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靜
[提要] 自20世紀中期中國開始援助非洲以來,援非成就較為顯著。然而,無論是西方某些利益集團,還是非洲和中國人民自身都對長期以來的中國援非政策與實踐抱有不同程度的誤解。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西方國家、非洲人民和中國人民對中國援非政策與實踐所存在的誤讀進行研究分析,揭示中國援非的真相和實質,從而論證中國援非對非洲、對中國,乃至對全世界都是有裨益而無害的。
關鍵詞:中國援非;西方;非洲;中國;誤讀
中圖分類號:F125.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1月21日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習近平提出將600億美元用于援非工作,一時間,再次引發(fā)了各界熱議,質疑的聲音從四面八方而來,西方國家稱中國對非洲實行“新殖民主義”,認為中國援非無非是在傾銷商品,趁機輸出中國技術,增強非洲對中國的技術依賴程度,再者,中國打破了國際援助秩序,助長了受援國政府腐敗;非洲人民則認為中國援非實質是在掠奪資源,同時還破壞了非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作為援助國,國人稱中國還有上千萬貧困人口,將600億美元用于援非是在“打腫臉充胖子”,“重外輕內”,認為援非弊大于利。面對這么多質疑,難道中國援非是錯誤的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些只是各界對中國援非的誤讀,這些誤讀或是出于無知,或是出于某種目的,但都是不可取的。事實上,中國援非是時代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
一、西方國家的誤讀
“新殖民主義”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國家為謀取自身福利,以隱蔽的方式榨取非西方國家財富的一種手段,近年來卻被西方國家用來形容中國援非。有西方學者稱,中國打著援非的幌子向非洲國家傾銷商品,謀取財富。然而,事實勝于雄辯,圖1顯示,中國對非洲的進口額與出口額呈現(xiàn)此起彼伏的趨勢,總體來看,貿易趨于平衡。中國政府希望本國企業(yè)進入非洲市場的同時,也能幫助非洲企業(yè)打開中國廣闊的市場。2005年,中國初次對非洲25個國家190種稅目的商品實行零關稅,借此提高非洲商品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2006年,“非洲商品展銷中心”在浙江義烏順利舉辦,為非洲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機會和平臺;2018年,為促進對非洲產品尤其是非資源類商品的進口,促進非洲經濟發(fā)展,中國政府決定在中國設立“中國-非洲經濟貿易博覽會”。此般種種,不一而足。這足以表明,中國無意追求貿易順差,也從不認為貿易是“零和博弈”,雙贏才是最好的結果,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國家。至于西方人眼中的“捆綁援助”問題就更是不值一提了,既然中國制造的產品比非洲同類產品價格低,那購買中國產品自然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增強項目的可行性,這與西方國家強迫非洲購買價格遠高于非洲本地產品的做法截然不同。(圖1)
二戰(zhàn)后,日本作為戰(zhàn)敗國,背負大量債務,于是,日本以產品和技術勞務抵債,趁機向債權國輸入日本的技術、勞務和資本,使日本的企業(yè)能夠輕而易舉的進入世界市場,日本經濟也因此得以迅速恢復。有西方學者稱,中國援非是在效仿日本的模式,向非洲輸出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員工。他們以自身的行為與目的來衡量中國,而這恰恰是中國與西方國家援非過程中最大的不同。中國在給非洲提供技術、資金、勞務援助的同時,重視對非洲“造血能力”的培養(yǎng),中國始終相信比起“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才是真正能夠幫助受援國擺脫貧困的良策,在援助非洲的同時注意對當?shù)厝藛T的培訓。不僅是對非洲如此,對其他援助國亦是如此,2010~2012年中國為其受援國培養(yǎng)的人才如圖2所示。(圖2)
溫家寶訪非時指出希望我們的企業(yè)“無私的培訓當?shù)氐穆毠ぁ?在“一帶一路”、“農業(yè)職教”過程中,僅2016年培訓的塞俄比亞員工就超過5,000人次;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倡導的“八項行動”中,相當一部分對提高非洲自主發(fā)展能力進行了闡述,中國從一個低收入國家迅速發(fā)展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深知“人才”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推動力,“八項行動”著眼青年,培訓青年,扶持青年,旨在為非洲培養(yǎng)一批有知識、有技術、有能力的人才。談到輸出勞務,西方國家在援非的過程中,趁機向非洲輸出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按照在本國的工資標準,獲得高額報酬,大大增加了非洲政府的負擔。而中國則不然,中國派往非洲的大多是掌握著特殊技能的勞工,是援非工作的中流砥柱。倘若沒有這些骨干力量,只有資金,非洲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發(fā)展的,而這些技術人員能帶動非洲數(shù)十倍人口的就業(yè):在援助坦桑尼亞村莊水治理過程中,50名中國技術人員雇用了約500名當?shù)貏诠?援建安哥拉的所有項目均雇用70%以上的當?shù)貏诠?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基礎建設和礦業(yè)項目均雇用80%以上的當?shù)貏诠ぁV档靡惶岬氖?,這些派往非洲的高技術人員,與當?shù)貑T工在工資待遇上并無差異,為非洲降低了項目成本,節(jié)省了項目開支。
