛格在書中寫道:“有基于相同理念而達成的協(xié)議為后盾,均勢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效用。均勢可壓制破壞國際秩序的‘實力(capacity),基于共同理念的協(xié)議可遏阻破壞國際秩序的的‘欲望(desire)。有實力而無合理的安排會引起測試實力的爭戰(zhàn),有合理安排而無實力為后盾,則只是虛有其表?!痹跉W洲協(xié)調機制中,各國具有不同的利益,如英國希望扮演離岸平衡的作用,不愿過多地直接涉入歐洲事務,背負機制帶來的義務和責任;俄國是個缺乏安全感且具有大國沙文主義的國家,不斷向外擴張以獲得更多疆土是他的利益訴求;法國是戰(zhàn)敗國,如何更高效地恢復經濟和國際地位,重新煥發(fā)強國之光是其考慮的問題;奧地利與普魯士同屬于德意志邦聯,兩國都想奪得邦聯的主導權,特別是俾斯麥上臺后的普魯士,更是加緊了統(tǒng)一和制衡的步伐。如此看來,各國的利益追求是存在沖突的,但是考慮到客觀的實力對比和防止大戰(zhàn)的訴求,他們也有了利益或者價值觀的交匯點,即保持均勢。均勢原則使強國克制了擴張欲望,使弱國在協(xié)調中甘心做斡旋者。這也保證了內部的相對團結。
(二)合法性原則
任何國際體系要想持久,都必須滿足對合法性的特定的需要,歐洲協(xié)調同樣如此?!昂戏ㄐ浴币庵甘拐畽嗤趪H政治中的行為和對其國民統(tǒng)治合法化的、公認的標準和秩序。在維也納會議上,法國外交大臣塔列蘭首先將合法性原則當作和平解決辦法的指導原則,并獲其他大國的支持;英、俄、奧、普等國在1814年5月和1815年11月分別與法國簽訂了兩次《巴黎和約》,1815年6月維也納會議的參會國共同簽署了《最后議定書》,這些文件都構成了歐洲協(xié)調的合法性基礎。在歐洲協(xié)調框架內,合法性強調的是國際法認定的事實,它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可以隨國際局勢的變化,在得到所有大國和當事國的同意,并不危及已有的國際體系的穩(wěn)定的情況下適當做出修正。值得強調的是,在宗教崇高地位、君權神授、王朝間互不侵犯等原則問題上,各個國家是長期遵守、極少改變的。而且,各大國始終堅信“國家間戰(zhàn)爭會誘發(fā)革命”,而民族主義革命便是不合法的行為,需要共同打擊。
(三)包容性原則
在歐洲協(xié)調機制中,任何一個大國都不能被排除在外,即便是昔日的或潛在的敵人,而非成員國也經常被邀請參加會議。當然,包容性原則更好的表現在于歐洲協(xié)調機制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在“求同存異”中謀求政治體制、架構、運行等方面上富有異質性的大國間的“共存”。在拿破侖戰(zhàn)爭后,歐洲在政治上分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即大陸國家保守的王朝統(tǒng)治和英國自由的憲政統(tǒng)治,基辛格分別將二者稱為“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在法國七月王朝建立后,這種情況明顯深化;但是歐洲大國承認國際體系的這種異質性,因而這種政治“裂縫”并不妨礙它們對歐洲和平的共同追求。
(四)協(xié)商一致原則
在涉及安全的重大問題上,通過多邊協(xié)商尋求共識、而非單邊擅自行動是五大國會議外交的核心特征,這也是一項輔助性的決策原則?!皡f(xié)商一致”并非今日全票通過式的“完全一致”,而是“沒有反對的一致”,即只要大國不明確反對、退出或漠不關心,這種默認就表示同意。大國之間一般通過磋商、討價還價、“補償原則”等方式來達到具有共識性的決策。值得指出的是,協(xié)商原則是由一個更高的共識支撐,即五大國一再申明的“彼此親密的團結和牢不可破的友誼并共同維護和平”。
(五)自我克制原則
這種自我克制既表現在它們奉行溫和的對外政策,適度地收斂起擴張的野心,又表現在在解決重大的利益紛爭中將和平手段奉為上策,以更溫和地態(tài)度對待昔日的敵人和現實的對手。事實上,在拿破侖戰(zhàn)爭結束后,英、俄在整個歐洲,奧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區(qū),普在德意志地區(qū)都有尋求霸權的優(yōu)勢,但它們都沒有這么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英國的財政和軍事實力、俄國的軍事實力是決定歐洲外交的決定性因素,但是這兩個歐洲“側翼大國”成為歐洲協(xié)調最初建立和有效運行的核心大國。這種克制也使得大國之間的互信程度提高,合作空間擴大,也減少了不必要的沖突。所以,霍爾斯蒂認為,在歐洲協(xié)調中,五大國通過共同的自我克制“事實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制約和調節(jié)它們自己野心的體系”。當然,這種克制的程度也隨著拿破侖三世、威廉二世等具有侵略性的專制君主的出現及擴張性政策而相對降低。
