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哲 楊嫣然 陳玉琪 賈欣悅
摘 要:隨著人們對于文化需求的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于近幾年成為熱潮,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更受這一文化浪潮沖擊與影響,而現(xiàn)有的許多傳承與保護方式無法真正的做到非遺保護全覆蓋、公民意識全覆蓋、創(chuàng)新方法全覆蓋等,基于項目的研究以及平臺的創(chuàng)立,本文將以大學生項目負責人第一人稱視角探討非遺“活”起來中的新形勢與新要素。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學生視角;保護;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當代大學生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青年人成長獲取全面文化知識的需要,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需要。從大學生的視角來看待如何讓非遺“活”起來就顯得特別有意義。
一、非遺現(xiàn)狀應以真實而論
通過走訪河南省基層地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地調研多個鄉(xiāng)村非遺傳承技藝作坊可以發(fā)現(xiàn):“作坊條件艱苦、傳承人年齡大、傳承人基數(shù)少”是所考察的非遺項目傳承中最普遍的現(xiàn)象,皮老虎、柳編等許多技藝瀕臨失傳,雕塑、泥玩等技藝同樣很難吸引新一代傳承人,老一輩傳承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年輕人們都不樂學了,傳承不傳承也沒辦法。”
由于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浪潮推動,許多公民與大學生錯誤認為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進程實施與進展良好且完善,但在實際情況中,一部分非遺項目確實已被正確扶持、良好傳承,在技藝與藝術的魅力下,許多年輕人加入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中,但也存在一大部分真正意義上處于偏遠貧困山村或農村中亟待傳承與保護的技藝正在瀕臨失傳,論非遺現(xiàn)狀應更多關注于瀕臨度而非繁榮度,每一項非遺藝術與技藝都具有其獨特的價值,應注重其瀕臨度從而衡量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以瀕臨度衡量關注度,讓未受關注的這部分非遺項目受到扶持,才能使我國的非遺在其傳承與保護中“活”起來。
目前,我國一些地市和鄉(xiāng)村的影響力、繁榮度不足,對于文化的關注度不足,導致真正稀缺的非遺技藝、非遺藝術處于尷尬狀態(tài),而這樣的瓶頸期正需要嚴肅對待與解決。同樣,未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的許多古典技藝,也同樣應受到關注,保護其所含有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一個地市與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對于現(xiàn)狀的分析與判斷應以真實而論,做到非遺的共同傳承與保護才是真正的做到了非遺“活”起來、歷史與文化再次扎根于新時代。
二、以新視角定義非遺的“活”
非遺“活”起來這一專有名詞很早就出現(xiàn)在傳承與保護領域中,普遍認知的“活”是以非遺技藝的傳承、非遺藝術的流傳等來定義的,而在當下科技與信息多方沖擊下的時代,這樣的傳承是否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在人們的生活中“活”起來?需要更進一步的調研與探索,以現(xiàn)下存在的非遺傳承與保護真實情況而論。以大學生項目負責人視角、信息技術化新視角,非遺的“活”不僅可以發(fā)生在傳承之間,更應“活”在思想沖擊與文化碰撞、“活”在新一代年輕人的思想意識之間。
從意識角度來看,根據(jù)項目調研及現(xiàn)有情況,多數(shù)大學生對于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零參與度,部分大學生對于非遺“活”起來這一觀點持模糊態(tài)度。項目實踐以大學生群體為傳承對象,參與多個非遺技藝作坊、非遺表演舞臺等,作為非遺宣講領學團,感悟非遺文化與非遺傳承。實踐所涉及到的大學生群體較為片面,但能夠凸顯目前新一代年輕人對于非遺傳承與保護的了解度與認可度,而造成新思想群體對于非遺了解度、認可度較低的主要情況即為:固化定義下的非遺傳承與保護模式較難進入新思想群體的生活與理念,固有文化與新血液、新理念的沖擊造成了新時代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困難點,以新理念定義新時代下的非遺傳承與保護,也同樣成為前提與重點。