中國作為新興國家,援非歷史遠遠不及西方發(fā)達國家。然而,西方國家盡管斥巨資援非,效果卻并不顯著,對此,中國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獨特的援非之路。其中,最惹人非議的不外乎援非不附加任何條件,該做法被西方國家批判為打破國際秩序,助長非洲腐敗,使受援國政府失去了民主化、反腐敗的動力。然而,中國之所以另辟蹊徑,是為了提高援非效率,以更少的資金帶動非洲更大的發(fā)展。歐美國家的援非是以各種政治、經濟條件為前提的,以“施善者”的身份,迫使非洲按照其指定的方式發(fā)展,結果卻適得其反。最荒謬的是,西方對非洲的援助多數(shù)為贈款,卻又以附加條件的方式讓這些贈款回流回國,并獲得一定的利益,正如黛博拉所說,“如果受援國能達到并滿足美國列出的那些標準和條件,它們也就無需援助了”。相比之下,中國援非的效果是顯著的,美國威廉瑪麗學院的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中國援助項目,在經批準并經營兩年時間之后,能促使受援國經濟增長0.7%~1.1%。中國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給予非洲一定的幫助,目標是與非洲互幫互助,共同發(fā)展,攜手擘畫中非夢?;谶@一目標,中國對非援助是無條件的,即使有,也只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受援國與中國保持意見一致,與西方國家迫使非洲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道路的行為相比微不足道。事實上,中西方在援非方式上的歧義源自不同的理念,西方國家援非的實質是謀求自身利益,而中國援非的實質是推動中非共同發(fā)展。另外,依據Linder的需求重疊理論,國家之間經濟發(fā)展水平越相似,消費偏好與產業(yè)結構越相似,進而貿易關系越密切,而西方發(fā)達國家與非洲國家在需求結構、產業(yè)結構方面差距過大,故難以開展貿易。援非理念的差異,加上中非相似的需求結構和產業(yè)結構,使“中非”合作必然優(yōu)于“西非”合作。
二、非洲人民的誤讀
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讓世界各國的政治精英們意識到非洲的價值所在,于是歐美國家率先對其進行援助,并趁機掠取了非洲大量資源。這些最先援非的國家在向非洲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時也提出一系列的條件,這些條件從經濟領域逐步向政治領域拓展,并涵蓋了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因此,非洲人民對于其援助國,總懷有或掠奪其資源、或別有用心的防御心理。但中國的對外援助異于歐美國家,中國對任何受援國所提供的任何幫助均嚴格遵循“不附帶任何條件,不要求任何特權”的原則。中國是通過正常的國際貿易、合理的價格購買非洲的資源,讓非洲享受到發(fā)展的果實,而不是掠奪其資源。“安哥拉模式”的實質就是中非之間的貿易,中國從安哥拉進口石油不僅減輕了該國的負擔,還促進了該國的出口,帶動就業(yè)。并且中國在該國建造的多數(shù)基礎設施都設在內陸,而非石油資源較為豐富的沿海地區(qū),與控制港口和獲取資源并無直接聯(lián)系。南非領導人拉馬福薩稱,非洲自愿與中國進行資源貿易,以“自然資源作為經濟增長的催化劑”。近年來,美國原油產量日益提高,進口石油量逐年遞減,非洲出口石油到中國,不但保障了中國的能源安全,也推動了非洲經濟的發(fā)展。正如幾內亞總統(tǒng)阿爾法·孔戴所說,中國和幾內亞之間并非是單純的以資源換取資金的關系,而是雙贏的關系,中國是幾內亞強勁的穩(wěn)定的友好合作伙伴。中國對任何國家的援助從未以獲取資源為目的,忘卻援助的本質。據調查,截至2009年,在所有中國援助的項目中,涉及石油和礦產資源開發(fā)的僅占8.9%,而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大部分用于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非洲的多數(shù)國家經濟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這對其經濟的發(fā)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礙。中國意識到非洲大陸經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在幫助非洲開發(fā)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在投資加快非洲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改善非洲生產條件。眾所周知,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成本高,建造周期長,大多數(shù)援助國都不愿投資,中國卻反其道而行之。據統(tǒng)計,僅2010~2012年間,中國對非援建的經濟基礎設施項目就多達86個;2015年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提出的“十大合作計劃”中明確表示,繼續(xù)加大對非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近期將有一大批基礎設施陸續(xù)建成并投入使用。健全的經濟基礎設施是非洲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中國始終設身處地的為增強非洲的“造血”能力,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質量而盡心盡力。再者,如果說中國援非是為了資源,非洲60多個國家,中國又何必去援助那些資源不豐富,甚至匱乏的國家呢?并且中國常常免除一些債務負擔較重、經濟停滯不前國家的債務,如此人道主義的做法,怎么能說是為了掠奪資源呢?
