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濟南市機關醫(yī)院治未病中心,山東濟南 250001)
中風是神經(jīng)內(nèi)科十分常見的疾病,發(fā)病率及致殘率較高,多發(fā)于中老年人[1]。 該病以舌蹇不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為常見癥狀,其發(fā)病急,進展快,且病情危重,如不能及時治療,會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威脅其生命安全[2]。臨床研究表明,多數(shù)患者經(jīng)過有效治療后仍會出現(xiàn)吞咽障礙、語言障礙、偏癱等一系列中風后遺癥。 因此,臨床需對中風患者及早開展針對性治療,以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近年來,臨床逐漸采用醒腦開竅針法與穴位埋線等中醫(yī)方法治療中風, 可提高患者神經(jīng)功能,改善其預后[3]。該研究選擇2018 年10月—2020 年9 月該院收治的中風康復期患者100例, 分析醒腦開竅針法結合穴位埋線治療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中風康復期患者100 例。納入標準:中風康復期患者,簽署知情相關同意書。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疾病者,心理精神障礙者,其他腦部疾病者,資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0 例,男性27 例,女性23 例;最小41 歲,最大78 歲,平均(59.23±2.46)歲;病程0.3~5.0年,平均(2.51±0.32)年。 研究組50 例,男性26 例,女性24 例;最小43 歲,最大76 歲,平均(59.56±2.37)歲;病程0.2~5.0 年,平均(2.22±0.29)年。 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經(jīng)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聯(lián)合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1)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口服硝苯地平(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江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2026198), 每次30~60 mg,1 次/d;或口服卡托普利片(特一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939),每次12.5~50 mg, 2~3 次/d。 口服擴張腦血管類藥物,如尼莫地平( 廣東華南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4025019),每次20 mg, 1 次/d;或氟桂利嗪片(廣東嶺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105),每次5 mg,1 次/d。(2)中醫(yī)辨證治療。風痰瘀阻型:采用加減解語丹,丹參20 g、天麻15 g、半夏15 g、僵蠶15 g、酒大黃6 g、膽星10 g、陳皮10 g、天竺黃10 g、地龍10 g、全蝎10 g。 痰濕蒙神型:采用加減滌痰湯,枳實6 g、石菖蒲10 g、陳皮10 g、遠志10 g、沉香10 g、膽星10 g、半夏15 g、白術15 g、竹茹20 g、云苓30 g、黃芪30 g。 氣虛血瘀型:采用加減補陽還五湯,桃仁10 g、地龍10 g、青皮10 g、紅花10 g、當歸15 g、巴戟天15 g、赤芍15 g、鎖陽15 g、白術20 g,菟絲子30 g、黃芪60 g。陰虛風動型:采用加減大定風珠,炙甘草10 g、五味子10 g、麥冬15 g、女貞子15 g、秦艽15 g、酸棗仁15 g、生地20 g、生牡蠣20 g、山茱萸20 g、生鱉甲20 g、生龜甲20 g、白芍30 g、制黃精30 g。水煎服, 1 劑/d,每周連續(xù)服用5 d。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醒腦開竅針法結合穴位埋線治療。 (1)醒腦開竅針法:主穴選取內(nèi)關(雙側)、人中、三陰交(患側),副穴選取尺澤、委中、極泉(患肢)。加減:耳鳴、目眩頭暈者加風池、完骨;陽亢陰虛者加太溪、太沖;阻痹脈絡痰瘀者加血海、豐隆。 其他可根據(jù)癥狀加減選穴。 以捻轉提插瀉法針刺主穴,直刺內(nèi)關0.5~1 寸,留針1 min;直刺人中,以眼球濕潤為宜; 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針刺三陰交, 斜刺進針0.5~1 寸,以針感到足趾,患者患側下肢出現(xiàn)3 次抽動為宜;以捻轉提插瀉法針刺極泉,直刺入1~1.5 寸,以患側上肢出現(xiàn)3 次抽動為宜;使用捻轉提插瀉法針刺委中,患者仰臥位并直抬腿,直刺入0.5~1 寸;患者屈肘120°,使用捻轉提插瀉法針刺尺澤,直刺入1 寸,以患者前臂和手指出現(xiàn)3 次抽動為宜;使用捻轉提插瀉法針刺風池,直刺入2~2.5 寸,留針1 min,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使用捻轉提插瀉法針刺合谷,直刺入1~1.5 寸,以患者第2 手指出現(xiàn)抽動為宜。1 次/d,每周連續(xù)治療5 d。 (2)穴位埋線:選?。p側)心俞、(雙側)肝俞、(雙側)脾俞、(雙側)腎俞、三陰交、關元、氣海等穴。 每次先實施補針導氣法,再將1.5 cm 醫(yī)用可吸收聚乙醇酸手術縫合線(成都太合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93021571)埋入,間隔15 d 治療1 次。兩組均治療2 個月。