三、從全球史視角再議歐洲協(xié)調機制
對于歐洲協(xié)調能成功制止全面戰(zhàn)爭的原因,漢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曾分析道:在這一段歷史時期(19世紀)內,歐洲社會的道德共識一息尚存,又由于人道主義的道德氛圍而加強。當時的世界政治版圖有利于大國勢力向政治真空地帶擴展,各自利益的沖突容易得到調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一時期相繼出現了許多卓越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他們熟諳締造與維護和平之道,并善于縮短戰(zhàn)爭時間、控制戰(zhàn)爭范圍。誠然,在分析歐洲協(xié)調機制時,除了要考慮到機制本身的運行邏輯,也要聯系到時代背景的客觀變化。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杰里·本特利(JerryBentley)曾將1750-1914年這一時期概括為“革命、工業(yè)和帝國的時代”。歐洲協(xié)調所處的19世紀正是民族革命興起、工業(yè)化進程深化以及新的世界帝國萌芽的階段。首先,啟蒙運動增強了民眾的自由、民主、主權觀念,點燃起了民族主義與國家意識,進而推動了革命的大規(guī)模擴散,而歐洲協(xié)調的一大任務便是鎮(zhèn)壓革命,維護傳統(tǒng)的領土劃分和政治體制。其次,五大國是歐洲綜合實力最強、經濟底蘊和潛力最雄厚的國家,其中英國是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源地,其他大國也是第一批引入工業(yè)革命成果并將其轉化為本國生產力的國家,工業(yè)化與新工業(yè)成果對于大國來說可謂“如虎添翼”,畢竟硬實力才能保證話語權的;同時,工業(yè)革命也促進了交通、通訊、運輸技術的變革,這為歐洲協(xié)調提供了硬件基礎,即提高了信息傳輸和人員流動的效率,使會議的開展和協(xié)調的進行更為便利。再次,在完成產業(yè)升級與資本積累之后,歐洲大國紛紛將眼光放到世界各地,通過對外貿易、殖民擴張、文化輸出等形式積累資源,并擴展了商品市場。在走向“帝國主義”的過程中,大國之間達成了劃分勢力范圍的默契,避免諸如“東方問題”之類的復雜問題再次出現,進而擾亂了大國在歐洲域外的關系。
綜合以上三點來看,歐洲協(xié)調機制的良好運行是受到機制外的因素影響的,在這過程也對全球其他地區(qū)產生了附加效應。由此可見,對一個具有生命力和發(fā)展性的機制進行分析,既要關注到其運行邏輯,也要考慮到全球背景條件,從而才能更全面地看待這種現象。
[參考文獻]
[1]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第二卷)[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
[2]亨利·基辛格著,顧淑馨、林添貴譯.《大外交》[M].??冢汉D铣霭嫔?,2016。
[3]賈烈英:《歐洲協(xié)調機制的內化過程》[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4:30—33。
[4]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著,魏鳳蓮譯.《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1750年至今)》(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K.J.霍爾斯蒂等著,王浦劬等譯.《和平與戰(zhàn)爭:1648年-1989年的武裝沖突與國際秩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王黎:《歐洲外交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上海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