過去,中國為加快經濟發(fā)展,強調“先發(fā)展,后治理”的經濟發(fā)展之路,不只是中國,一些發(fā)達國家亦是如此,非洲想要發(fā)展,難免會對自然環(huán)境產生影響,而中國也在盡力幫助非洲減小這種影響。習近平在北京峰會上強調施行“綠色發(fā)展行動”,增強非洲在海洋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荒漠化防治等方面的能力?!笔澜缡且粋€整體,非洲的環(huán)境若是惡化,整個生物圈就會遭到破壞,作為“地球村”的一員,中國又怎么會不受影響呢?加強非洲環(huán)境保護,進而促進全世界綠色發(fā)展,是中國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中國人民的誤讀
中國目前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人均GDP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且貧困人口尚未全部消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用600億美元援助非洲自然會引起部分國人的不滿?!盀槭裁床挥眠@筆錢來提高中國教育水平?”“為什么不將這筆錢用來扶貧?”“中國這是重外輕內”此般種種,不絕于耳。事實上,僅這些憤懣,就背離了我們優(yōu)良的中華文化。且不說援非給我國帶來的益處,中國作為一個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的世界大國,豈能沒有大國的擔當!人與人之間尚且知道互幫互助,那上升到國家層面,國與國之間難道不應攜手共進嗎?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中國要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政治大國就必須有更多的世界擔當,只想管事、只想掌權、只想獲利的大國是自私自利的大國,得不到別國的認可,也不會有國家愿意與其共患難。毛主席早就指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就應當對社會的發(fā)展作出相應的貢獻。況且,中國援非并非“損己利人”,而是“利己利人”。1971年,中國以76票贊成票順利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其中,超過1/3的贊同票來自非洲國家,倘若中國沒有援非,又能否在經濟發(fā)展水平尚且較低的情況下順利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呢?結果不得而知,但確定的是,中國的支持率絕不會如此之高。此外,我們應該明確,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對非洲的援助大多是優(yōu)惠貸款,只有一小部分是無償援助。與其說中國援助非洲,不如說中國給非洲貸款,這也表現(xiàn)出中國對非洲國家的尊重,不是施舍,而是尋求合作。當然,至于那些經濟發(fā)展水平極其落后,債務負擔較重的非洲國家,中國會適當減免他們的債務,減輕他們的負擔。再者,600億援非計劃使用的是600億美元而非人民幣。自特朗普上臺后,就針對中國商品出口開展反傾銷調查,中美貿易戰(zhàn)愈演愈烈。近年來,中國在對外貿易上的順差使得中國獲取大量美元,而美國作為技術先進方,為了防止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技術趕超,以保持處于技術領先地位獲取的可觀收益,嚴格限制美國對中國的高技術出口以及中國對美國的FDI(對外直接投資)。如此,中國雖然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卻難以從美國進口高技術,那作為“世界制造中心”,除了向美國進口高技術,其他一些小規(guī)模進口,又何以彌補巨大的貿易差額呢?那中國持有大量的美元又有什么收益可言呢?若將這600億美元用于改善民生,只會引起人民幣升值,雖然我們希望人民幣國際化,但面對中美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進一步抑制出口,中國是否有把握保就業(yè),穩(wěn)經濟呢?可見,600億美元援非只是將我們暫時不需要的資金貸給急需它的人。那這對中國而言,有什么實際的經濟意義呢?
