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時間焦慮癥患者。具體也忘了從什么時候開始患上這病癥,不過毋庸置疑高三是病發(fā)高峰期,而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后遺癥不斷,老是斷不了這病根。
臨床癥狀無非就兩種,每每閑下來就會感到不安甚至恐慌,總感覺自己還有大把的事情等著去干,或者習慣性地把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否則便是萬惡不赦??傊∪伺c時間的關系微妙得很,對時間流逝的緊張感幾乎無時不在。
高三整整一年,盡管我的精神狀態(tài)并不像別人那樣緊繃著,但確實對時間的把控從來沒有放松過。每晚臨睡前,我都會在小本子上給自己的當天計劃做上標記,在旁注上一兩句話表達心情,然后是必定要列好下一天的計劃才肯睡下的。日前無意間再翻看才發(fā)現(xiàn),計劃本上竟然精細到課間十分鐘要如何安排,連下晚修回到家洗漱完畢到睡覺的間隙都必須有明確小任務,以至于父母親嚴重懷疑寶貝女壓力過大,好生勸著要放松些。自是哭笑不得,我哪里是緊張?不過是享受駕馭時間的緊湊感。多番解釋無果,只得從此關上房門,再在時間計劃本上馳騁風云。
每外出游玩,與我的“愛人”——學習——被迫分離,不出片刻必大嚷空虛寂寞,望即刻打道回府。次數(shù)見多,父母漸嫌,我倒也樂得一人在家,與時間獨處,與我的一眾情人肆意“揮霍”時間,實在大呼快哉!適逢高三,周圍同學無不緊張得很,親朋擔憂我亦是如此,輪流開導不必自尋煩惱,盡力便可,我則一笑而過,繼續(x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暗暗搖頭喟嘆,真真可謂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也!
說來也奇,雖時間焦慮癥纏身,本該爭分奪秒,然每及下午放學,興致雀躍著約上三五好友到學校后山跑步,此時則忘卻時間,即使跑上將近一個小時也對時間之流逝不足為惜,反倒享受其中,幸而好友同心才免遭嫌棄。大汗淋漓后返家洗澡,而后上晚修,又會完全回歸了時間焦慮的狀態(tài)。
周而復始,高三就這樣在對時間的高度焦慮中落下帷幕,焦慮癥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出現(xiàn)了新的癥狀。大學以來,事務變得繁多,如此一來空閑時間壓縮,按時完成固定任務以后連能夠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都成了奢侈。而偶爾有了閑暇,竟也會自找借口,比起高三時候是放縱得多了。于是有不少本可以盡早的東西反而一拖再拖,直到臨近截止日期才匆匆完成,這種情況下完成的質量在別人眼里雖也算不得差,但一向自我要求高的自己甚為不滿意,然后陷入無比自責的愧疚和焦慮當中。一邊狠狠地罵著自己,一邊暗下決心下不為例。然而真正到了下次,雖明顯有所收斂,仍是不盡人意,似乎不僅再也找不回高三的緊迫焦慮感,更添了新病癥。
于是開始認真地總結和反省,去借鑒別人的治療手段和經(jīng)驗,倒也不乏驚喜發(fā)現(xiàn)。其實這焦慮病倒也不止我一人得了,不少大家都患有此癥,更有甚者諸如魯迅、張愛玲等竟與此伴隨一生。魯迅先生那句耳熟能詳?shù)摹皶r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如今若是細細分析來也無非是時間焦慮罷了。一生病痛纏身,為了寫作大業(yè),魯迅先生便不得不把一分鐘掰開兩半來用,每每工作至深夜也不肯罷身就寢,可見其焦慮程度比我可更甚得多。上學期現(xiàn)代文學課堂上,老師娓娓道來魯迅是如何爭分奪秒,如何與時間斗智斗勇,只為求得多一絲時間來進行創(chuàng)作。津津有味之余,我從另一個層面看出了先生對時間的焦慮感長存于心,才有源源不斷的恒心和毅力去用筆桿子打出漂亮的戰(zhàn)術。直到仙逝的那一年,他仍然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出諸如《這也是生活》等。在死亡召喚的邊緣,他擔心的不是別的,而是時間可能很快就不夠用了。再來看張愛玲,其焦慮癥狀并不亞于魯迅,由四川大學一位教授所作的一篇論文《惘惘的威脅——時間焦慮與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可見一斑。她在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已經(jīng)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時間焦慮感帶入到作品的字里行間,加之個性的體驗,隱隱透出對人類精神世界普遍存在的時間焦慮感。
如此一來,這焦慮病確確實實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只是病情輕重不一罷了。我也才愈加明白,所謂焦慮,哪里是什么惡疾,它才是我最好的解藥。有了它,我才時刻不敢松懈,時刻讓自己再努力往前跑一點,讓我的行動配得上我的目標。
如今,我倒是擔心這病要是好轉了可怎么辦。假期在家中,免不了偷點小懶,用家里老一輩的話來講就是“前松后緊”,該今天完成的事情一不留神就推延到了明天甚至更后,又比如該做的作業(yè)還差一大截就想著反正時間還多,不用急。到了夜深人靜之時,老毛病又會犯,輾轉反側,追悔莫及。但是近來這焦慮癥來的都不是時候,病情也不及之前嚴重,因而似乎不足以鞭撻。
但細細想來,又何嘗要怪它呢?說到底,不過是自己不夠自律,不夠自覺,不夠自省而已。高三時候,心里時刻有目標有動力有信仰,那所遠在帝都的千里之外的大學,始終是我羞澀而美麗的夢。外化到行為上,便是極度的時間焦慮,生怕錯過一分一秒。而現(xiàn)在,夢已然幻化為泡影,本應繼續(xù)奮進再上一層樓,但許是未完全從傷痛中走出來,又許是受環(huán)境影響的緣故,那股卯足了的勁兒稍微松懈,意志與行為也就相應放緩了下來,時間焦慮癥雖仍存有病根,終究不再像以往那樣來勢洶洶了。
可是自己知道,現(xiàn)實不能阻止我邁向屬于我未來的腳步。就算我走得很慢很慢,也總會到達,正如我在日記本寫下的那句話:“今天得不到的,終有一天會收入囊中。”我愿意給自己一個過程,用時間證明自己。
這么一想,就不禁更加懷念病發(fā)的情形。
幸而,總歸是還算清醒,自覺尚不能言為名副其實的中文人,也執(zhí)著地想要再一次丈量自己與夢想的距離,近日與好友知己談笑間更是約好“明年要赴一個北京的約”,便開始讓充實重新覆蓋生活。況且,曾經(jīng)讓我溢滿激情的話猶言在耳,“別掉棒,繼續(xù)跑?!庇谑牵覞u漸回歸到“病中常態(tài)”,繼續(xù)我與時間的馬拉松。不僅如此,我還給焦慮癥升了級,在爭分奪秒中并不放棄對人事的關切與思考,因為隨著年歲漸長,我真正知道,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往昔僅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是直到現(xiàn)在,我才明白,所謂對時間的焦慮,正是對時間的珍惜,也是對自己的鞭撻。向來對自己要求頗高,才會舍不得一分一秒的流逝,才會真摯地想要把握住時間可以創(chuàng)造的價值,才會熱愛生活的每一天,才會憧憬未知的明天。
于是慢慢地,我竟然驚喜地發(fā)現(xiàn),時間焦慮癥真的已經(jīng)回來了。我希望并且相信,我這病大概是永遠不會好起來的了。那就讓它一直陪伴著我吧,將來離開之際,在人世間亦無憾走這一遭。
作者簡介:張璐,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學。