兩組療效對比:顯效:癥狀體征均消失,NIHSS 評分下降>85%;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NIHSS 評分降低50%~85%;無效:癥狀體征無改變,NIHSS 評分下降<50%; 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總例數(shù)×100%。參考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分值低缺損程度愈輕。參考《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評價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包含半身不遂、頭暈、嘴歪等,分值1~3 分,分值高癥狀愈嚴重。 參考生活質(zhì)量表(SF-36)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分值高則質(zhì)量好[4]。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 高于對照組的7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n(%)]
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上述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分]
表2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分]
組別NIHS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0)研究組(n=50)t 值P 值17.11±4.86 17.23±4.47 0.129 0.896 11.72±3.10 9.58±2.44 3.836 0.000 21.24±2.31 22.20±3.47 1.628 0.107 13.56±2.42 10.01±2.19 7.691 0.000
治療前,兩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0)研究組(n=50)t 值P 值68.13±13.67 69.26±12.11 0.438 0.663 76.23±10.75 85.42±6.50 5.173 0.000
研究發(fā)現(xiàn)[5],中風病因包括情志、體質(zhì)、年齡、氣候及飲食勞倦等多種不同因素。 該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且好發(fā)于年齡>50 歲的人群。 臨床需結合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以改善患者治療效果。 該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的NIHSS 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風患者采用醒腦開竅針法結合穴位埋線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及神經(jīng)功能,提升其生活質(zhì)量,臨床效果顯著。分析原因考慮是: 臨床多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中風,雖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但療效仍不理想,無法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提高其預后[6]。 相關研究表明[7],中風病機可分成風、痰、虛、瘀、火等。該次研究采用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針法實施針刺治療,以調(diào)神、醒神,導通經(jīng)氣,使神志與肢體功能迅速恢復。醒腦開竅針法選取內(nèi)關、三陰交、人中、尺澤、委中、極泉等穴位,運用規(guī)范針刺療法進行針刺,可改善腦缺血再灌注導致自由基的病理學改變,通過降低自由基水平,提升SOD 活性及降低LPO 含量,對銅、鐵含量進行調(diào)節(jié)而實現(xiàn)[8]。此外,針刺人中還有利于患者蘇醒,提高神經(jīng)細胞的適應性,增強腦組織修復功能。穴位埋線應先實施補針導氣法,再在俞穴內(nèi)埋植蛋白質(zhì)線,進而緩慢吸收,使其持續(xù)平和地對穴位進行刺激,與針灸補法類似,且比短暫手法施補更佳。穴位埋線選取心俞、腎俞、脾俞、肝俞、三陰交、關元、氣海等穴位,均為機體治本強壯穴位,可調(diào)整陰陽,增強體質(zhì),補益真元,振奮機體正氣,激勉潛能,反抗病邪。
綜上所述,醒腦開竅針法結合穴位埋線治療中風康復期患者,能減輕患者癥狀,改善其神經(jīng)功能,還能進一步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及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