首先,中國與非洲國家在產能方面有很強的互補性。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一些重化工產業(yè)呈現(xiàn)出產能過剩的現(xiàn)象,故習近平于2015年12月1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強調“去產能”。中國需要讓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走出中國,以謀求更大的發(fā)展,而這恰恰是處于發(fā)展初期的非洲工業(yè)化所急需的。
其次,雖然非洲目前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較為落后,但非洲未來市場廣闊。非洲現(xiàn)有12億余人口,據估計,截至2050年,人口有望突破20億。一旦非洲經濟開始起飛,市場容量巨大。馬云指出,未來的非洲必將成為整個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主要牽動力。馬云作為全中國首屈一指的富豪,目光自然比普通人更長遠,他所看到的是一個市場前景廣闊、發(fā)展?jié)摿薮蟮姆侵?,他出資1,000萬美元用于資助非洲有夢想、有志向的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現(xiàn)在的非洲如同十幾年前的中國,沒有互聯(lián)網的支付方式,而一旦電子商務發(fā)展起來,必然會加速商品流通,市場前景廣闊。在中國眾多電子商務公司的幫助下,非洲正在加速向數(shù)字化轉變,非洲的“數(shù)字經濟”被馬云認為是最有發(fā)展?jié)摿Φ摹?015年6月公布的《愛立信移動報告》顯示,預計截至2020年,非洲移動寬帶網絡將覆蓋約90%的用戶群體,因此非洲也成為中國眾多智能手機企業(yè)的進軍市場。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對非洲援助力度的加大以及非洲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中非之間的貿易關系日益密切,貿易額呈現(xiàn)上升趨勢,從2005年的約400億美元,上漲到2018年的約2,000億美元。
再次,援非不僅能帶動非洲當?shù)厝说木蜆I(yè),還能緩解中國國內過剩的勞動力。早在2012年,在非洲就業(yè)的中國人就已經突破了100萬人。中國在援非過程中,本著“授人以漁”的原則,注重當?shù)厝肆Y源的開發(fā),帶動當?shù)厝说木蜆I(yè),增加其收入,然而非洲人才極度匱乏,對于某些科技含量高的工程,短時間內很難培訓出熟練勞動力,這就需要中國向非洲派出大量的人才,例如醫(yī)療隊、青年志愿者、漢語教師志愿者、農業(yè)技術專家、技術工人等等。如此,給中非均創(chuàng)造了就業(yè)崗位。
最后,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中國的能源戰(zhàn)略安全提供保證。非洲資源豐富,卻由于勘探開發(fā)技術相對落后,導致大量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且被歐美國家長期以廉價榨取,中國以更加合理的市場價格采購這些資源,于非洲而言,可以將資源轉化為資金,進而發(fā)展其他產業(yè);于中國而言,中國目前尚處于發(fā)展階段,新能源開發(fā)程度不夠,從重工業(yè)到衣食住行,均離不開這些傳統(tǒng)資源。如此一來,中國在能源進口方面就有了更多的選擇,大大增強了抗風險能力。
四、結語
面對時代之問,中國給出的答案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中國勇?lián)髧鴵敚纬闪艘浴袄髁x”和“共贏精神”為核心、發(fā)展至上、平等互惠以及強調全面綜合和循序漸進的對外援助格局。中國援非是時代的選擇,縱有流言四起,援非之心不會變。面對非洲人民的誤解,讓時間來證實一切,非洲經濟騰飛之日,便是中非誤解化解之時;對于西方的非議,中國要不斷地讓信息公開化、透明化,讓有意之人無機可乘;而于本國的質疑而言,中國要不斷提升教育水平,提高國人素質,為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承擔更多的世界責任做好準備。中國正敞開國門歡迎各國乘坐中國發(fā)展之快車,世界與中國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只有世界好,中國才能好;如果中國好,世界會更好!
主要參考文獻:
[1]胡美,劉鴻武.中國援非五十年與中國南南合作理念的成長[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19(3).
[2]丹·格萊茲布魯克,汪析.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J].文化縱橫,2010(3).
[3]舒運國.中國援非政策的理論基礎及發(fā)展進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2(2).
[4]楊飏.青年參與“一帶一路”援非建設調查研究——以中國青年教師援助埃塞俄比亞農業(yè)職教項目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7(6).
[5]李安山.中國的援非故事:一位美國學者的敘述[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0.27(5).
[6]張象.傳承和弘揚周恩來的非洲理念[N].光明日報,2014.7.30.
[7]馬博,朱丹煒.國家身份變遷:新中國援非政策與“中非命運共同體”構建[J].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19(4).
[8]岳梅.毛澤東和平外交思想的基本主張及其歷史貢獻[J].毛澤東研究,2015(1).
[9]劉威.中美貿易摩擦中的高技術限制之“謎”[J].東北亞論壇,201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