從模式角度來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走”出去才能“活”起來,這也正與我國的對外政策“走出去,引進來”所切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需要走出固有傳承圈、走出固化傳承模式、走出固化形態(tài)、走進新發(fā)展方向、走進新時代公民生活,才能真正的被全面保護、全方位“活”起來,而這些措施的推進對于非遺自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來說較為困難。固有的作坊如何打造至符合現(xiàn)代化新形勢、固化的傳承模式如何更新從而走進人們的生活,是對發(fā)展模式的新考驗與新要求,而這在于多方政策、多方理念、多方機制的共同作用與共同推進,即應以新視角定義并推進非遺的“活”,例如將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網絡平臺技術、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等注入非遺傳承與保護中,結合現(xiàn)代化新發(fā)展理念與政策,創(chuàng)新傳承與保護模式,打造現(xiàn)代化定義角度的非遺“活”起來。
三、以新視角推進非遺的“活”
在當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進程中,傳承人的培養(yǎng)是一大重點,但仍存在技藝制作拘泥于一坊一地、傳承人受眾不廣泛、傳承方式過于單一等種種問題,面對新時代新形勢下的非遺傳承與保護,應以新視角觀察并推進,利用當下的教育、科技、信息技術、實踐新資源,注入新要素,推進非遺的“活”。
(一)以教育新資源為載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應將培養(yǎng)點著力點放在新一代青年人,結合思政教育、藝術教育、文創(chuàng)教育、公益教育、實踐教育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入新時代課堂,在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歷史文化認同感的同時,激發(fā)對于非遺傳承與保護的興趣與熱情,以教育資源作為載體,將新一代學子這一中堅力量注入非遺傳承與保護中來。
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漸被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新一代學子的教育重點,著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為分析點,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意義、歷史意義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資源性意義,建設非遺+思政新課堂,能夠顯著提升新一代學子的文化素養(yǎng),是非遺走進校園,走進新一代生活的一大途徑,同時利用新時代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將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打造至全面化。同時能夠結合實踐教育模式,擴展知識面與能力面,更大的發(fā)揮教育資源與非遺傳承與保護間的互相促進作用。
(二)以科技信息技術新資源為載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離不開新時代科技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對于固有的非遺傳承與保護模式,愈發(fā)凸顯其落后性與局限性,以現(xiàn)代科技信息技術作為新載體,更能夠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與價值。
以非遺“活”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平臺為例,即利用了網絡平臺技術,構建網絡信息體系,利用現(xiàn)代科技信息技術為載體,探索非遺傳承保護的新思路與新形勢:
① 構建網絡平臺信息體系,將非遺項目資料進行傳送刊登,完善現(xiàn)有非遺網絡信息體系,將非遺信息傳送至現(xiàn)代公民的網絡生活中;
② 搭建傳承與保護關系聯(lián)絡網,著重加強非遺技藝傳承人與當代大學生間的實踐教育、傳承保護的結合作用,發(fā)揮信息化平臺的最大效用;
③ 打造非遺+教育板塊,以大學生視角,研究創(chuàng)辦非遺+實踐教育、非遺+思政教育板塊,并綜合平臺的信息化體系,將非遺傳承與保護、教育資源、信息技術資源相融合,增強非遺在新一代年輕人思想意識中的重要性;
④ 創(chuàng)新傳承模式,擴建非遺傳承圈,增加網上教學版塊與聯(lián)絡板塊,擴大覆蓋面與傳承面,并創(chuàng)新技藝、模式等,融合現(xiàn)代化元素,增強公民關注度與參與度,利用創(chuàng)新點推動非遺的傳承與保護。
四、結語
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應始終處于探索的階段,無論基于教育的扶持還是科技的輔助,最終貢獻力量的都應是新一代青年人,非遺“活”起來這應切實作為的文化、歷史保護的首要目標,作為精神文明傳承的首要目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時代理念與精神,讓非遺的“活”真正的扎根于新時代。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yè)大學經管學院,天津 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